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同时交替出现,欧洲近代文学的一些主要形式,如新诗、小说、戏剧等都同时被介绍到亚非来,使亚非文学的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同欧洲比较,亚非每一个国家文化的民族特点都更为鲜明。它是在保存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接受西方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文学。这种新文学已开始对人类的文化和世界文学作出重要的贡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十七章 现代阿拉伯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拉伯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在阿拉伯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殖斗争。本世纪的前半叶,随着帝国主义势力对阿拉伯国家的日益扩张,土耳其人在阿拉伯社会的地位已逐渐为西方殖民主义所取代,笼罩着阿拉伯地区的封建主义的重重雾瘴开始消散,而西方的现代思想、文化开始大量传入阿拉伯各国。在阿拉伯思想界,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增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埃及维新派宗教学者穆罕默德?阿卜杜的许多学生,成了民族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们大力宣传实行维新,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他们发表文章和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在这一形势下,阿拉伯作家和诗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这也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前进着的时代对文学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文学要努力表现新的生活和新的社会,反映人们在新时代的思想情绪和他们的切身问题。
这个时期,阿拉伯的作家们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在继承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地区的现实进行创作。他们比之十九世纪末的作家,前进了一大步,思想上和艺术上逐渐成熟起来。这个时期,阿拉伯文学开始出现不同的流派,作家们各树一帜,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也开始为许多作家所接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成了阿拉伯文学创作中的主流。
埃及文学家穆罕默德?穆韦利希(1858…1930)用阿拉伯玛卡梅韵文故事体裁与西方小说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伊萨?本?希沙姆对话录》(1906)。小说描写在穆罕默德?阿里时代(1805…1849)死去的艾哈迈德帕夏在十九世纪末复活,遇到说书人伊萨?本?希沙姆。两人在埃及各地旅行,生活在新的环境中,发现所有的事物都变了样,以古论今,对警察制度、法庭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等许多社会现象提出了批评。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作者仍然受韵文的影响,虽然它具有长篇社会小说的结构,但实际上还是一部韵文故事。
真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现代小说是侯赛因?海凯勒(1888…1956)写的中篇小说《宰奈卜》(1914),他用规范的阿拉伯语夹杂一些埃及方言写成。故事是说一个出身于乡绅家庭的青年学生哈米德,爱上了堂妹阿齐宰,但由于农村的习俗使他不能向她表露衷情。后来,他又爱上了在他父亲田里干活的女雇工美丽的宰奈卜,而宰奈卜也发觉哈米德对自己的爱情;但她认为,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他俩是不可能结合的。姑娘把心给了同她一样出身的青年雇工易卜拉欣,但由于农村的陈规陋习,姑娘没有向家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反而屈从于家长的意志,嫁给了一个她并不喜欢的青年。她所爱的青年易卜拉欣去苏丹服兵役;哈米德离乡去开罗,开始了新的生活。姑娘陷于深重的精神痛苦之中,后来染上了肺病,抑郁而死。小说描写的是埃及的农村生活,由于地主与雇农之间社会地位的悬殊,使青年男女不能相爱,终于酿成人间悲剧;小说突出地描绘了埃及农村迷人的自然风光。《宰奈卜》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第一部以文学形式反映现代社会问题的中篇小说。
紧接着,穆罕默德?台木尔(1892…1921)发表了小说集《目睹集》,它涉及若干社会问题。他的弟弟迈哈穆德?台木尔(1894…1973)继续哥哥未竟之业,从事小说、戏剧创作。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作家,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风格技巧,他们都没有达到台木尔兄弟的水平。迈哈穆德?台木尔后来成为埃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奠基人。易卜拉欣?马齐尼(1889…1949)的长篇小说《作家易卜拉欣》(1931),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卡德(1889…1964)的长篇小说《萨拉》(1937),都是这一时期形式与内容结合较好的作品,其内容都涉及社会道德问题。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1898…)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乡村检察官手记》(1937)。文学家塔哈?侯赛因(详见本章第三节)写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日子》三部(1929,1939,1962)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在二十世纪初、从埃及内地乡村到首都最高宗教学府、最后去法国留学的生活经历,揭示了贯穿其间的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它的主题和风格,被认为是阿拉伯新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在二十世纪头三十年的阿拉伯文学中,曾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学流派,即“旅美派”文学和“埃及现代派”文学。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从黎巴嫩、叙利亚到美洲去的阿拉伯侨民人数日益增加,到本世纪初,在美国和巴西等国的大城市里就已有三十五万阿拉伯人。1893年第一份阿拉伯文报纸《费哈报》在巴西出版,此后报刊总数达二百种以上。在侨民中出现了一批文学家、作家和诗人。1920年一些作家和诗人在纽约成立了“笔会”;1933年在巴西圣保罗成立了“安达鲁西亚协会”。这些作家和诗人逐渐创造出新的文学风格,称“旅美派”文学,或“叙美派”文学。这一派中成名最早的是黎巴嫩作家、历史家艾敏?雷哈尼(1876…1940),而黎巴嫩诗人、作家和画家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旅美派”的领袖。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黎巴嫩作家、文艺批评家米哈依尔?努埃曼(1889…)。“旅美派”作家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阿拉伯人在美洲新的环境中的奋斗和追求,对个性解放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他们对阿拉伯国家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外国统治者。他们在宗教、婚姻、恋爱等问题上明确地表达了反对封建思想和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斗争的思想。1948年以后,“旅美派”作家创作了不少谴责犹太复国主义的作品。“旅美派”文学产生、兴盛在二三十年代,仅存在了二十年左右,但留下的文学遗产却不少,影响颇大。
“埃及现代派”或称“埃及现代主义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经形成,不过在二十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主要文学流派。“埃及现代派”在它的初期,跟西欧现代派的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也没有什么关系。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埃及及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的产物,与埃及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文化启蒙运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这一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
这个流派主张文学要紧密配合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反映现代生活,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愿望,为创建埃及的新文学而奋斗。由于它产生于现代,反映了埃及现代生活的脉搏,故被称为“埃及现代派”。这一派著名的代表作家有塔哈?侯赛因、易卜拉欣?马齐尼、台木尔兄弟、侯赛因?海凯勒、阿拔斯?阿卡德和陶菲格?哈基姆等。
虽然“旅美派”文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但到了三十年代,“埃及现代派”占据主要地位。在三十至四十年代,现实主义的阵地在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加强。
与小说的情况不同,在诗歌方面直到本世纪初变化仍不大。从形式上说,仍然是阿拉伯传统的旧体格律诗,这种诗体,有严格的韵辙结构;但是,在内容上随着时代的推移,诗人所要表现的主题较前有了扩大,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宗教的等等方面的问题。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驱是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而现代诗人艾哈迈德?邵基(详见本章第二节)、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1932)和赫利勒?穆特朗(1872…1949)则是诗歌复兴运动的主要继承者,也是复兴派诗人的杰出代表。这三位诗人出色地担负起由巴鲁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