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1].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过来,由于长期对文化的轻视,受制于经费的拮据,便捆住了专家们的手脚。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对于四堡来说,一边是文明的中断,人们对先人创造的漠视;一边是没有专家来把历史的文脉整理出来,连接到当代人的心灵中。而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地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 “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客家土楼
  
   
  能称得上人类民居奇迹的,一定有中国客家人的土楼。不管世界有多少伟大的建筑,只要纵人闽西永定和南靖一带的山地,面对着客家人的土楼,一准会受到震撼,发出惊叹。 
  这种巨型的土堡,带着此地土壤特有的发红的肤色,一片片散落在绿意深浓的山峦与河川之间。它们各异的形态不可思议。圆形的、方形的、纱帽形、八卦形、半月形、椭圆形、交椅形……最大的一座土楼占地竟有数千平米。遗存至今竟有三万五千座! 
  尽管人们对这种家族式和堡垒式的民居的由来猜测不一,我还是以为中古时代,时受强悍的北方民族侵扰的中原的“衣冠士族”一次次举家南迁而来时,心里带着过度敏感的防范意识,才把自己的巢修筑成这个模样。高大而坚固的外墙,下边绝不开窗,整座楼只开一个门洞,而且是聚族而居。是不是最初这些客家人与本地的原住民发生的激烈的磨擦——那种“土客械斗”所致?我分明感受到这土楼外墙曾经布满了警觉的神经。 
  定居于异乡异地的客家人很明白,家族是力量之源,是抵御外敌之本,也是生命个体的依靠与归宿,所以,他们把家族的团结和凝聚看得至高无上,甚至把祖先崇拜列在神佛的信仰之上。在每一座土楼里,设在正中的公共建筑都是一座敬奉列祖列宗的祠堂。不管各家土楼怎样安排内部的格局,也都必须严格地遵循长幼尊卑的伦理关系。来自中原的儒家的道德伦理是土楼最可靠的精神秩序。它使这些宗亲式的土楼奇迹般地维持了一二百年,甚至五六百年! 像永定县高头镇高北村的承启楼和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人丁鼎盛时都在六七百人以上。一座楼几乎就是一个村落。一代代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皆在其中。各有各的规范与习俗,分别生成各自的文化。进入每一座楼,上上下下走一走,不单内部结构、家居方式、审美特征乃至楹联匾额都迥然殊别。它积淀了数百年的气息和气味也全然不同,这种感觉每踏进一座土楼都会鲜明地感到。任何一座土楼的历史都是一部胜似小说的独特的家族史。在人类学家看来,土楼的内含一定大于它令人震惊的形态。它的魅力决不止于它外形的奇特,更是它的和谐、包容与博大精深。 
  土堡的“干打垒”的技术来自北方吗?如今,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遗址还是燕北的古村落,那些残存的夯土建筑都已是断壁残垣,只有这里千千万万巨大的土堡,依然完好如初。客家人缘何如此聪明,懂得从此地土产中采集竹片、糯米汁和红糖,合成到泥土中,使得这些 “干打垒”的土堡历久不摧?现存最早的土楼竟然建于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更别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大量的遗存,至今仍旧鲜活地被使用着。 
  然而土楼在瓦解!不是坍塌,而是内在人文的散失。 
  不管古代的客家人怎样的智慧,完美地解决了土楼的通风、防潮、隔音、避火、抗震、采光和上下水一切问题。但现代科学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无可比拟。于是人们开始一家一家搬出土楼,另择好地方,筑造新居。当前,客家人的后裔已经开始一次新的迁徙运动——和他们的祖先正好相反——他们在纷纷搬出土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然愈演愈烈。等到人去楼空的那一天,这数万座曾经风情万种的民居奇观交给谁呢?交给旅游局吗? 
  在已经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振成楼、承启楼、奎聚楼等处,已然可以看到人烟稀薄的迹象;许多屋门上挂着一把大锁,有的锁已经锈红。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客家后人轻视自己的文化,人们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更舒适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要看到,在西方伦理的影响下,宗亲的情感也只是更多地残存在老一辈的心灵里。土楼失去了它精神上的依据和生存之必需。 
  同时,土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想, 


它无疑是人类珍贵的遗产。可是一旦“申遗”成功,便会成为全球性旅游产业的卖点之一。天天从早到晚一批批异地异国的游人涌进来,爬上爬下,楼中居民要承受这些陌生人在自家的门口窗口伸头探脑,时不时对着自己举起数码相机咔嚓一亮。如今这几座确定为文保单位并开放旅游的名楼中的居民已然日复一日地遭受这种商业骚扰了。对于土楼的住民,旅游业是巨大的压力,正在加速把他们逐出土楼。 
  倘若这些著名的土楼最终都成为空楼,它们只是一只只巨大而奇特的蝉蜕,趴在闽西的山野间,其中的人文生命与历史传承都不复存。那些古楼的记忆将无人能够解读。兀自留存的只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建筑样式,再加上导游小姐口中的几个添油加醋的小故事而已。 
  这也是神州各地古民居共同的命运与相同的难题。 
  保护历史民居的最高要求是设法把人留在里边。这些问题恐怕还没人去想。那么谁想? 何时开始去想? 
  
  
  革家·反排·郎德
  
   
  不入深山,焉知苗寨。 
  然而,车子真的驶进大山,却像登上老虎的肩膀。狭窄的山路在一千米的高山上左拐右拐,所有折返全都是死弯儿,偏偏又下起了雨,从车窗下望,烟云弥漫的山涧深不见底,心里就打起鼓来。忽然一个鲜蓝色的大家伙出现在挡风玻璃上,连司机小阎——这个行走山路的老手也不觉脱口惊呼一声“哦”。原来一辆出事的大卡车歪在路边!幸亏路边多出一块半米宽的小平面把车子扛住,否则早已落下深渊,粉身碎骨。我说,这司机命有鸿福,被老天爷“拉了一把”,但听了我这话没有人笑,也没人搭话茬。车厢里隐隐有种恐惧感。只听见车轱辘在泥路上拧来拧去吱扭吱扭的声音。可是,当车子停在一个宽敞的地界,下了车,抬头一瞧,马上换了一种感觉和心境——就是再险的道路也得来。一片苗家的山寨如同一幅巨型的图画挂在天地之间。 
  几乎所有苗寨都藏在这偏远的大山的褶皱里。 
  现代化的触角伸到这里来了吗?喜欢异域情调又不畏辛苦的旅行者到这里来了吗?当我注意到又长又细的电线、电话线已经有力地通进山寨,我相信这里的文化一准会发生松动。这是我此行考察要关注的“点”。我要顺着这电线和电话线去寻找我的问题。 
  我把几天里跑过的山寨,按照它们所受现代化影响的程度由弱到强排一排队,前后顺序应该是黄平枫香寨、台江反排寨和雷山郎德寨。枫香寨和反排寨在2002年刚被当地县政府列为“生态保护区”,而郎德早在1986年就被辟为省级“村寨博物馆”,2001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是贵州省极富名气的旅游胜地之一。 
  黄平县革家的枫香寨包括四十九个村寨,鸟儿一般散布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千米大山上。在刚刚修好的一条盘山公路之前,革家人基本上与世隔绝。驱车人寨时,常常会有一头水牛挡在路上,按喇叭也不动。它不怕汽车,这些老牛的祖祖辈辈也没见过这种家伙。至今革家人还在使用半原始的耕作方式。所以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这里都是原生态的。 
  革家人穿着他们红白相间的民族盛装夹道而立,唱着歌儿,并在村口中央设栏门酒,敬酒扣饭,把装在绿草编的兜儿中的红鸡蛋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此时,我着意地观察她们的表情,一概是真心实意,淳朴之极,没有任何表演之嫌。跟着那些花儿一般的姑娘们,一群群迎上来拉着我们的胳膊时,热情又亲切,他们自古以来就是这么迎接贵客。 
  革家人自称是射日的羿的后裔。这不仅象征地表现在他们头饰上——插着一根银簪;还在各家祭拜祖先和神佛的神龛上悬挂竹制的弓箭。革家人不承认自己属于苗族,是一支有待识别的民族。它们的文化自有完整和独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