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拣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砚。”

旁边的皮求是也有几分惊叹,然后急忙示意道:“飞白,看看背面有没有字。”

“建安十五年!”俞飞白急忙把瓦砚翻转过来,果然在背后看见了几个隶书,而且是浮突出来的阳文。字体古拙自然,别有韵味。

“发了,发了。”

看到这五个文字,俞飞白惊喜交集道:“居然是铜雀台瓦砚。”

皮求是本来已经有几分预料了,现在肯定下来,顿时拍了拍王观的肩膀,叹服道:“兄弟,你的运气真是没话说,人家随便扔给你不值钱的玩意,就是各大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宝。”

“还不知道是真是假呢。”王观笑道,完全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别人不清楚真伪,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搁在晚唐时期的铜盒珍藏,盒子又没有打开过的痕迹,又是新出土的东西。”皮求是列举起来,笑着说道:“其他不好说,就算这瓦砚不是真品,也是当年的仿品。唐代仿铜雀台瓦砚,流传到现在也很有价值的东西。”

“不对。”

俞飞白摇了摇头,非常肯定道:“绝对是真品,仿伪铜雀台瓦砚的情况,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的事情了。唐代的铜雀台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不像后世那样稀缺,不至于有人造假吧。”

“或者吧。”

皮求是笑道:“毕竟我说盒子可能是晚唐时期,或许已经到五代十国了。两个时期年代相近,没有具体的款识还真不好判断。不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晚唐,因为五代十国太乱了,又是武人的天下,对于文人不太重视,就算得到了铜雀台瓦砚也不会太珍惜。”

“唯有在晚唐,就算也是藩镇割据的形势,但是明面上还是唐室江山,起码保留了对文人的尊重。估计也是在那个时期,贫寒士子读书不易,名门望族又恋古成癖,类似铜雀台瓦砚这种东西才会蔚然成风,得到世人的器重。”

皮求是轻笑道:“所以你说得也有些道理,毕竟才重视不久而已,铜雀台瓦片应该还没有那么稀少,不至于就开始作伪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推测什么的都是虚的。要验证是不是真的铜雀台瓦砚也比较简单。”

皮求是解释道:“知道市场上的铜雀台瓦砚赝品为什么不多吗?那是由于假货不敌真品。真正的铜雀瓦砚十分考究,而且上面的痕迹那是被掩埋了多年,经过长年累月的地气侵蚀,才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锡花和琴纹。这种痕迹只能自然产生,根本伪造不了。”

“琴纹是这些吧。”

与此同时,俞飞白指了指手中瓦砚侧壁,那里清晰可见蒸栗样像古琴上的黄纹,以及方格网状葛麻纹。

“没错。”

皮求是点头道:“不管怎么说,瓦就是瓦,哪怕这个瓦是特制的,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垫套麻布送进窑里烧造。那么等到烧造成型的时候,自然就会留下这些纹理。当然有些人不懂,以为伪造纹路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光有纹理而没有锡花,也是最大的破绽。”

“皮大哥,总是听你提到锡花。”

这个时候,王观也有些好奇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锡花,瓦砚上斑驳的痕迹吗?”

“斑驳痕迹是藓疪,那是土花、古锈、浸斑交织形成的印记。”

皮求是笑道:“至于锡花也比较好理解,你们注意看瓦面上的砚池……是不是看见了青灰铅锡色,还有颗粒状的东西,还有一些微粉状白花,那就是锡花了。”

“我一直强调,这东西是瓦片。当初制作这东西的目的,那是为了搭建宫殿,遮风挡雨之用,根本没有料到后人会用瓦片来制成砚。”

说话之间,皮求是也有些感叹:“尽管现在的人已经考证出来,铜雀台瓦片就是采用纯净细腻的漳河澄泥,加入丹、铅、锡等原料配比烧制而成,外饰胡桃油,呈墨黑色泽。不过光有配方没用,火候和工艺不对,也不可能在瓦内呈现出锡花的效果。”

王观和俞飞白连连点头,只要综合三个特征,再仔细研究对比,肯定可以鉴别铜雀台瓦砚的真伪。也难怪历年拍卖会上,极少有铜雀台真品瓦砚现踪,主要是东西本身稀少,赝品又仿得不够像,自然上不了拍台。

不是拍卖公司不想赚这个钱,而是稍微鉴定就可以确定是赝品的东西,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个冤大头。虽说拍卖会上不保真,但也多少要注意点脸面,不能直接拿不够真的东西来糊弄人。

“晁氏客录中记载,铜雀瓦砚有三,锡花、雷布、藓疪是也,风雨雕镌不可伪。这就是我们现在鉴定真伪的标准,不过另外也有一个重要的辅证。”

此时,皮求是笑眯眯道:“这个辅证有些人信奉为真理,也有些人觉得太绝对,不能作为评判的依据……”

“什么辅证?”俞飞白连忙问道。

“实用性。”

皮求是没吊胃口,直接说道:“铜雀瓦本来是用高温大火烧制而成,按理来说应该是比较干燥的东西。但是由于长期在地下埋藏经雨露霜风,土染水浸,东西本身的火气早已退尽,就变得古锈斑驳,自有一种含蓄润性,十分容易发墨滋水。”

“也就是说,真正的铜雀台瓦砚就有润温发墨,久而不渗的特点。这是造假者办不到的,即使仿造出赝品,也达不到真品的效果。”

就在这时,皮求是神秘道:“另外,传说中真品的铜雀台瓦砚,要是放在屋内能沾地气的地方,每到天要下雨的时候,砚面上就有微湿的水渍浮现。等到雨没停却即将放晴的时候,砚上的水渍又先干了,就好像是晴雨表一样。”

“是不是夸张了点。”

王观和俞飞白半信半疑起来。

“这算什么,还有更夸张的。”皮求是笑呵呵道:“明代有个文人写了首铜雀砚歌,诗文是这样的,开缄拂拭试一看,五色光芒真可玩。堂中仿佛波涛生,檐前倏忽风云散。内容不仅夸张,已经达到玄之又玄的地步了。”

“当然这也能够看出,在明代时期铜雀台瓦砚基本已经绝迹,常人难得一见,只有依靠自己的想象了。”皮求是笑道:“抛开那些夸张离奇的说法不提,你们觉得铜雀瓦砚的实用性,算不算是鉴定真伪的重要辅证?”

“必然的事情。”俞飞白赞同道:“实用性其实就是质量,质量第一呀!”

“这也不一定……”

第512章 捞金的时刻

“质量第一肯定没错,但是铜雀台瓦片也有质量不好的。”

与此同时,皮求是笑着说道:“铜雀台瓦肯定十分难得,但是真正的铜雀台瓦片之间也是有一些差别的,据说最珍贵的是铜雀台上的檐溜和瓦当。”

“毕竟一座铜雀台的版瓦和筒瓦总数加起来可能有成千上万,而瓦当和檐溜却只有几十或几百片。物以稀为贵,两样东西的价值可想而知。”皮求是笑道:“当然,我们现在不谈那两种更珍贵的东西,只说那些普通的瓦片。”

“有史料记载,南唐的名臣徐铉,工篆隶,好笔砚。他当时听说邺人时得铜雀台古瓦,为砚甚佳,就羡慕得很。后来他费尽心机总算弄到了两块铜雀台上的古瓦,于是立即叫工匠凿成砚台。可惜这瓦砚的实用性不好,一注墨到砚池内,墨汁就渗进去了。”

皮求是轻轻摇头道:“不管怎么折腾,反正瓦砚就是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所以说才有人觉得用实用性来衡量铜雀台瓦砚的真伪有些过于片面了。”

“不是吧,居然渗墨?”俞飞白错愕了下,然后断然道:“那么说来,肯定是那个叫徐铉的家伙,得到的铜雀瓦是赝品。或者得到的是邺城瓦,而不是铜雀瓦。”

“呵呵,这个就说不准了。”

皮求是笑道:“历史的真真假假,又有谁能说得清楚。甚至现在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推断,真正可以作砚的瓦,其实并不是铜雀台瓦,而是东魏、北齐时代的瓦片。”

“扯淡吧?”俞飞白自然不信。

“这个说不好。”

皮求是解释道:“他们从多方面考察,最终得出结论。但凡呈黑色,油光发亮,细看微有锡花;有戳记,较厚,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坚硬的瓦片,那是东魏北齐时代的瓦。只不过由于在铜雀台附近出土,才让人误以为是铜雀瓦罢了。”

“有些人就喜欢标新立异,和大家唱反调,根本不用理会。”俞飞白摆手道:“没有大量的实物证据,就相当于凭空捏造,怎么可能动摇得了铜雀瓦砚的地位。”

“题外话不要多说了。”

与此同时,王观笑道:“反正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东西就是铜雀台瓦砚。至于实用性什么的,估计现在也没人会拿这样珍贵的东西来使用了吧。”

“所以我才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