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玩葫芦!”俞飞白认出来了,把葫芦拿出来打量,笑着说道:“东西看起来不错嘛,但是皮壳这么油亮,别是被油炸过的。”
“别乱说,那是盘出来的。”唐清华没好气道:“被高温油炸过的葫芦,尽管古色古香,但是光泽生硬,哪里有这么的内敛自然,晶莹光洁。”
“这个就难说了,也可能是涂油日晒的。”俞飞白笑道,顺势把葫芦托在掌心,只见东西还没有巴掌大,十分的小巧玲珑。
“这东西是范制的吧?”与此同时,王观饶有兴趣道:“新的?老的?是官模、民模?蓄虫的,还是纯观赏物件?”
葫芦,谐音福禄,无论古今,都深受世人的喜爱,比如说葫芦娃什么的……
一般的葫芦,就是自然生长的葫芦,也不用多提。而王观刚才提到的范制葫芦,就是指在葫芦生长的过程中,用一个模子固定起来,等它成熟的时候,最终成形的模子葫芦。
至于所谓的官模,那是在古代的时候,大家习惯将宫廷和诸王府制作的葫芦称为官模,把民间匠人自己制作的葫芦称为民模。另外,模子葫芦之中,又细分有花模和素模。总之种类繁多,各有讲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得清楚的,在这里也就不必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购买模子葫芦,一般是来养蛐蛐、蝈蝈、油葫芦之类的鸣虫,很少用来单纯观赏。但是现在恰好相反,买来把玩观赏性的葫芦较多,养虫的倒是少了。
“不算新,也不算老。”
这个时候,唐清华笑道:“已经盘了十几年了,表面变得油亮光滑起来。”
一瞬间,俞飞白马上变脸,不屑一顾道:“诶,就是几十块钱的东西,你好意思拿出来炫耀。”
“什么几十块,起码几千上万呀。”
唐清华辩解起来,拿起葫芦指点道:“你看,这葫芦干透、型好、芯正。托起来的时候,有微微压手的感觉。里子糠,有厚度,跟海绵似的有弹性,就是所谓的瓷皮糠里。最重要的是皮色干净,一点瑕疵也没有,就好像是一汪水一样漂亮。”
“得了,别吹。不是三河刘的东西,你就别拿出来丢人现眼。”俞飞白嫌弃道,又躺回沙发上瘫坐起来。
所谓的三河刘,那是指清代咸丰年间,京东三河地区一个姓刘的能工巧匠所范制的葫芦。传说一只三河刘的精品之作,光绪年间要花上千两银子才能买到手。直到现在,三河刘葫芦肯定是越来越少,就算想买也要看机缘了。
所以,对于俞飞白的话,唐清华非常不爽,忍不住反驳道:“你当三河刘的葫芦是烂大街的大白菜啊,随便就能买到?有本事的话,你就给我买一个。另外好心提醒你一句,三河刘葫芦的名气太大了,仿制品非常多,小心别上当了。”
“什么呀,你要的东西,凭什么让我来买。”俞飞白干脆摇头道:“我才不做这种傻事。”
趁着两人吵起来之前,王观提前插话道:“这葫芦上的蒙芯不错,挺别致的。”
“呵呵,我觉得也不错,那是三动的蝶恋花蒙芯。”唐清华很高兴,特意把蒙芯拿出来,单独给王观观赏。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提什么是蒙芯。或许,有人觉得蒙芯就是塞住葫芦口的盖子,那么就有些谬误了。要知道在葫芦这种东西之中,盖子是一回事,蒙芯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所谓的蒙芯,就是葫芦边口框子(上盖)上镶嵌的镂刻蒙子。材料多种多样,有椰壳、玳瑁、象牙、珊瑚、犀角等等。种种材料,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刻之后,形成了远山近水、楼台轩榭、翎毛走兽、人物故事,等等精致巧妙的纹饰。
一般来说,蒙芯都是镂空的,起到了一个扩音器的作用。如果在葫芦里养了鸣虫,等到虫子鸣叫的时候,声音通过镂空的蒙芯散发出来,就显得更加的洪亮、清脆。
还有那个动,是指蒙芯上经过镂空雕刻穿枝过梗,使蒙芯题材中小物件能够活动起来。三动的蝶恋花,就是指蒙芯上的蝴蝶、花朵、枝叶可以活动。
想一想,如果在把玩光滑圆润的葫芦的同时,又能欣赏葫芦口上精致的蒙芯,甚至可以让蒙芯上的美丽纹饰活动起来,那该是一件多么舒心惬意的事情。
反正王观觉得确实很好,把玩蒙芯的时候,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小玩意儿,确实不算什么。”
俞飞白泼冷水道:“要知道蒙芯的精美并不在于动的多少,而在于料的薄厚、穿枝过梗的精细程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材料的雕工,以及打磨的细腻。我记得钱老说过,蒙芯的精美,四分在雕,六分在磨。你这个蒙芯,看起来有些粗糙,不算精品。”
“本来就不是精品。”唐清华白眼道:“你爱看就看,不看就闭嘴,少唠叨。”
“行,我不说了,免得某人恼羞成怒。”俞飞白从善如流,立即端杯子咂舌喝茶。
少了俞飞白在旁边吵嚷,唐清华把玩着葫芦,脸上也多了几分感触的意味:“说起来,我之所以收藏这只葫芦,主要是一种怀念。毕竟小的时候,也没少玩蛐蛐、蝈蝈。几个月前碰巧看见这玩意儿,就顺手买回来了。”
王观轻轻点头,也理解唐清华的心情。收藏就是这样,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种怀旧而已,后来才慢慢的衍生了其他含义。
感怀片刻之后,唐清华把葫芦放下,拿起另外一个锦盒说道:“那只葫芦只是我藏品中最低廉的东西,真正的精品在这里……”
“是什么?”俞飞白目光瞥视过来。
第372章 文人雅趣,整装待发
王观也看了过去,只见盒子之中居然搁放了两把刀,两把非常精致美观的小刀。而且,不是普通的小刀,竟然是裁纸刀。
不过,出奇的是,这个时候俞飞白却没有半点嘲笑之意,反而带着几分惊喜道:“东西好像很不错,总算是见到像样的物件了。”
“那当然。”唐清华也有几分得色:“这是乾隆年间的竹黄浮雕夔龙纹象牙裁纸刀,是我央求了好久,以无比的诚心,才打动原主人转让给我的。”
对于裁纸刀,在大家想象中,肯定是一把小刀片,不怎么值钱的玩意儿。实际上,这是有几分偏差的印象。要知道,裁纸刀在很早以前,最迟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进入文人的书房之中,成为了一项独立的文房用具。
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是用剪刀、小刀之类的锋利东西作为裁剪的用具,但是后来柔软且富于韧性的宣纸流行。大家就发现用利刃裁宣纸,很容易裁偏,造成纸张浪费,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是刃口略钝的刀更好用,可以在裁纸的同时把纸扯平整。
所以,各种材料制作的裁纸刀就应运而生了。
比如说,唐清华现在提到的竹黄浮雕夔龙纹象牙裁纸刀。象牙就不用多说了,是指裁纸刀的柄刃是象牙材料,但是刃上却用棕色竹黄夔龙纹饰整贴起来,包镶拼贴技法精绝,包浆亮丽,集实用与美观于器身,是少见的文房精品。
说到竹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竹黄就是以楠竹为材,去除竹青和竹肌后,所留下如纸般的竹黄片。经过煮、晾、压等流程之后,再施以刻、贴的繁复工序,薄薄的竹黄片就能牢牢的依附在象牙刃上了。
工艺的复杂,以及巧妙精致的程度,着实让人赞不绝口。
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家对于竹木牙角之类的东西,总是格外的偏爱。或许这就是文人的雅趣吧,觉得金银宝石太过庸俗,所以更加欣赏沉静内敛、低调朴实的器物。
而用竹子贴黄制作的裁纸刀,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的魅力,自然格外受到大家的喜爱。
反正,东西拿出来之后,俞飞白爱不释手的把玩起来。
与此同时,王观也拿了另外一把裁纸刀观赏起来,一边赞叹,一边问道:“非常精巧的东西,多少钱拿来的?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收藏一把。”
“这个数!”唐清华笑而不语,慢慢伸出了一个手指头。
“十万!”俞飞白点头道:“也不算贵,反而便宜了。”
“什么十万,是一百万。”唐清华笑道,看他的神情,似乎觉得是他赚到了。
“一百万?”
一瞬间,王观和俞飞白顿时愣住了。他们虽然对于裁纸刀的市场价格不太了解,但是也不觉得小巧玲珑的裁纸刀,能够值一百万的价位。
“你发烧了?脑子烧蒙了?”俞飞白惊诧道:“一件东西最多二三十万,两件撑死了就五十万。一百万肯定是在坑你,而你居然还沾沾自喜……”
“什么呀,别说得我那么笨,东西这么贵肯定是有原因的。”唐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