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7年第2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吃亏的。作一个比喻,我们进食非常单一,少年的时候没有开发出杂食的习惯,成年后的食谱非常狭窄,不喜欢博览群书,没这习惯。“科举”不是读书,因为其太单一、太狭窄、太功利,其读书是被迫的,实际上是与读书生活相悖的。再举一个数字,美国的图书出版中有60%是教材以外的图书,日本非教材的图书80%,中国非教材图书48%。就是说,我们的出版物中教材教辅的比重最高,我们一半以上的书都是服务于应试的。 
  应该说读书最多的人、每天都要读书的人、以读书为业人,是大学生。可是大学生现在也不爱读书。他们是最需要书的群体,也是买不起书的群体,大学生买书的力度是非常小的。我在美国的一个老朋友薛涌认为,政府把钱给大学是很荒诞的,不应该把钱给学校,应该给学生。美国的孩子就是再穷,只要成绩好,都可以一分钱不掏地上大学,拿到奖学金,有这样的制度保证社会中的天才少年是可以读书的,不会因为没钱不能读书,奖学金是足够买书和生活的,我在美国就曾经享受过全奖。全奖可以保证你过有尊严的生活,保证你买很多书,富家子弟就更不成问题了。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大学生应该是读书最多的人,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钱买书。 
  下面谈图书销售。书有这样的特点,更换非常快。书店不像日杂店,后者给顾客提供的东西是相对固定的。书不一样,老得换品种,来了新的品种,不知道是否好卖。所以职业卖书的人、搞书店的人的风险是很大的,其他商品没有图书的这种特点。那么,这种风险由谁来承担?这个风险如果由书店来承担,书店进书时将极其谨慎,书不能砸在我手里,没有把握我不进,要么进一两本,要么干脆不进。每年全国出那么多书,书店只进很少量的,不愿承担太多风险。那么这风险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应该由出版社承担。出版社做这个风险投资来赚钱,那些零售书店不应该承担风险。由出版社来承担,就必须搞寄销,书发给书店,销后结账,销不出去退书。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方式肯定是寄销为主,售后结账,书店销售不掉就退书,有一定的退书率。这东西在中国玩得了么?对不起,玩不了。为什么玩不了呢?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信任问题。 
  据一些在出版社当老总、社长的朋友讲:不是说一本书卖得越多就越能赚钱,很可能书卖出去了,钱没收回来,人家不给我钱。搞寄销么?书先给了,钱没回来。能搞寄销的地方非常有限。寄销不能随便玩,以前有教训,哪哪给书没回钱,就永远不给了。中国最大的出版社的销售连小半个中国都覆盖不了,就是因为没有信任,不能寄销。 
  说到信任我们先不说书,说说别的方面,比如说我所在的教育领域。教育分两个方面,一个是选材,一个是施教,实际上选材的重要性比施教一点不差。你不是这个材料,培养不出来。比如说培养奥运冠军,随便找个人培养不了,第一重要的是找到刘翔这样一个材料,其次才是训练,训练其实没有选材重要,不是哪个材料都练得出来。智力培养也是一样的事,而学历越高,根据一纸考试去判断就越勉强,几门考试就看出潜力高低了?发达国家的情况是怎样呢?录取硕士博士,尤其是名牌大学,他们非常重视的是推荐信,需要本科老师的三封推荐信,他们和你相处四年了,将你看得准准的。这种事在中国能玩么?不能,假设招硕士博士报名50人,就是150封推荐信,每封信说得都好上天了。如果推荐信写的公正,要比考试可靠得多。认识四年的评价比一上午的考试可信啊,可是在中国这种制度不能玩,你要信这个麻烦就大了。 说老师找学生不容易,再说学生找老师也不容易。学生面对好多名牌大学的老师,有些职务还不低。学生来听课,才发现这课是垃圾,欲罢不能,遭罪一个学期。这还是一个信任问题,学校的职称评定怎么回事?如果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讲课应该非常好,但是因为我们职称评定有问题啊,经常是拉帮结派。不管他水平如何,我就选他,因为他是我朋友,或者是我学生。这就造成了很多名不副实。名牌大学的职称应该是很有信任度的,可是没做到,那怎么办呢?其实是有办法的。比如推荐信、评职称,都能解决。我就提出了一个制度建议,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叫“有限匿名制”。比如3个人中评出一个教授,7个人来投票,不能搞匿名制,有的人太狡诈了。匿名制掩盖了很多坏人,他不出于公心,选完他还说:“张三啊,别人不投你啊,我投了票也没管用。”实际上明明就是他没投。所以我说要搞有限匿名制,没有匿名制不行,大家抹不开面子。有限匿名制就是,特制一种票,票中间写着各位投票人的姓名,分发给每个投票人,把这张票折起来、封住,成一张白纸了,看不见里面的姓名。7张票都投完了,放进一个大信封存起来,两年后解密。可以搞清楚,当年谁投了张三,谁投了李四,你别想逃避。我在人大的时候,新来了一个书记开座谈会,他在上海两所高校做过书记、校长,他听完我说的这个,说讲得好,给你补充一点,上海打算出版优秀博士生论文,要从大量的博士生论文中筛选,让导师们报,一下报上一大堆,评语都好上天了。出版社傻眼了,就想出一招,告诉那些博导,推荐信要印在该生论文的首页,博导们马上就说我这推荐信撤回来。他不知道好歹?他不要名誉?是我们的制度没有建立好,水太浑了,可以浑水摸鱼。 
  书卖出去了不给钱,怎么办?寄销如何广泛推行?这事纠缠着中国图书业。其实应该政府牵头,做一个中介机构。现在好多出版家也在讨论应该有个中盘,来统领发书等事宜。我觉得不用那么复杂,有没有中盘不那么要紧,最要紧的是钱的回收。出版社自身可以找到很多店给他寄销,关键是怎么收回钱。应该有一个金融中介。一个书店要在金融中介那里押一笔钱,之后才可以有进书寄销的资质,有了资质,我给你送书。当中介那里没有你的钱了,你的资质就没有了。看这书店能不能给书,就看有没有资质,有了资质就没问题,中介负责承担回款。但有一点要保证,就是各个书店的资质情况如何,各种书籍销售情况如何,通过信息搜索一下子就能查到。 
  关于销售,下面再谈一个我的看法。我认为邮购在未来的岁月将占有极大的比重,邮购可以使出版社直接面对读者,没有中间环节,销售环节不需要了,在销售这本书的时候就可以打较大的折扣,价格上有优势。开个店需要地皮钱,而直接面对读者,从库房就直接邮寄到读者手里了。建立网络,比如学术书直接面对高校,可以非常对口,这个方式可以一个出版社搞,也可以几个出版社一起搞,也可以是网络书店。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看看邮购的潜力,国外的亚马逊书店就是做邮购,它现在是全美第三大书店,前几位都是连锁书店,大极了,而且是老资格,上百年了,但是亚马逊书店短短几年就异军突起,第三名,全年营业额22.3亿美元,它有它的巨大优势。我觉得一个出版社就可以独立地建立一个邮购网络,本社所有的书都可以邮购,也可以和别人结合。自己干的优势最大,有可能把折扣打到最低来吸引读者,六折出售,不会赔钱的。 
   
  二、垃圾与GDP 
   
  下面讲第二个观点,垃圾与GDP。GD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千万不要迷信GDP。给大家讲一个挺流行的段子,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段子是老前辈于光远先生在《社会学家茶座》上的文章上。说是两个商人一起走路,看到路边有一堆狗屎,一个商人想搞些恶作剧,就对另一个商人说:“你把这堆狗屎吃了,我给你10万美元。”商人么,都喜欢赚钱,10万美元不是小数,那人硬着头皮把这堆狗屎吃了,拿到10万美金。过后两人都很丧气,吃屎的越想越生气,掏钱的越想越后悔。走了一会儿又看到一堆狗屎,先前吃狗屎的商人就说:“你把这堆狗屎吃了,我给你10万美金。”先前丢了美金那位商人也硬着头皮吃下去,这10万美金就回来了。两商人刚要走,旁边冒出一个经济学家来,说“刚才我们社会上增加了20万美元的GDP。”这个段子确实脏,但“话糙理不糙”,里面含有一定的真理。GDP里面真的有很多垃圾。比如两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