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玄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一切都是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发的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以致长江全线告急。长江洪水泛滥和地球温暖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专家们不无担心——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暖化状况是并行进展的。
1998年的长江洪水无疑在向人们示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它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
实际;在1998年那年;国内的气候是很异常的。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事后;有关部门的专家们专门分析了一下;总结出来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1998年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还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副高是影响我国降雨带位置和强度的重要因素。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然后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活动频繁。1998年68月;在亚洲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贝加尔湖西侧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多次出现阻塞高压形势;尤其是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亚洲西风带经向环流占绝对优势;促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我国;这是长江流域持续多雨的冷空气条件。
正是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有了98年中国的特大洪灾;当然;也和国内的滥砍滥发以及豆腐渣工程脱不了干系。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250500毫米南方诸多省市的降雨量达6009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
第二阶段为6月28日至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
第三阶段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30055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
第四阶段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至2倍。
松花江上游的嫩江流域;6月上旬至下旬出现持续性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了暴雨。7月上旬降雨仍然偏多;下旬又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8月上中旬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局部地区半个月的雨量接近常年全年的雨量。嫩江流域68月面平均降雨量577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5毫米;偏多79。2。松花江干流地区68月面平均降雨量492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03毫米;偏多26。5。
6月1227日;受暴雨影响;鄱阳湖水系暴发洪水;抚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后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系的资水、沅江和湘江也发生了洪水。两湖洪水汇入长江;致使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涨;从6月24日起相继超过警戒水位。
6月28日至7月20日;主要雨区移至长江上游。7月2日宜昌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监利、武穴、九江等水文站水位于7月4日超过历史最高水位。7月18日宜昌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为55900立方米每秒。在此期间;由于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来水不大;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一度回落。
7月2131日;长江中游地区再度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7月2123日;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连降特大暴雨;7月24日;洞庭湖水系的沅江和澧水发生大洪水;其中澧水石门水文站洪峰流量19900立方米每秒;为本世纪第二位大洪水。与此同时;鄱阳湖水系的信江、乐安河也发生大洪水;7月24日宜昌出现第三次洪峰;流量为51700立方米每秒。长江中下游水位迅速回涨;7月26日之后;石首、监利、莲花塘、螺山、城陵机、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8月份;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水位居高不下;长江上游又接连出现5次洪峰;其中8月717日的10天内;连续出现3次洪峰;致使中游水位不断升高。8月7日宜昌出现第四次洪峰;流量为63200立方米每秒。8月8日4时沙市水位达到44。95米;超过1954年分洪水位0。2日宜昌出现第六次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每秒;为1998年的最大洪峰。这次洪峰在向中下游推进过程中;与清江、洞庭湖以及汉江的洪水遭遇;中游各水文站于8月中旬相继达到最高水位。干流沙市、监利、莲花塘、螺山等水文站洪峰水位分别为45。22米、38。31米、35。80米和34。95米;分别超过历史实测量高水位0。55米、1。25米、0。79米和0。77米;汉口水文站20日出现了1998年最高水位29。43米;为历史实测记录的第二位;比1954年水位仅低0。30米。随后宜昌出现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洪峰均小于第六次洪峰。
洪水量级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是衡量洪水量级大小的主要指标。长江中下游防洪特点是:城陵肌以上长江干流河段防洪主要以洪峰流量控制;城陵机以下河段由于有洞庭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的调节作用;防洪主要以洪量控制。
1998年长江上游洪水总量大;但洪峰流量小于1954年;宜昌洪峰流量相当于68年一遇。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洪峰流量与1954年、1931年比较;1998年螺山、汉口、大通等站洪峰流量均小于1954年;汉口洪峰流量大于1931年
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情况与1954年不同。1954年长江中下游堤防多处溃口和分洪;分蓄洪水总量高达1023亿立方米;1998年主要是洲滩民垸溃决;仅分蓄洪水100余亿立方米。如果都将溃口和分洪的水量还原到河道中去;再进行对比;汉口1998年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7亿立方米;比1931年少37亿立方米;洪水重现期约为30年;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4亿立方米;比1931年多234亿立方米;洪水重现期约为50年。大通站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383亿立方米;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726亿立方米。如果不考虑溃口和分洪的水量还原;汉口实测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分别比1954年多24亿立方米和145亿立方米;大通站分别比1954年少167亿立方米和259亿立方米。
1998年长江荆江河段以上洪峰流量小于1931年和1954年;洪量大于1931年和1954年;城陵矶以下的洪量大于1931年;小于1954年。从总体上看;1998年长江洪水是本世纪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据1877年以来宜昌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长江宜昌曾出现大于6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27次。据历史调查资料;1860年、1870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达到9。25万立方米每秒、10。5万立方米每秒;远大于1998年和1954年。
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