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利益的需求。在今天这互相依存的世界中,援助不是施舍,而是投资,尤其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对这一点丛书中涉及的石油、钢铁、汽车巨子等卷多有体现。
经济世界性的表现之二便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慢,世界出现了新的多极经济增长点,这些经济新生点,较多地集中在亚洲。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称:“当代亚洲将重塑现代人类灵魂,在唤醒个性意识、树立坚定信念和倡导苦干与献身精神方面,他们将以先驱的姿态出现。亚洲正在以其特有的亚洲模式运行,使经济步入一个鼎盛时期。90年代是亚洲时代,当进入2000年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亚洲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种经济发展的亚洲趋势在日本、香港、韩国、台湾表现得最为明显,丛书中也力图通过对松下幸之助、郭鹤年、郑周永、王永庆等人的描写给读者一个经济发展亚洲化的概念。
经济世界性的表现之三便是信息的产业化,而与信息产业化并生的便是信息的社会经济化。为跟上社会进步的大趋势,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新信息社会和它带来的变化,并依此而重新考虑我们的生活、经济以及发展目标。本丛书中对美国英特尔这个著名计算机公司及总裁葛洛夫、报业大王默多克的介绍和分析,便是本丛书编著者们努力跟上经济世界化的表示。
反思中华民族兴衰可见:凡开放之时,便是兴旺发展时期;凡封闭之时,则是必已经或正在走向衰落时期。今日洞门大开,相信这套《世界超级经济巨人》丛书能尽力表现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缩影,也愿这套通俗的传记能带给我国的企业家们一点有益的参考,借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解力夫 安然
一九九七年五月
传媒巨人──默多克
第一章 家世
叛逆教士们的胜利
“最好的牧师”踏上了“蛮荒之地”
口吃的凯思梦碎英伦
一封夸大其辞的信却“改变了历史”
凯思春风得意
能够“创造总理”的大老板
1843年5月,苏格兰教会的450名牧师和一些神学院的学生,因不满英国国王对教会的控制,在一个名叫托马斯·查尔默的牧师的率领下,宣布同苏格兰教会断绝关系,并组织成立了自由苏格兰教会,从而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在这些激进的“反叛者”中,有一位名叫詹姆斯·默多克的牧师,他就是当今国际传媒业巨头、世界报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的曾祖父。
詹姆斯生于1817年,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大分裂”运动达到高潮时,他才26岁,正值英气勃勃之年。与其他的“同志”一样,他也是自愿放弃了薪金和教堂,住到了临时搭起来的简陋住所里。在1843年那个寒冷难捱的冬天,他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许多同伴先后死于贫困。
所幸的是,新成立的自由苏格兰教会很快便得到了世界各地众多信徒们的支持。在当地原苏格兰教会的信徒中,有1/3以上追随新教会,此外,新教会还得到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的“长老会”教派的大量捐助。从1843年到1846年的三年间。自由苏格兰教会筹集到的资金超过了100万英镑,这在19世纪40年代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到1847年底,新教会已经建立了700多所教堂,并在爱丁堡新建了一所神学院,作为自己的总部。这也宣告了他们挑战原苏格兰教会和伦敦政府的胜利。
詹姆斯于1846年被任命为苏格兰的一个小渔港匹茨里格的教士,并于两年后与一位名叫海伦·纳姆斯的姑娘结了婚。1850年,海伦生下了当今报业大王的祖父帕特里克·约翰·默多克。
帕特里克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膝旁,并在父亲的布道坛前接受着反英、反正统势力的教育。到了十几岁时,他进入了自由教会所建的神学院。自由教会的教士们使他在那里不仅学习了神学,还学会了从内心深处厌恶英国的所谓“绅士”,仇视英国保守党人。痛恨英国教会的等级制度。尽管他对英国正统势力的痛恨带有某些偏执和狂热的成分,但他本人决不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野蛮人”。与自由教会其他的“福音传播者”一样,帕特里克也坚决否认自己是一个“异端分子”,而是把自己看作是老苏格兰教会真正的遗产继承人。1878年,帕特里克本人也终于成为一名教士在阿伯丁郡一个叫克鲁登的小渔村任职。四年之后,也就是1882年,他与一个名叫安妮·布朗的姑娘结了婚。又过了两年,即1884年,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自由教会的邀请信,帕特里克接受了这一邀请,他和他一家人于当年10月到达了墨尔本。
澳大利亚,这块南半球古老的大陆,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几乎一直沉睡着。虽然中国人、马来人、印尼人以及阿拉伯人可能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到过澳大利亚北部。但他们都始终没有在那里定居下来。中国古籍《山海经》里就记载着中国人在澳大利亚所见过的三种东西——回力镖(飞来去器)、黑小猪及袋鼠。
15世纪时,中国航海家们的足迹己遍布锡兰(今斯里兰卡)、爪哇、东非等地。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期间,曾派人前往澳大利亚,并在现今达尔文港附近雕刻石像,埋藏于地下,该石像己被挖掘出来,并保存于该市博物馆里。如果当初那些中国人抛开传统的乡土观念而选择开拓殖民地于澳大利亚的话,这个国家的历史就可能会改写了。
欧洲人发现澳大利亚的存在已经是17世纪的事了。1606年,一个名叫威廉·詹斯的荷兰船长驶人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业之间的扦雷斯海峡,成为第一个发现澳洲的欧洲人。1642年,又有一位名叫阿贝尔·塔斯曼的荷兰船长进入了南澳大利亚水域,他将所看到的这一大片陆地称为“新荷兰”此后,占领着印尼的荷兰人经常因偏离航线而驶入澳大利亚水域,但他们当时认为这一地区没有什么商业价值,因而一直没有进行认真的考察,更没有正式占领。
1770年5月,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率领“恩德沃尔”号船来到了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博塔尼湾。他在一个小岛上升起一面英国国旗,正式宣布把他所发现的地区统统划为英国领士,并把这一地区称为新南威尔士,1783年美洲殖民地发生革命后。英国人失去了来自美洲的原料和粮食供应。出现严重的食品短缺。时值工业革命初期,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流落于城中,犯罪现象急剧增多。以至于如何处理犯罪人日成了困扰英国政府的一大难题。当时的社会改良者向政府提出了一项“伟大的”建议——消除犯罪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罪犯驱逐出这个社会,流放到另一块大陆去。
1787年5月13日,由阿瑟·菲利浦船长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第一舰队,浩浩荡荡地从普茨茅斯港起航,前往澳大利业的博塔尼湾,这只由11艘船只组成的舰队,押载着586名男犯,191名女犯。这些船还搭载着13个犯人的孩子、211名水手和英国政府官员以及46位随行家属。此外,还有一位总督和9名随员。1788年1月18日,船队到达了库克船长所发现的博培尼湾。但是,菲利浦船长认为这个地方不甚理想,于是带领船队继续向北航行,从而发现了一处世界上少有的天然良港。1月26日,他们开始在这里建立澳洲大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点,并以当时负责殖民事务的英国住房部长洛德·悉尼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地区。从此以后,澳大利亚就成为英国政府流放罪犯的固定地区。直到1850年,也就是帕特里克。默多克出生那年,英国政府才取消了这一做法。到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整个社会的文化和经济生活都还非常落后,在欧洲人的眼里,那里依然是一块“蛮荒之地”。
澳大利亚的繁荣始于1851年。这年4月,有一名叫爱德华。哈格拉维斯的人在新南威尔士的一个山谷里发现了黄金。很快,在维多利亚和昆士兰也发现了黄金。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无数的欧洲人、美洲人和中国人蜂拥而至。到1861年,澳大利亚人口总数从1850年的40万增加到120万。这股“淘金潮”自然也波及到了苏格兰,许多苏格兰人带着“发财梦”移民到了澳洲。而刚刚从苏格兰教会分离出来的“自由苏格兰教会”,也随着这股移民浪潮在澳大利亚落了脚,先后在悉尼和墨尔本建立了分部。墨尔本是在1835年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小镇,起初叫菲利浦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