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①。荡荡乎②,民无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④,其有文章⑤。”
【今译】
孔子说:“伟大呀,尧做为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啊,人民不知该怎样称赞他。多么崇高啊,他成就的功业。多么光辉啊,他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
【注释】
① 则:效法,取法。
② 荡荡:广大,广远,广博无边。
③ 名:用言语去形容,赞美。
④ 焕:光辉,光明。
⑤ 文章:指礼乐典章制度。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为盛④,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今译】
舜有贤臣五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周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孔子[因此]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么?在唐尧、虞舜时代[之后],周武王时期人才最盛,然而[十位治国大臣中]有一人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已经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却仍然向殷纣王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注释】
① “舜有”句:传说舜有五位贤臣,分别是:禹,稷(jì记),契(xiè谢),皋陶(gāoyáo高摇),伯益。
② 乱臣十人:“乱”,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乱臣”,指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姡Вǎ螅瑷剑瞎俟撸蓉玻⒁松瞎剩ㄎ渫踉吧⒙固ㄖ疲㈩仪胖冢躁馄度酢薄S肟鬃拥茏幽瞎什皇且蝗耍碛幸幻九且亟瞎史蛉耍ü苣谖瘢�
③ 唐虞之际:尧舜之时。“唐”,尧的国号。“虞”,舜的国号。“际”,时期,时候。
④ 斯:代词。指周武王时代。
⑤ “三分”句:传说商纣时天下分为九州,归附文王的已有六个州(荆,梁,雍,豫,徐,扬),只有青、兖、冀三州属商纣王。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①!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②;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③;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④。禹,吾无间然矣!”
【今译】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他的饮食菲薄,却尽量[以丰洁的祭品]孝敬鬼神;他平时穿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华美的礼服;他住的宫室低矮狭小,却尽力兴修水利,挖沟开田间水道。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
【注释】
① 间(jiàn见):本意指空隙。这里用作动词,含有挑剔、批评、
非议等意思。
② 菲(fěi匪);菲薄,不丰厚。 致:致力,努力去做。
③ 黻冕(fǔ miǎn府免):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官职在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叫冕。
④ 卑:低矮狭小,简陋。 洫(xù序):田间的水道,起着正疆界、备旱涝的作用。
子罕篇第九(共三十章)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
子罕言利①,与命与仁②。
【今译】
孔子很少谈财利,赞同天命,赞许仁德。
【注释】
① 罕:少。
② 与:赞同,肯定。一说,“与”,是连词“和”。则此句的意思为:孔子很少谈财利、天命和仁德。宋儒程颐就曾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但是,综观《论语》全书,共用“命”字21次,其中含“命运”“天命”意义的,有10次;共用“仁”字109次,其中含“仁德”意义的达105次。由此看来,说孔子很少谈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据的。
达巷党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②?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今译】
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说:“真伟大呀孔子!知识学问很广博,而没有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到这话,对本门弟子们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事吗?做射箭的事吗?[那么]我从事驾车吧!”
【注释】
① 达巷党人: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达巷”,地名。山东省滋阳县(今兖州市)西北,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一说,“达巷党人”,指项槖(tuó驼)。传说项槖七岁为孔子师。
② 执:专做,专门从事。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也⑤。虽违众,吾从下。”
【今译】
孔子说:“用麻布做的礼帽,符合古礼;现在用丝绸做,比较节俭。我赞成众人的做法。[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行礼[然后升堂再跪拜一次],符合古礼;现在[臣见君,不先在堂下拜,而是直接]升堂时行一次跪拜礼,这是高傲轻慢的表现。虽然违反众人的做法,我还是赞成先在堂下行跪拜礼。”
【注释】
① 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按古时规定,要用两千四百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约合现在一尺五寸)的布来做。很费工,所以不如用丝绸俭省。
② 纯:黑色的丝绸。
③ 俭:节俭,俭省。
④ 拜下:按照传统古礼,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后,到堂上再跪拜一次。
⑤ 泰:轻慢,骄奢。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今译】
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注释】
① 毋:同“勿”。不,不要。 意:推测,猜想。
② 必:必定,绝对化。
③ 固:固执,拘泥。
④ 我:自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②,文不在兹乎③?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④;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⑤!”
【今译】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拘禁,他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遗产不都是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毁灭这种文化,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要毁灭这种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
① 子畏于匡:“畏”,受到威胁,被拘禁。“匡”,地名。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有“匡城”,疑即此地。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被围困拘禁。其原因有二:一、当时楚国正进攻卫、陈,群众不了解孔子,对他怀疑,有敌意,有戒心。二、匡地曾遭受鲁国阳货的侵扰暴虐。阳货,又名阳虎(一说,字货),是春秋后期鲁国季氏的家臣,权势很大。当阳货侵扰匡地时,孔子的一名弟子颜克曾经参与。这次,孔子来到匡地,正好是颜克驾马赶车,而孔子的相貌又很像阳货,人们认出了颜克,于是以为是仇人阳货来了,便将他包围,拘禁了五天,甚至想杀他。直到弄清真情,才放了他们。
②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君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孔子认为文王是古代圣人之一。
③ 兹:这,此。这里指孔子自己。
④ 后死者:孔子自称。 与:参与。引申为掌握,了解。一说,通“举”。兴起。
⑤ 如予何:把我如何,能把我怎么样。“予”,我。
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②?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③,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④。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今译】
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是圣人吧?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的。”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贫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地位高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啊。”
【注释】
① 太宰:周代掌管国君宫廷事务的官员。当时,吴、宋二国的上大夫,也称太宰。一说,这人就是吴国的太宰伯嚭(pǐ匹),不可确考。
② 与:同“欤”。语气助词。
③ 纵:让,使,听任,不加限量。
④ 鄙事:低下卑贱的事。孔子年轻时曾从事农业劳动,放过羊,赶过车,当过仓库保管,还当过司仪,会吹喇叭演奏乐器等等。
牢曰①:“子云:‘吾不试②,故艺。’”
【今译】
牢说:“孔子说过:‘[年少时]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