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责任感和能力(以存款、学历等等为证),并宣言“酷爱哲学和文学”—
—他们知道女人需要什么。女子的征婚手段,常常是一张悦目的艳照足矣——她
们知道男人需要什么。
这并非说女性都是柏拉图,尤其一些风尘女子作为被金钱或权势毒害的一种
特例,这种经济或政治活动可以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主导”也当然不是全
部。女子的色欲也能强旺(多在青年以后),不过那种色欲往往是对情恋的确证
和庆祝,是情恋的一种物化仪式。在另一方面,男子也不乏情恋(多在中年以前),
不过那种情恋往往是色欲的铺垫和余韵,是色欲的某种精神留影。丰繁复杂的文
化积存,当然会改写很多人的本性,造成很多异变。一部两性互相渗透互相塑造
的长长历史中,男女都可能会演变为对方的作品。两性的冲突有时发生在两性之
间,有时也可以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男性文化一直力图把女性塑造得感官化/ 媚女化。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三围
定要合格,穿戴不可马虎,要秀色可餐妩媚动人甚至有些淫荡——众多电影、小
说、广告、妇女商品都在作这种诱导。于是很多女子本不愿意妖媚的,是为了男
人才学习妖媚的,搔首弄姿卖弄风情,不免显得有些装模作样。女性文化则一直
力图把男性塑得道德化/ 英雄化。坐怀不乱真君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德才兼备
建功立业而且不弃糟糠——众多电影、小说、广告、男性商品都在作这种诱导。
于是很多男子本不愿意当英雄的,是为了女人才争做英雄的,他们作深沉态作悲
壮态作豪爽态的时候,不免也有些显得装模作样。
装模作样,证明了这种形象的后天性和人为性。只是习惯可成自然,经验可
变本能,时间长了,有些人也就真成了英雄或媚女,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些
意思。
/* 25 */第二部分性而上的迷失(4 )
五
黑格尔认为,道德是弱者用来制约强者的工具。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体弱状态,
决定了性道德的女性性别。在以前,承担道德使命的文化人多少都有一点女性化
的文弱,艺术和美都有女神的别名。曹雪芹写《红楼梦》,认为女人是水,男人
是污浊的泥。川端康成坚决认为只有三种人才有美:少女,孩子以及垂死的男人
——后两者意指男人只有在无性状态下才可能美好。与其说他们代表了东方男权
社会的文化反省,毋宁说他们体现了当时弱者的道德战略,在文学中获得了战果。
工业和民主提供了女性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自主地位,就连在军事
这种女性从来最难涉足的禁区,女性也开始让人刮目相看——海湾战争后一次次
模拟电子对抗战中,心灵手巧的女队也多次战胜男队。这正是女性进一步要求自
尊的资本,进一步争取性爱自主性爱自由的前提。奇怪的是,她们的呼声一开始
就被男性借用和改造,最后几乎完全湮灭。旧道德的解除,似乎仅仅只是让女性
更加色欲化,更加玩物化,更加要为迎合男性而费尽心机。假胸假臀是为了给男
人看的;耍小性子或故意痛恨算术公式以及认错国家首脑,是为了成为男人“可
爱的小东西”和“小傻瓜”;商业广告教导女人如何更有女人味:“让你具有贵
妃风采”,“摇动男人心旌的魔水”,“有它在手所向无敌”,如此等等。女性
要按流行歌词的指导学会忍受孤寂,接受粗暴,被抛弃后也无悔无怨。“我明明
知道你在骗我,也让我享受这短暂的一刻……”有一首歌就是这样为女人编出来
的。
相反,英雄主义正在这个时代褪色,忠诚和真理成了过时的笑料,山盟海誓
天长地久只不过是电视剧里假惺惺的演出,与卧室里的结局根本不一样。女人除
了诅咒几句“男子汉死绝了”之外,对此毫无办法。有些女权主义者不得不愤愤
地指责,工业只是使这个社会更加男权中心了,金钱和权利仍然掌握在男人手里,
男性话语君临一切,女性心理仍然处于匿名状态,很难进入传媒。就像这个社会
穷人是多数,但人们能听到多少穷人的声音?
对这些现象作出价值裁判,不是本文的目的。本文要指出的只是:所谓性解
放非但没有缓释性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倒使危机更加深重,或者说是
使本就深重的危机暴露得更加充分。女人在寻找英雄,即便唾弃良家妇女的身份,
也未尝不暗想有朝一日扮演红粉知己,但越来越多的物质化男人,充当英雄已力
不从心,不免令人失望,最易招致“负心”、“禽兽”之类的指责。男人在寻找
媚女,但越来越多被文明史哺育出来的精神化女人,不愿接受简单的泄欲,高学
历女子更易有视媚为俗的心理逆反,也难免令人烦恼,总是受到“冷感”、“寡
欲”之类的埋怨。影视剧里越来越多爱呵恋呵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两性反倒越
来越难以协调,越来越难以满足异性的期待。
女性的情恋解放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男性的色欲解放在床上。两种性解放的
目标错位,交往几天或几周之后,就发现我们全都互相扑空。
M。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表达了一种情欲分离观。男主人公与
数不胜数的女人及时行乐,但并不妨碍他对女主人公有着忠实的(只是需要对忠
实重新定义)爱情。对于前者,他只是有“珍奇收藏家”的爱好,对于后者,他
才能真正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如果女人们能够接受这一点,当然就好了。问题
是昆德拉笔下的女主人公不能接受,对此不能不感到痛苦。解放对于多数女性来
说,恰恰不是要求情与欲分离,而是要求情与欲的更加统一。她们的反叛,常常
是要冲决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家庭,抗拒某些金钱和权势的合法性强奸,像D。H。劳
伦斯笔下的女主人公。她们的反叛也一定心身同步,反叛得特别彻底,不像男子
还可以维持肉体的敷衍。她们把解放视为欲对情的追踪,要把性做成抒情诗,而
与此同时的众多男人,则把解放视为欲对情的逃离,想把性做成品种繁多的快食
品,像速溶咖啡或方便面一样立等可取,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把事情搞掂
(定)。
性解放运动一开始就这样充满着相互误会。
昆德拉能作出快食的抒情诗或者抒情的快食品么?像其他有些作家一样,他
也只能对此沉默不语或含糊其辞,有时靠外加一些政治、偶然灾祸之类的惊险情
节,使冲突看似有个过得去的结局,让事情不了了之。
先天不足的解放最容易草草收场。有些劲头十足的叛逆者一旦深入真实,就
惶恐不安地发出“我想有个家”之类的悲音,含泪回望他们一度深恶痛绝的旧式
婚姻,只要有个避风港可去,不管是否虚伪,是否压抑,是否麻木呆滞也顾不得
了。从放纵无忌出发,以苟且凑合告终。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也可以在情感日
益稀薄的世纪末踽踽独行,越来越多抱怨,越来越习惯在电视机前拉长着脸,昏
昏度日。这些孤独的人群,不交际时感到孤独,交际时感到更孤独,性爱对生活
的镇痛效应越来越低。是自己的病越来越重呢,还是药质越来越差呢?他们不知
道。他们下班后回到独居的狭小公寓里,常常感到房子就是巨大监狱里的一间单
人囚室。
最后,同性恋就是对这种孤独一种畸变的安慰。同性恋是值得同情的,同性
恋证明人类是值得同情的。这种现象的增多,只能意味着这个世界爱的盛夏一晃
而过,冬天已经来临。
/* 26 */第二部分性而上的迷失(5 )
六
在性的问题上,女性为什么多有不同于男性的态度?
原因在于神意?在于染色体的特殊配置?或在于别的什么?也许女人并非天
然精神良种。哺育孩子的天职,使她们产生了对家庭、责任心、利他行为的渴求,
那么一旦未来的科学使生育转为试管和生物工厂的常规业务之后,女性是否也会
断然抛弃爱情这个古老的东西?如果说是社会生存中的弱者状态,使她们自然而
然要用爱情来网结自己的安全掩体,那么随着更多女强人夺走社会治权,她们的
精神需求是否会逐步减退并且最终把爱情这个累心的活甩给男人们去干?
多少年来,女性隐在历史的暗处,大脑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