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六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殉晌桓鲋卮蟮目翁狻R虼耍诘谒摹⒌谖寰矸直鹇凼隽艘话闾跫吞厥馓跫碌淖髡皆蚝头椒ê螅诘诹怼度骸贰胺趾稀薄ⅰ拔浞妗薄ⅰ傲肥俊薄ⅰ敖陶健薄
  “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总之,《六韬》用了三卷的篇幅,广泛论述了各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问题,其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分析之详尽具体,在先秦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上述可见,《六韬》一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它的问世,充实了我国军事理论宝库,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六韬》的影响和流传
  《六韬》的重要价值,引起了历代兵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兵家始祖,其中不少观点,常被后世谈兵者所引用。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大公为本谋”(《史记·齐大公世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所谓“太公兵法”,据考证就是《六韬》。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宋神宗时设立武学,刊定《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学员的必读书目,其中之一就是《六韬》。
  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展开了研究。历史上对《六韬》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目前存世的《六韬》版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本,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经七书》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等等。
  《六韬》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六韬》很早就传到国外,十六世纪时开始译成外文,仅日本对《六韬》进行翻译、注解、评点的著作就达四十余种。此外还传人朝鲜、越南等国,有朝文、越南文译本多种刊行。
  毛元佑
  一九九四年八月于北京 
凡  例
  本书内容包括《六韬》各篇提示、原文、注释、译文、例证及附录几个部分。
  1、提示置于各篇篇首,着重介绍该篇的中心思想或重要观点,以帮助读者把握该篇的基本内容。
  2、原文以宋本《武经七书》作底本。
  3、注释包括解词和校勘等。对书中出现的重要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战例事件等,均作简明注解。对原文中明显的错、衍、脱、误,则根据其他版本予以校改。
  4、译文力求在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生动。
  5、每篇之未,选用一个例证,阐明本篇的中心思想或重要论断,以帮助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
  6、附录包括姜大公传略和《六韬》逸文。《六韬》虽不是姜太公著作,但书中在论述问题时是以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兴周灭商为背景而展开的。因此将姜太公传略附录于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内容。现在通行的《六韬》各种版本,是宋元丰年间改编而成的。当时编定《武经七书》,对原《六韬》内容颇多删削。为了让读者了解《六韬》原貌,将今本所无而见于宋以前的《六韬》抄本及各种古籍中有关重要内容辑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卷一 文韬文师第一
  【提示】
  本篇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姜大公胸怀治国经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只好隐居岐山、垂钓渭水,待机而起。而周文王为了成就灭商大业,求贤若渴,正在四处网多人才,两人便在这种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见面,交浅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钓鱼为话题进行试探,待见到文王态度恳切、虚心求教之后,话锋一转,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夺取天下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接着为坚定文王的信心,进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强大的商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来日无多,而现在尚默默无闻的周却如日东升,前程远大。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绘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问题。姜太公于是阐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样一个重要命题。认为“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要夺取天下,必须从“仁”、“德”、“义”、“道”几个方面着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就会“天下归之”,也就是可以夺取天下。综览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灭商的战略决策和政治纲领。
  【译文】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
  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
  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
  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