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页面 33…
喜撰堂联:“地袭人名,天下古村第一;时彰祖德,荧屏广播轰然”。欣喜之情溢
于言表。
春联表现得尤为隆重。200 多个厅堂大门、600 多户人家一夜之间贴上红对
联,成为古屋的一大亮点。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元宵节,宰年猪、打滋粑、
磨豆腐,一派热闹喜庆气氛。腊月三十过大年,祭祀祖先,吃过团圆饭,孩子们
就举着长辈们亲自制作的大红灯笼,挨家挨户辞年,道声恭贺新年的祝福,主人
家则端出上好的糖果,塞进孩子们的腰包,平增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大小围
坐火塘,堆柴火旺,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直守岁至拂晓。
讽刺对联故事
● 宋朝年间,一新任州官名田登,最忌百姓直呼其名,州民只好把“点灯”说
成“点火”。元宵节来临,田登布告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人们把此
事概括成一句成语:“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一九0 四年慈禧七十岁生日,章太炎作一联云: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
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
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缰疆无。
● 传说清朝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合。一日曾对左说:“我有一联,请你属对。季子
有何高?与余意见竟相左?”(宗棠字子高)左略一思索,便出下联,予以回
骂:“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
清末常熟人翁同和,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农之职),在任期间与合肥
人李鸿章不和。李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为全权大臣,等于过去的宰相。一
次,翁同和出联讥讽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反唇相讥:“司农常熟世间
荒!”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
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
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
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一九二六年,汪精卫在武汉政府期间,口头高喊革命,办事却大耍官僚派头,
讲排场,图享受。一次,到郑州开会,冯玉祥对他的表现极为反感,便写了一副
对联送给了汪精卫:“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那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
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苏昆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后被李迫害致死。观
众十分气愤。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
鸿章排行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厕
33
… 页面 34…
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维妙维肖,人们无不
拍手称快。
苏东坡愧改对联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
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
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
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
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
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乾隆诗社斗刘墉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陪着他上街上游玩。大街上人
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
心里就痒痒起来,便拉着刘墉说:“走,到里面凑凑热闹去!”二人进了门,见是
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折扇、
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文雅书生,看上去不
过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
墙上贴有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已有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
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
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
句吧!”刘墉答应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
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里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呆了一会儿,乾隆双手
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连忙写出下句,一同交给
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称赞,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
“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
后很不服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社主见
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34
… 页面 35…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连忙又取一些赏物交给二人,站起身来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
这里拜过了!”
●苏小妹是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无法确定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却有许多
有关她的故事流传。这个母女巧联诉衷情的故事就发生在苏小妹身上。
传说苏小妹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她很有主见。
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最终是自己作
主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
女儿嫁出去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
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
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与丈夫在一起的
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
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
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
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屋中。苏小妹坐定之后,
环顾室内,见摆设虽然简陋却有条不紊,便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又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
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因为自己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
两位中药名,机灵的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说
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
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