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芳-出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面试应聘以外,我从来没有写过简历,而我是一个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的人,所以这种写简历的机会对我来说是少之又少,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对我的生活影响较深的几件事吧,套句俗话就是: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 

  先声明一下,下面所说的时间都是大概的时间,可能不太准确,但也不会差得太多。 

  
  小学四年级我读了我这一生第一部大部头的书——《安娜·卡列尼那》,说实话,我没看懂,而且不明白安娜最后为什么要去死。这本书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安娜是个坏女人。但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我还看了《红楼梦》。 

  初中二年级我的两位老师分别向我推荐两本书,15岁的我第一次面临选择。 

  政治老师向我推荐马克思的《资本论》,美术老师向我推荐弗洛依德的心理著作,包括《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和《少女杜拉的烦恼》,当时统称为“性学三篇”,还属于内部参考读物。 

  通过分别研读它们的第一、二、三页后,我选择了后者。 

  那位美术老师从此也成我了指引者和领路人,他就是给我这本书写序的张进,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我永远的良师益友(说这话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高攀)。 

  高中三年级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张老师因为看过我写给男同学的“情书”而认为我有写作的才华,他极力主张我报考中戏的戏剧文学系,说实话,我很怀疑我有这个能力。 

  我的专业课竟稀里糊涂地通过了,文化课却把我刷了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高中这三年我所时间都花在“谈恋爱”和思考“哲学问题”上了。 

  这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印象最深的是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渴望生活》和罗丹的谈艺录《罗丹艺术论》,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很感动,哭了。 

  高中毕业后——1996年7月这是我一生中光阴最为虚度的一个时期,但它却给我了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感受,这期间我为自己设计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案,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有的即使成功了,也让我感到非常地没意义。 

  感情生活上受到了一次严重的伤害,彻底告别了少女般的纯情时代(不是性意义上的)。 

  好在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我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我想,这是我没有彻底堕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1996年7月,和张老师及他的一些学生、朋友一起去障石岩。这十几天的生活使我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当然这离不开平时量的积累。那时我已经开始写小说了,但从那次以后,我的生活和写作就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虽然以后还有不少次的波动与反复,但我已经从一种蒙昧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一个自由的女人。 

  2000年,第一本小说集《我是谁的谁是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尔后,此书由盗版书商冠以棉棉的名字四处盗卖,使我不仅蒙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乃至心灵遭受极大伤害,因此,曾发誓从此放弃写作。 

  但写作是我的至爱,在商场上闯荡了一段时间,突然意识到必须回到我的写作上来…… 

  现在,我除写作中短篇之外,还写作长篇,甚至还有成立一个万芳工作室的打算…… 


万芳自我描述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浅薄的人,缺乏深刻,在生活中、在写作中都是如此。为此我曾深切地自责并痛恨自己,并竭尽全力地想要改变,但过于感性的我,却怎么努力也无法到达理性思维与写作的巅峰。 

  我是个女人,而且永远都是那么地敏感、脆弱、善变;喜欢梦想却又耽于现实,追求自我完善却又拒绝崇高,并且无时不刻地渴望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感情用事,爱人唯  
亲,趋友附朋,再加上从来都是用心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头脑……哎,浅薄至斯者,舍我其谁哉! 

  好在我看清了这个事实,所以我就对自己说,还是做回你自己吧。思维虽然是一种乐趣,深刻固然也是一种高度,但凡事过于牵强,就难免附会。最近我决定,还是不深了吧。 

  渐渐地,我发现,虽然我失去了深刻,但我也因此而获得了轻松。 

  生活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读书、写作、朋友,偶尔还会有爱情,但爱情是奢侈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得到。 

  我最赞同的关于生活的诠释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能活下去的基础上,我希望能活得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更好一点儿,所以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也喜欢爱情! 

  “像女人的头发一样地纷乱”,是陈染书中的一句话,我把它用在这里,是因为它最能贴切地描绘女人的生活,起码是我这种女人的生活。 

  生活中会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生活不会想你想像地那么一帆风顺,井井有条,它的确就象女人的满头长发一样,纷纷乱乱,但我却喜欢这种飘逸有致、仪态万千的纷乱;我讨厌井井有条,我讨厌雷同,我讨厌凡事都要按一定的规矩发生、发展和结束,就象我从小就讨厌梳短发一样,虽然那样看起来整齐、更利落。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对我来说,它就是读书、写作、朋友,偶尔还会有爱情! 

  写作 

  孤灯,青卷,寂夜,香烟……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地开始,然后,又这样地结束。 

  有人说:“写作使我们更加健康。”我却觉得,写作使我更加完整,虽然它就象我的生活一样,毫无理由,也毫无目的,但它却那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无时不在。 

  “我写故我在”,即使要为此忍受清贫、忍受寂寞,但终此一生,我无怨无悔。


清醒的出卖


可以这么说,《出卖》是一本好看的小说。 

  好看,是容易读,不必在阅读之前做深呼吸,无须在掩卷后揣测作者究竟写了啥谁和谁到底什么关系结尾为啥我就看不懂了呢?当然,这是一些新锐小说家的特点:文字凄迷晦  
涩,情节飘忽不定,结束就像没结束……但是同样生于70年代的万芳绝对没这毛病,在持续不断地写作中她终于发现,自己失去了深刻,却获得了轻松。是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深刻,擅长以小见大擅长管中窥豹,70年代的青年不必为赋新辞强说愁吧,我欣赏万芳的态度,因为这其实是一种诚实与严肃的写作态度。 

  好看,是有戏剧性有冲突,如果片商看到这个故事应该会动心的,如果再能拍成电视剧就赶上《来来往往》啦。池莉写中年危机有一套,万芳说青年状态也有一套。这些青年是就要或者已经滑向边缘的一群,在社会中无目的地沉浮,耳畔时常唱起的童谣却迫使他们回味曾有的童贞直面自己的迷茫正视不断的出卖。很多人都在写这一代青年的状态,卫慧啊棉棉啦,她们大多只给你看这个状态:一个浮华城市一些迷幻音乐一群漫无目的游弋于黑夜的人群,还有几个老外。可是她们都没告诉你为什么?为什么这群人会这样要那样,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朝九晚五好好上班?仿佛这代人生来如此。万芳的野心要大些,至少她想到了要给清醒的出卖一个解释:陈心茗出卖身体是为了不受牵制的自由写作,蓉蓉宛如传奇的苦痛经历给了她出卖灵魂的一切理由,梦妍遭遇的第一个男人给她以后的人生交易定下基调……不能说谁做的更有价值,但是万芳至少做了她们没做的。 

  在这个故事里,几个女人各有特色,几个男人也写得真不错,他们不是文青愤青摇滚青年,他们是实实在在以各种方式求财求色求情的男人,是以非正常方式生活的正常真实的男人,这一点万芳的把握很到位,你看了就知道了,男人应该这个样子,而不是她们写得那个样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芳虽然是70年代人,却已经以60年代人的成熟来捕捉生活的实在了,告别了校园情结浪漫理想,远离了没来由的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困顿,她已经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她想抓住它并给它一个解释。其实,《出卖》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层阅读的小说,千万别被它的外表吓着了。 

  好看,还因为万芳的文字干净对话有趣,如果是北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