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独特性。欺骗信息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能引起注意。
比如,对方处于相对稳定的对峙状态时,一支小部队的佯动,会立即引起敌人的警觉:全线无战事,一次小小的火力侦察,也会惊动敌人的高级指挥官;无线电静默时,一个电台呼号的出现,也会使敌人全神贯注。可见,欺骗信息的独特性与背景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为增强欺骗信息的独特性,除把信息本身的文章作足以外,还应注意“压低”背景。背景越是平淡无奇,欺骗信息就越显得富有独特性。
三是相关性。欺骗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必须是与敌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因而是敌人所关心的。比如,与敌敏感区域相关的信息,与我作战部署相关的信息,与其定下决心相关的信息,都是敌军情报和指挥员十分关注的。这方面的欺骗信息一旦出现,敌人就会如获至宝,有时甚至饥不择食,不辨真假,全盘接受。
四是易识性。就是说,我所发送的欺骗信息必须是敌人能够理解和识别的。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为防止敌人猜出我之用意,欺骗信息不可太直、太露,但也不能过于隐晦曲折,以致使敌人“食而不知其昧”。
五是合意性。即合乎敌人的心理需要。实践证明,为达成一定欺骗目的而施放的欺骗信息,能否被敌人接受,除信息的仿真性外,还与其心理需要有关。只有适应敌心理需要的欺骗信息,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产生强烈需要时,大脑皮层便产生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当
客观事物正好符合这一需要时,便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兴奋中心。所以,高明的施骗者总是根据敌人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因势利导,顺乎自然地把敌人诱入预先设置的圈套。
(二)打破心理平衡,动摇原有定势
欺骗信息被接收以后,便开始发挥作用,从而进入心理效应过程的第二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欺骗信息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在战场上,无论伪装得多么巧妙,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点迹象不暴露是不可能的。所以,进入敌指挥官大脑的,即有故意发送的欺骗信息,也有反映我真实情况的信息。两种互相矛盾的信息同时进入指挥官的大脑,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如果欺骗信息不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压倒真实信息,敌人就会按真实信息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欺骗信息只能加大敌人作出判断的难度,并不影响其判断的正确性。不仅如此,敌人在识破我欺骗信息的同时,还会进一步猜度我实施欺骗的用意,进而将计就计,陷我于被动地位。还应看到,在真假信息的对抗中,假信息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我军作为敌人的作战对象,在敌人的头脑中决不是一张白纸。换句话说,敌人对我之过去和现在是有所了解的。当这种“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定势,排斥后期到达的欺骗信息。这就是欺骗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
这里涉及到一个不同于“思维定势”的概念:“定势”。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从而使主体观察和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按照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建立的定势理论,外部环境和个体需要是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两个基本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地作用于一个人时,这个人就会形成一种完整的个性状态,一种具体行为的准备状态,并给予这个人随后的心理活动以一定的方向。很明显,定势为个体对某一客体的态度、行为方向建立了一个习惯的模式。军事欺骗信息旨在改变这一模式,而定势竭力维护这一模式。这就是真假信息斗争的实质。欺骗信息欲战胜真实信息,再造定势,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
一是增大欺骗信息的刺激性、强烈性,力求给敌人心理以较大的震动。攻城打援,攻城的目的在于诱歼援兵。但打不痛城中之敌,援兵是不会来的。只有作出志在必夺的架式,打痛敌人,才能打破敌心理平衡,援兵才会上钩。二是采取综合性欺骗措施。孤立的欺骗信息即使引起敌人注意,也不会立即信以为真。相反,聪明的敌人总是认真地嗅一嗅其中的味道,打几个问号。但是,当从多条渠道获取的信息与此相互印证时,敌人对这一欺骗信息的“真实性”便不再怀疑了。由于综合性措施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同时或连续作用于敌军指挥官的大脑,相互印证,彼此强化,因而对打破定势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采取措施弱化真实信息的影响力。真假信息的强与弱是相对的。当欺骗信息量一定时,弱化真实信息,就等于强化欺骗信息。真实信息对于维护原有定势具有重要作用。当敌人的正确判断在欺骗信息的冲击下行将动摇时,一个强有力的真实情报又会使原有的判断重新固化。弱化真实信息下一定完全采取藏的办法。现代侦察技术的发展给战场伪装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单纯地藏是藏不住的。要重视利用敌人的逆反心理,藏密于公开之中,让敌人怀疑真实情报的真实性。
从总体上讲,欺骗措施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但就一项措施来说,则必须
遵循适度原则。过犹不及。假戏作过了头,结果便适得其反。
具有一定强度的欺骗信息进入敌军指挥官的大脑后,与原有定势力量展开激烈冲突。原先形成的观念体系、情感因素、动机因素顽强地控制主体的意识和行为,沿着固定的轨迹运动。随着欺骗信息的强化,心理定势的强度逐渐削弱。经过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有定势逐渐破坏。这就是心理效应过程的第二阶段。
实践表明,不同对象的心理定势的牢固性有很大区别。一般说来,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越深刻,自信心越强的指挥员,其定势越难打破。此外,定势形成的形式不同,对其顽强性也有影响。比如,由多次直接经验形成的定势,就比从间接经验形成的定势更难改变。对于这样的敌人,只有针对其特点,有选择性地连续发出强有力的欺骗信息,才有可能突破其心理防线,动摇其心理定势。
(三)形成再造定势,错悟付诸行动
在欺骗信息的持续作用下,原有定势被冲击,被动摇,被削弱,“后入之见”渐渐压倒“先入之见”。这是上一心理效应过程的结果。然而,在新的定势形成之前,敌指挥官的心向还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反弹”,重新回到原来的思维轨迹。如果此时把欺骗活动停顿下来,很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在敌原有定势被动摇以后,不应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而应使欺骗活动在新的层次上持续下去,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冲击敌心理防线,直到形成新的定势。这个过程叫作再造定势。
新的定势形成以后,欺骗效果就变得相对稳固了。此时,敌人对新的判断表现出深信不疑的自信心理,自认为切准了我之脉搏。我一切行动都在其掌握之中。这种盲目的自信往往导致这样的欺骗效果:对假情报趋之若鹜,一拍即合,而对真实情况却半信半疑, 甚至认为是精心筹划的佯动、诈骗,不加理会。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所实施的大规模战略欺骗就达成了这样的效果。由于德军最高统帅特别是希特勒深信因气象条件太差及其它原因,盟军绝不可能在6 月的第一周发动进攻,所以,当由6000 多艘舰船组成的进攻舰队开始向诺曼底进发的时候,德军还蒙在鼓里。据说,德军也曾收到过英国广播的登陆即将开始的暗号,但未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的暗号在6 月5日这一天共播送了15 次。即使德军不知道这些暗号的准确含义,暗号的数字和播送的次数本身也应引起他们的注意。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认为这些暗号不过是盟军在虚张声势,因而未予理睬。这一天,“德军取消了例行的空中和海上行动(由于气象原因);军官们获准可以任意在当地告假游玩;隆美尔再次离开了他的指挥岗位。。强大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没有一艘潜艇,没有一架飞机,没有一名军官和士兵发现,历史上最大的舰队正向德法开来。”(《兵不厌诈》第838 页)
不过,形成新的定势还不是目的。因为这种定势仍然停留在观念形态,束缚在思维的框架结构中。也就是说,它还只是思维范畴的错误(即错悟),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