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是政治信念不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以政治信念方面的分歧为由投向对方营垒,也是可信的。诈降者往往把自己打扮成具有正义感的“弃暗投明”的义士,有时还发表公开声明,宣布自己改旗更帜。
六是物质利益的引诱。诈降者把自己装扮成目光短浅、贪图私利的卑贱之徒,为了谋得一官半职,或得到金钱美女,而向敌人“投降”。“投降”的理由还不止上述六个方面。总之,凡是在敌人看来是合乎情理的,可信的,都可作为“投降”的理由。当然,诈降者要骗取敌人的信任,并非易事。对于狡诈的敌人,空口说白话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送上敌人梦寐以求的军事情报(实际上是假的);带去大队人马、
车辆、辎重(其目的是混入内部,里应外合);等等。有时,为了打消敌人对诈降者的疑虑,还要使用“苦肉计”,造成诈降者无端被惩罚的假象。据史书记载,北宋庆历年间,种世衡(宋朝著名将领)率军驻守清涧城(今陕西省绥德县南)时,曾为一件小事对一员少数民族将领施以仗背的重刑,许多下属为这员番将求情,都未得到种世衡的宽免。这员番将受刑以后就逃奔了西夏王赵元昊。元昊见他遍体是伤,对他没有半点疑心。后来,他竟能随便出入西夏管理国家军事机密的官署——枢密院。经过一年多时间,他掌握了西夏大量军事机密,又逃回到种世衡身边。
古人运用苦肉计,有时是不择手段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王阖闾得到王位以后,俱怕在卫国的公子庆忌回来报仇,决定派勇士要离杀死庆忌。为了使要离取得庆忌的信任,经与伍子胥商议,采纳了要离的“苦肉计”。首先,阖闾借追查流言,公开抓了要离,砍了右臂,并把他和妻子一起投入监牢。然后,故意放松监禁,止其越狱逃跑。随后,又杀了要离的妻子,并在街上焚尸。要离逃到卫国,逢人便大骂吴王无道,并求见庆忌,要求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并假意向庆忌献破吴之策。庆忌深信他与吴王有仇,便接纳了他。三个月以后,庆忌率兵乘船向吴国进发。要离持剑立于庆忌身后,行至中流,趁庆忌不备,杀死了庆忌。这种诈降手段的诡诈性和残酷性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当事人要离也觉得愧对妻子和世人,拔剑自杀身亡。
第九章 军事欺骗中的心理学问题
在军事欺骗与反欺骗的对抗中,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对抗活动。任何一项欺骗措施,从筹划、决策到付诸实施,从引起敌人注意到发挥欺骗作用,每个环节都包含着心理因素。欲成功地实施军事欺骗,不仅要在谋略、策略和技术手段上占据优势,而且要在心理对抗中胜敌一筹。实践一再证明,谁能更好地研究、把握、利用和影响对方的心理,谁就能在军事对抗中赢得更多的优势和主动;谁在军事欺骗中无视或违背心理学原理,谁就难免受到惩罚。学习和运用军事心理学的知识和原则,对于正确认识和预测敌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趋向,对于深刻理解军事欺骗的实质,对于探索新的军事欺骗方法,提高军事欺骗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军事欺骗的心理学依据
人之所以会受骗,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的知觉和思维会发生错误。换句话说,人的知觉和思维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是实施军事欺骗的内在依据和基本前提。军事欺骗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特殊的方式和手段,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控制其发生错误的时间、空间、方式、趋向和程度。军事心理学把人所发生的错误分为错觉和错悟两种。错觉属于知觉范畴的错误;错悟属于思维范畴的错误。二者既有原则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错觉
1、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错觉分为视错觉、听错觉、嗅错觉、时间错觉、空间定向错觉等。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外界条件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而幻觉是在不存在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直接的整体的反映。人们认识外界事物,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感觉。比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远近通过反射光线作用于人的眼睛,产生视觉;物体发出的声波作用于耳膜,产生听觉;气味钻入鼻腔,产生嗅觉;冰雪、烈火、蚊虫作用于身体表面,产生温度觉和痛觉,等等。心理学把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运动觉、味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机体觉和振动觉等。感觉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阶段,而应把各种感觉综合起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这就是知觉。知觉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等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能把知觉对象迅速从背景中挑选出来的特性。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军人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同时作出反映,而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余的事物则比较模糊。被清晰地感知的事物叫做知觉对象,仅被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就成为衬托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对象形象清楚、鲜明,好象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象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对
象。任何知觉过程都是在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知觉的理解性表现在,把正在感知的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对感知者的意义。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在知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可以使知觉更精确、更深刻、更迅速、更完整。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知觉对象的各个部分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有材料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实现的。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 %,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的种种属性既可以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也可以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甚至有些属性没有对感官发生作用。此时,知觉的整体性可以在人的意识中补充被感知事物的某些特性。例如,仅仅观察到炮塔甚至炮塔的一部分,军人就能知觉这是一辆坦克;经验丰富的军人根据道路上扬起的烟尘移动的方向、范围、形式和强度等情况,就可以判断在路上运动着的是坦克还是汽车;仅仅凭借声音,就能判断正在发射的是什么火炮。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发挥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距离、角度、照明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例如,一个有经验的海员,在目力所及的任何距离上都能根据舰艇的轮廓,正确地判断舰艇的种类。不同距离上的坦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不同的,但人们对坦克的知觉仍能保持稳定,认定它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当我们从窗口看远处的楼房时,楼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也许不如窗边的一只花瓶,但在知觉上仍能保持楼房的大小,而不因距离的变化而改变。这是因为,人们是根据记忆中保持的印象去知觉客观事物的,所以当条件有所改变时,仍能凭借过去的印象,结合当前的刺激,获得近似于实际的知觉印象。知觉的恒常性对战场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保证指挥员在不同条件下,仍能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知觉事物,从而依据事物的实际意义去适应战场环境。
知觉的上述特性是人们正确感知客观事物的保证。当这些特性受到破坏时,知觉就会发生错误,产生错觉。
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视错觉包括色彩错觉、形状错觉、体积错觉。视错觉几乎是人所共有的。比如,垂直线和斜线与水平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人们在观察时,却觉得垂直线和斜线比水平线长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搪瓷茶缸,很多人都认为其高度大于直径,但用尺子一量,却发现它们实际是相等的。人们把视错党现象用于建筑、雕塑、舞台美术,可以增强知觉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