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套,被法军打得溃不成军,损失三万五千余人。
骄敌示形能否奏效,不仅要看方法本身是否巧妙,而且要看欺骗对象是否有骄傲轻敌的意向。一般来说,对于怯懦软弱之敌,是很难使其骄狂起来的。骄敌示形的对象应是有一定骄傲倾向的敌人。这种敌人虽有骄傲情绪,但因程度较轻,对指挥活动影响不大。骄敌示形的本质就是以谦恭卑下、软弱怯战的假象,促使此种敌人向着“骄兵”的顶峰发展,使其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头脑发胀,目空一切,进攻时孤军冒进,防御时漏洞百出,授我以可乘之机。
(五)以麻痹敌人为目的的懈敌示形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的战例可以看出,现代条件下的突然袭击,固然是飞机、坦克、现代化舰船等突击兵器高度发展的
产物,但是,任何一次突然袭击的达成,都离不开遭受袭击一方的麻痹、轻敌这个前提。正是由于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失去警觉,对敌人的作战准备视而不见,见而不疑,才使敌人顺利地达成了突然性。由此看来,欲达成战役、战斗乃至战略上的突然性,就必须重视以各种方法麻痹对方。以麻痹敌人为目的的懈敌示形方法主要有三种:
示拙。即故意装出愚笨无能、软弱无力的样子,叫敌人看不起自己,疏忽懈怠,然后伺机制敌于死命。示拙,亦即《孙子兵法》上说的“能而示之不能”。《三十六计》上的假痴不癫一款,也是一种麻痹敌人、待机而动的策略。古人运用此法者颇多。一般都是在不利于己的形势下,大智若愚,以退求进,后发制人。例如,三国时魏曹芳登基以后,司马懿做了太傅,实际兵权落入大将军曹爽手中。司马懿为夺回兵权,便称病在家,装成衰老病重的样子,麻痹曹爽。待曹爽对其放松警惕以后,司马懿乘曹爽随魏主曹芳外出狩猎之机,举行兵变,夺回了兵权,为日后司马氏篡魏铺平了道路。又如,西晋未,羯族人石勒占据黄河以北许多州郡以后,进而想鲸吞割据幽州的王浚。他抓住王浚希望四海归附,急于自立为王的心理,表示忠心归顺王浚。当王浚派使臣答谢他时,他将精兵调出城外,只留下老弱残兵、破甲瘦马,以示自己实力弱小。并把王浚所赠的拂尘供在客厅,一日三拜,以表示自己的归附之心。他还写信给王浚的亲信使臣,请其劝王浚封自己为并州牧、广平公,表示他胸无大志、别无他求。石勒示拙的这几招完全蒙骗了王浚,使王浚把身边的这只老虎当成了“绵羊”。后来,石勒趁幽州发生水灾、民怨沸腾之际,亲率精兵攻打王浚时,王浚还以为是为其登基壮威。直到石勒领兵包围了宫室之后,王浚才知中了石勒示拙之计。两军相对,故意摆出拙劣、蹩脚的阵势,显示自己不会用兵,从而骄敌心,懈敌志,也是战术上常用的示拙方法。示拙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麻痹敌人,创造战机。因此,不能不看情况,不计条件,一味示拙,甚至为拙而拙。
假死。假死复活是欺骗敌人的手段之一,运用得当,确能收到奇效。日俄战争时期的旅顺争夺战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战斗场面:日军为攻占东鸡冠山北堡垒,先后对在堡垒内顽强坚守的俄军发动了数十次猛烈攻击,战斗异常激烈。一天,日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投入强大攻击力量,再次向俄军发动猛攻。开始,日军遭到了象往常一样的顽强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然而,随着攻击的深入,日军出现了转机,防守的俄军阵地上,抵抗逐渐软弱,枪声慢慢稀疏下来,最后停止了射击。久攻不下的日军见此情景,以为俄军被全部歼灭了,数千名士兵毫无防范地蜂涌而上,争先占领最高峰。就在此时,俄军堡垒内突然枪声大作,日军被来自四面八方的交叉火力打得措手不及,死伤惨重,败下阵来。原来,俄军停止射击是有意以假死吸引日军冲锋,然后近距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
利用假死或假降麻痹对手,一般是处于劣势情况下或危急关头运用的一种示形方法。其运用之妙,一是假死要死得合乎情理。时机不当,装得不象,就会被对手识破。二是复活要适时、突然。假死是为了麻痹敌人,创造战机,复活意在歼灭敌人。错过时机,动作迟缓,就降低了复活的意义。此外,我以死诈敌,也要防止敌以死骗我。我军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担任坂凉公路控制任务的某部七连,发现八名越军正向他们控制的公路走来。当敌人走进我火力圈时,七连用越语大声喊话,开展政治攻势。八名越军向四周探视了一下,自知寡不敌众,便放下了武器,并按照
“离开武器,向前走二百米,举手站立”的口令照办了。这时,七连副连长即率领第一班跃出阵地,去管押这八名俘虏。谁知刚走出几十米,越军竟然在统一口令下猛地转身向凉山方向逃窜。七连遂开枪射击,八名越军应声倒地。七连副连长满以为越军被击毙了,便大摇大摆地向敌“尸”走去,想搜查一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情报。突然,一具敌“尸”复活了,取下暗藏的冲锋枪,翻身开火,副连长身负重伤。一班见势不妙,急忙冲上前去,击毙了正在射击的越军。当他们正要查验其余敌“尸”时,冷不防又有三具敌“尸”一跃而起,窜入水沟逃遁。
示和。即对意欲打击的敌人,故意表示出“友好”、“求和”的姿态,以麻痹、懈怠对方,使之疏于戒备。翻开现代战争中突然袭击的战例,进攻一方几乎毫无例外地采取了这种示形方法。例如: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和芦沟桥事变,就都采取了示和的策略,极力制造和平亲善假象,麻痹中方。
1931 年,日本派外务省亚洲局长木材与中国东北驻军首领张学良谈判,一直谈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与此同时,驻华公使重光葵与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宋子文谈判,声称要解决两国悬而未决的问题,并约定9 月20 日一道前往我国东北。直到9 月18 日上午,日军联队长村田还亲自到中国驻军的驻地北大营与中国驻军负责人会见,假惺惺他说:“这些天来,。。咱们相处得很好,如果一旦发生事故,希望不要扩大事态。”“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深入。为了掩盖其侵华野心,日本不断放出“和平”空气,麻痹国民党政府。1935 年1 月,日本外务相广田弘毅发表了所谓“中日亲善”的演说。
1936 年3 月,日本驻华大使有田八郎与国民党外交部就“广田三原则”开始谈判。8 月,日本驻华大使与宋哲元商谈开发华北问题。1937 年初,加紧拉拢蒋介石,诡称要改变过去日本对中国的关系,协助中国的“统一”和“复兴”。并组织所谓“经济考察团”来华,胡说要帮助中国“完成现代国家之组织”。日本帝国主义的表演使蒋介石觉得“日本具有诚意”,于是下令取缔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甚至在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后,还“希望以和平的外交方式,求得芦事的解决”。
战事的爆发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并且会显露出一些征兆。有时甲方已经认识到甲乙双方必有一战,此时,乙方还可以在发起进攻的时间上欺骗对方,从而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1939 年至1940 年夏,法西斯德国侵占了波兰、丹麦、挪威和西欧诸国后,便积极进行侵略苏联的准备。苏联也己感到来自德国的侵略威胁日益增加,并且加强了国防工业和武装力量建设,但对德国将于1941 年夏发动侵苏战争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因而在战争初期吃了大亏。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德国实施了以“西战东和”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示形。德国占领法国以后,曾制定过一个进攻英国的所谓《海狮计划》,后来由于要进攻苏联,实际上已放弃了这个计划。但是,德国却故意制造准备执行《海狮计划》的假象,以掩盖其侵苏战争准备。1940 年秋冬,英吉利海峡战云密布。一列列满载德国“军用物资”的火车源源不断地开来,登陆器材和各种作战物资在海峡东岸堆积如山。德军的许多舰艇在海峡停泊待机,各种规模的登陆作战演习持续不断。频繁出动的德军机群在海峡和英国上空呼啸盘旋,对英国
本土的许多重要目标投弹扫射。一张张英国地图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