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城市中每月每个家庭为孩子花的钱平均是672元,北京最高764元,上海736元,其中服装、食品物质的消费占60%。
在中、小学里的学生形成这种“贵族阶层”,出现攀比的不正之风,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心态的扭曲。不可否认,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有了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小贵族是形成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当有些私有企业的业主和一部分暴富者,把自己一扔千金,挥金如土的花钱模式,有意无意的,浅默移化的影响到孩子的身上,把校园里的奢侈、攀比的风气带起来了。已往家庭中大都是多子女,长辈对子女的感情是分散的;而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则给长辈带来一种“稀者为贵”的心理,不仅是父母把子女当成溺爱的对象,爷奶辈也把独生孙子女看成是“掌上明珠”,把对多子女的爱集中转移到孙辈身上,便产生一种“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态。于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任他(她)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理不断膨胀,过早的沾染了成年人的一些恶习,导致校园里出现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小贵族”、“小绅士”的阶层,这是很值得人们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的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都是由多子女所组成,而从本世纪的80年代以后,多子女家庭被独生子女所代替,这是自古以来历代老一辈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这是家庭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可以说是家庭结构上的一次革命。这场革命的焦点是要改变已往的那种“广种薄收”的扶养模式,变为“人才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越,这里涉及到传统观念的演变、道德法则的继承、教育方式的更新等一系列问题。这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对每个家庭的长辈来说,从婴幼儿到他(她)进入童年、少年时期,应用什么视角去审视他们?用什么形态来引导、启发他(她)们?用什么样的思想规范教育他(她)们?这已成为当代社会和家庭长辈们有着诸多而不同的探讨和评价,也是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门科学课题。
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要这一代独生子女再回到父辈或祖辈当年那种清贫的生活里,去感受艰苦朴素的经历,去接受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是难以做到的。
随着社会、家庭物质生活的丰富,给子女充实适当的物资条件也并不为过。但是,一位伟人说过:“再富不能富孩子”。超越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超越了现实人们的思想形态,去追求子女的高消费,娇惯子女的索取,不仅无益于这一代身心健康,而且有害于他(她)们的未来,影响国家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论断:成年人的人生观念,其中有80%的比重是在童年到青少年时形成的,这一阶段是接受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红楼梦》第42回里,刘老老跟凤姐谈到对巧姐的调教时,说了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
“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点委屈: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富贵人家的孩子从小“娇惯”、“尊贵”,长大后难以成才。清代从雍正朝以后,在文韬武略,在治国征战做出卓越贡献的,大都是汉人,例如刘庸、左宗棠、年更尧、曾国蕃等,而从八旗贵族里面的子女没有出现大有作为的人。从贾府的下一代所出现那一群娇生惯养的子弟,无不是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之徒,那一个能担当起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清朝的灭亡这是必然的事。
俗话说:“七岁看老”,这一段如对子女没有正确的引导,可行性的教育,任其向高消费攀比,任其追求享乐,娇生惯养,其结果必然助长他(她)们的依赖思想,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思想,满足不了愿望和要求时极易走上邪路,恰恰与下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独生子女教育如何,是关系到下一代人在新世纪里能否担当起振兴中华,立于世界富强之林的重任。做为老辈人在这个问题上失职,就是背离了时代的要求,背离了民族的期望。
《红楼絮语》之19
贾母评书
在《红楼梦》第54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至十五这晚上,贾母在大花厅上摆酒席,定一班小戏。此时唱的《西楼会》,那戏中的于叔夜赌气去了,饰演文豹的小演员便发科浑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里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引得贾母等都笑了。说了一个赏字,三个媳妇每人摄了一笸钱,向戏台上说:“老祖宗、姨太太、亲家太太赏文豹买果子吃”说毕向台上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众人看小演员们抢钱取乐。
一时戏歇了,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来的女先儿进来,贾母命她们坐后问说什么新书?女先回答说,是残唐五代故事,名叫《凤求鸾》。故事大概是有一位乡绅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膝下有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上京赶考路上遇雨,到了一个姓李的庄子避雨,这庄子李老爷与王老爷是世交,有位千金小姐,名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听了道:“怪道叫做‘凤求鸾’,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于是,贾母就当时说唱艺术评论了一番很有见解的话。贾母说道:
“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弟,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她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像个隹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是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有的红学家在评论贾母评书这段话时,认为是喑喻大观园中的某个小姐,是说给她听的。说给谁听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评论的。这里要说的是从艺术评论的角度看,贾母对戏曲、评书在编创上存在着陈腐旧套问题的批评,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故事结构公式化、概念化,缺乏创新、缺少新意。正如曹雪芹在书中开头指出的:“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好多戏曲评书落入这种旧套;二是人物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性格雷同,缺乏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得不到观众的共鸣;三是情节虚假,事体不合情理,不符合实际生活,大有闭门瞎编乱造之嫌,观众看了极不真实。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曹雪芹借贾母之口,对戏曲评书的评论,这对提高艺术创作水平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文学艺术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为亿万人民群众丰富了精神生活,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应该说是当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必须应该肯定。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艺术创作上已尽善尽美,而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按着人民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进入家庭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上存在着贾母评书中所指出的毛病。电影、电视是综合各种艺术所组成,它的创作如何,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各种艺术的水平。目前,在影视创作中反映城市企业改革题材的故事片电视剧,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式化、概念化,缺乏新意,缺乏感染力。我们从银幕和屏幕上看到这类的影视剧,大都是一个公式:艰苦创业(或是兼并)—挫折矛盾—努力斗争一庆功结束。这种故事里面的人物也是一个公式:两个人事业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