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帮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六章 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走上了正道,战争自然不再需要,战马回到田里耕作去了。天下背离了正道,到处都是战马。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错误是贪得无厌。所以说,知足的那种满足,才是永远的不可剥夺的满足呢。  
  一般人认为,这一章表现了老子的反战思想,他希望天下有道,军马拉到乡下种田,而不要把军马闹得遍野遍郊,也有一种解释是说不要闹得在军旅中生养战马。  
  这样解释似乎掌握不了全文,难道讲知足常乐的一段也是讲反战吗?难道是说不知足就会开战吗?如果是讲反战,老子的反战争论是不是太浅显化、幼稚化了呢?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猜测老子的原意,而只是发表我自己愿意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整体的贯穿的再前进一步的理解。  
  我不认为老子在这里讲述的含意仅仅是关于战争与战马。这里的走马、戎马是一个符号,其本身是很有思考意义的比喻,正如前边讲过的橐龠、水、白与黑、飘风、骤雨、谿谷、结绳、闭关等一样。  
  天下无道,按旧时国人的观点,正是乱世英雄起四方的年代。而旧时的英雄,按封建社会的理解正是那些“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应如是”(以上两句话出帺《史记》中记述的项羽与刘邦,他们二人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场面便有了如上的反应)式的争权夺利的野心家。这样的英雄越多越说明那时的百姓如鲁迅所说,“是欲安稳地做奴隶而不可得”。几个野心家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我写的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文章。在被一家杂志转载时,文题被更改为《英雄多,人民苦》,虽说是直白了些,倒也值得一嗟一叹。  
  是故我宁愿理解此章所说的戎马是讲了这种乱世英雄,讲的是野心家,讲的是小百姓为英雄豪杰们的事迹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天下有道,这样的英雄豪杰不如去耕田种豆发展生产,享受太平,他们的野心则只是粪土垃圾,只是黄粱一梦。天下无道,他们来劲了,骑上高头大马,厮杀得天昏地暗。他们胜利或者灭亡,胜者王侯败者寇了,如雷贯耳或者如日中天了,小百姓只好无奈地为他们埋单。  
  所以老子要问,人为什么要有取天下的野心呢?天下是不可以由人力来取来争夺的。老子在那个厮杀得眼红的时代想奉劝人们冷静一下,为弱者小民们考虑一下,然而,这又怎么可能有效果呢?  
  老子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言之。至少老子留下著作,留下了论述,留下了思想。思想是美丽的,思想是有益处的,思想是高明的。保留一个思想与现实的差距,保留一个思想的超前性、独特性与奥秘性,这正是人生的一道风景,是大道的一道风景,是哲人智者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如果没有老子这样的哲人智者,我们将缺少多少思辨与心智的光彩,多少思辨与心智的享受!  
  战马嘶鸣,追风逐电,战场厮杀,英勇顽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其代价有时是百姓的活不下去,其收获也可能是巨大的功业。马放南山,铸剑为犁,英雄们变成了平民,将军们也过起了平常人的日子。失去了不少浪漫与豪情,增加了老百姓的休养生息即喘息的可能。老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悖论。  
  你希望却走马以粪,还是戎马生于郊呢?  
  那就得常足于知足了。人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得到呢?王小波生前写过一些文字,他倾向于批评一些人的“瞎浪漫”。如果不瞎浪漫了,是不是能够减祸少咎、少一点纷争呢?  
  事情当然没有这样简单,有时候你觉得吉凶生死和战取决于一念之差。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念之差;对于一邦一国,对于天下来说,这么多一念之差,就需要从更纵深的思路上去研究原因了。你知足了你不去侵略了,你被侵略了怎么办?你知足了,内外都想停战修好了,对方刚好打出兴头来了,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怎么办?  
  还是马克思讲得更有道理,人怎么样生活便怎样思想。表面上看念头呀知足不知足呀决定一切,实际上是阶级的归属、集团的利益、经济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民族地域文化的传统决定着一个人与一切人的念头与是否知足。  
  几千年来,国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念头上下工夫,越下,念头越复杂混乱,污漆墨黑了,吁戏!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大事。不往窗外观看,却可以交通天道正理,了解大千世界的规律。  
  你跑得越远,你得到的知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外出不行走而具有真知灼见,不到处窥望而心明眼亮,不刻意去做什么却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这一章似乎有点过分,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唱反调,而且与唯物论的实践论截然对立,甚至可以说这是违背常识的。一个人,拒绝行为实践,拒绝获取新的信息,他哪儿来的真知灼见呢?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逻辑论证的命题,这可以说是一个经验的命题。请问,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被认为有大作为者,有几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有几个是学贯中西、识通古今的?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清太祖……哪一个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呢?  
  唐诗曰:“刘项原来不读书。”扬州有名联曰:“从来文士多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毛泽东有言:“书读得越多越蠢。”  
  胡适行过万里路,他要的是全盘西化美国化,可惜他做不到。王明等也行过万里路,读过列宁的原文书,当过“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他从书与路中得到是全盘苏化俄化的启发,也行不通。他们岂不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  
  有时候真理并非远在天边,真理更多时候就在你的脚下。与其行到山穷水尽处,看到天边的地平线目力不达处,读罢各种古书洋书稀缺之书,不如弄清你脚下的这块土地,弄清你身旁的这点世态人情,怀抱一个普通善良之心,做一些力所能及、识所能及之事。起码这对于多数既非刘邦也非朱元璋者,是更加切实的忠告。  
  中国(其实不仅是中国,想想当代世界各国的选举结果,你应该变得更清醒些)历史人物当中,常常是土的胜过洋的,书读得少的胜过书读得多的,个人条件一般的胜过个人条件超常的,凡人胜过才子,庶民胜过巨擘。你可以痛惜痛骂痛哭,然而你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关键在于脚下的土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望尽天涯路后,猛回头,就在灯火阑珊处。  
  即使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毛泽东,他也是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立足本土做事,靠因应变局处理政务。他说,什么是政治?就是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树敌的人越少越好。什么叫军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他批评“左倾”机会主义者主要是不知道人要吃饭、行军要走路、打仗会死人。而毛泽东恰恰是在晚年,来了个鲲鹏展翅,来了个高空立论,来了个只争朝夕,才犯下了错误的。  
  老子要说的是,真理是朴素的,真理是单纯的,真理道德要符合常识。真理并不忽悠人,不应该使人头晕目眩。真理应该回到常识,回到单纯,回到善良,回到简朴,回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普通人要有自信,要相信常识,不要被唬住吓住忽悠住,不要动辄被迷惑随声附和。不要唯上唯书唯名词唯大帽子唯西洋景,只能唯实。  
  他的用意十分深刻,虽然未必能概括全部真理的特性,却是黄金之论、精彩之论,又确实是惊人之论。  
  今天的时代与古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分别,一方面不出户而知天下的条件比过去不知方便了多少,有媒体,有信息,有互联网。另一方面,天下已经全球化了,已经不是那时的天下的含义,同时扩大了的天下作为认知对象却又缩小了不知凡几,叫做人人得知天下,人人必知天下。天下与一个个个体的“户”的隔膜正在减少,研究脚下的土地与研究天下已经无法分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