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睡?”她疑惑地看着她。
“我过一会儿睡。”
经过一天的疲劳加上惊吓,她已经很累了。倒在椅子上没多久,就沉沉进入梦乡。
姜云松把一件工作服给她盖上,自己在旁边坐着。
他不能睡,男女有别,对外国姑娘更要谨慎。
看着她熟睡的神态,他想起了上大学时跟吴丽萍南下串联坐火车的情景,不由地用手摸她的棕色长发,细的跟蚕丝一样。那模样儿,跟格姆皮埃尼城堡的贵妇人名画《Madame Rimski…Korsakov》几乎一模一样。
他听她说过,她是法国贵族的后代。看这长相,一点儿不假。
尽管两人的距离这么贴近,异种人的气味让他仍然保持警醒状态。听同学讲,白种人爱喝牛奶,身上有很大的气味,怪怪的。谁能想到,漂亮的白人姑娘也一样……
农耕传统的汉族人,以大豆酱油佐餐长大,乳制品被天然视为异味,把人种气味差异,归结到饮食习惯不同。长期与外界隔离的中国人,对白种人本来就生分,这气味把人的情绪更加放大了。“异类人”的观念,拉开了他对她的距离,就像牛跟马儿不搭界的劲儿。
临近寒假,玛丽琳娜告诉姜云松,她下学期要转到复旦大学念书去了。
姜云松第二天进城,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几本机电专业的书和科技字典给她,让她以后可以继续自学下去。
玛丽琳娜要把她的袖珍录音机给他,姜云松说:“我不能收那么贵重的礼物。”
玛丽琳娜说:“我收下你的书,你也应当接受我的东西!”
姜云松说:“你就给我一支你用的笔吧。”
后来,她用信封装着一枝笔交给姜云松。姜云松回宿舍打开看,是一支崭新的金笔。为了表明是用过的,她灌上了墨水。
玛丽琳娜临走前的晚上,已经快九点了,外边下着雪。她到姜云松的宿舍来,对他说:“可以跟我到外边去散步吗?”
他们一起在操场的跑道上走着,谈话时断时续,任凭飞雪无声地落在脸上。
玛丽琳娜穿着中国式的蓝布面棉大衣,高鼻子冻得通红。这种中西混杂的装束,让他觉得又滑稽又感动。
她看着姜云松的脸,有些动情地说:“我现在知道,在中国也有对我们很好的人。”
姜云松听了,便说:“你在中国将会碰到许多对你友好的人。”
他觉得玛丽琳娜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民族文化理念,使她对中国仍有一些偏见。一个白人姑娘在中国社会中不容易。他有些担心,就关照她往后在中国生活要注意的事情。
不知不觉谈到接近半夜,他说:“该回宿舍了。”
玛丽琳娜转脸看着他:“可以吻你吗?”
姜云松没想到她会提这样的要求,跟外国姑娘亲吻要让人看见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心里有些犹豫。玛丽琳娜立即抱着他的脖颈,在他的两颊上亲了起来。
白人姑娘吻过的脸颊,长时间留下异样的感觉,几天后都未能消失。
这时文化革命刚结束,“里通外国”的罪名,让人还心有余悸。外国人比“外星人”还要惹事生非,人们对与外国人联系有所顾忌。尽管她把自己在巴黎的住址给他了,他却没有给她留下通讯地址。他离开语言学院之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谁能想到只有几年,外边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玛丽琳娜在中国完成学习,凭她熟练掌握的科技汉语,在法国克尔卓工业集团驻北京代表处,找到她理想的工作,在北京待了下来。
七
三
这时,姜云松却在中国驻巴黎大使馆的招待所里发愁。
出国前,他是北京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大学毕业到研究所工作后,工作勤奋理论基础扎实,没几年就成了技术骨干。
研究所的李所长发现姜云松是个人才,特别注意培养他,上边给所里一个到语言学院学法语的名额就让他去,为将来对外交流作准备。三年前,中国与法国开始原子能科学技术交流,李所长领队组团到法国考察,就带姜云松出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对外开放,开始往西方国家派遣留学人员。姜云松轻而易举通过了出国统考,被第一批派遣出国留学。
姜云松临出发前,李所长找他谈话说:“‘核反应堆事故研究’,无论对军用还是民用核动力都有很大价值。你是第一个外派人员,应当尽力想办法参加到这个项目中去。”
他们一行五人到达巴黎,瘦高的小梁开车到戴高乐机场接他们。他是使馆的三秘,这批留学人员归他管理。
到达使馆后,胖墩的黄处长宣布各人的最后安排,其他人都满意。只有姜云松,记着临行前研究所领导的指示,听说让他到大学去学习核物理,就说:“能不能安排我到法国南部的科塔核能中心,那里开展的课题比较对口。”他从科技资料调研了解到,科塔核能研究中心正开展“核反应堆事故研究”工作。
黄处长说:“我们不懂专业,以为只要是核能专业就行。法国在这方面不是太开放,你先在使馆招待所待着,我们再联系看看。”
小梁就对他说:“科塔在埃克斯城,离巴黎比较远。你利用这段时间熟悉一下巴黎,对你以后在法国学习有好处。”
姜云松点点头,感激小梁的关照。
到招待所的第三天,他想起两位法国女同学是巴黎人,就找出她们的电话号码,给她们打电话。
他找玛丽琳娜,接电话是一个女的。告诉他说,玛丽琳娜在克尔卓集团驻北京代表处。问他要不要找别的人接电话。
姜云松推测,她可能是女佣人,便说不必了。
没能找到玛丽琳娜,心里一阵失落。他才意识到,其实内心很想念她。一个异种民族的姑娘,到底怎么回事儿?发呆了一阵子,他接着给妮戈兰拨电话,很快就联系上了。
妮戈兰说:“我在远东研究所的图书馆上班。”停了一会儿,她说,“图书馆里有很多中国书。你如果有兴趣来参观,研究所会同意的。”
姜云松觉得新奇,立即说:“去。”
妮戈兰叫他下午四点以后来,这时她比较有空,告诉他坐地铁到研究所来的路线。
下午三点多,姜云松乘坐地铁去妮戈兰的研究所。
巴黎的地铁像蜘蛛网一样,在市区及其周边无所不达。据巴黎人讲,在城里任何地方,步行不超过五百米即可找到地铁入口。一旦进入地铁,交叉密布的网络可以把你送到巴黎的任何角落。地铁内的标志非常清楚,再无方向感的人,只要你认得法文地名,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你该乘的线路。
姜云松踏入地铁走廊以后,看到墙上张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广告上的裸体女人搔首弄姿,性感的神态在向路人挑逗。有人在道旁拉着小提琴,旁边地上琴盒敞着。拉琴者陶醉于音乐的意境之中,似乎对路人是否往盒里丢下钱币漠不关心。
地铁车厢里,不少人找到坐位后,立即掏出书本顾自闷头看书,车厢显得安静闲适。法国人喜爱读书的习惯,让姜云松想到国内人们读书的风气正在衰退,心里非常感慨。车厢中偶尔有卖艺的人过来,也是神态淡漠地顾自演奏一些乐曲。听者随喜功德,不见有任何乞求与施舍之间的尊卑。姜云松发觉,这些卖艺或行乞的,都是法国本民族人,没有一个黄种或黑种人,尽管这些种族人的生活有许多还远不如这帮人。
妮戈兰的远东研究所,在一条叫卡第纳尔…勒梅那(Rue Cardinal Lemaine)的小街里。姜云松出地铁后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那儿。
进大门后,姜云松随她上楼梯。从二楼一直往里走,在一张小桌边站了下来,她说:“哦,我工作的地方。”
姜云松打量环境,四周全是线装的古旧中文书籍。他信手从书架上拿下几本来,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书籍都有。令他惊讶的是,这里竟然收藏了相当多的中国各地的县志。他随便抽出一本,是广西省靖西县的。他都不知道,广西省还有这个县呢。
在妮戈兰的图书馆盘桓一个多小时,她的同事们开始收拾下班了。妮戈兰看天色已晚,就说:“巴黎的夜景很美丽。我乐意带你去看夜晚的巴黎,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姜云松当然愿意了。
妮戈兰开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