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工部队是越军在陆军侦察分队基础上组建的一个独立兵种,成立于1967年抗美战争期间,归总参谋部直接指挥。特工部队被越军吹嘘为特别精锐的兵种。通常以班、组(3~6人)为单位独立行动渗透到对方战役、战术纵深,袭击对方指挥所、炮兵阵地、车站、桥梁、机场、港口、仓库、医院等重要目标。由于人数少,装备轻,战斗行动比较机动灵活,但作战能力有限,不能长时间连续作战,所以往往以袭击手段达到所谓“以少胜多,以小胜大,险中取胜”的目的,“捞一把就走”是它的主要作战特点。
武装公安部队受国防部和内务部的双重领导,兵力约7万人,负责社会治安和边海防。下辖机动团和若干个公安团。各省设有相应武装公安指挥部,下辖机动营和若干个公安屯。
海军成立于1955年8月,发展较慢。1975年缴获100余艘美伪舰船后,有较大的扩充。当时兵力约3万人,编有1个舰队、1个陆战旅、1个炮艇旅、10个作战勤务团,以及若干侦察、通信、雷达、工兵等保障部队。装备各型舰艇200多艘,4万多吨。其中作战舰艇近百艘,主要有驱逐舰、护卫舰、护航舰、坦克登陆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等。舰队所属各团分别担负海上作战、近海巡逻和运输补给的任务,各沿海区主要负责本海区的沿海警戒。
空军的前身是总参谋部的空军局,成立于1956年9月,1963年10月空军局扩充为防空空军。1975年抗美战争结束后,从越伪军手中缴获大批美式飞机,航空师由1个增加到3个。1976年6月,效仿苏军空防分立体制,防空空军一分为二,成立了空军和防空军,飞机由空军管辖,雷达、高炮、地空导弹有防空军管辖,空军达4万人,编有3个航空师、1个师级航校、1个航空运输团、1个空降旅,有飞机5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260余架,有米格17、19、21和F…5、A…37等型号。防空兵约5万人,编有5个防空师、2个雷达师。装备各型高炮2100余门,萨姆型防空导弹1000余枚。
越南除大力扩充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外,还大搞“民军”建设,把民军作为“全民国防”的基础力量。
越南的民军,按所负担的任务不同分为“普通民军”和“游击民军”;按作战地域不同,分别称为“民军游击队”(即乡村民军)与“民军自卫队”(即城镇、机关、厂矿、农林场等单位的民军)。其数量,在农村占当地人口的14℅~20℅,在厂矿、农林场等占本单位人口的60℅~70℅。男性16~45岁、女性16~30岁的公民,都被编入“游击民军”,年老体弱的转为“普通民军”。
民军的编成,一般乡为一个连,大乡为一个营,其中三分之一人员为“游击民军”。城镇、厂矿、农林场等民军,根据情况编为连、营、团、师,省或县内某一战区在战时可将民军编成师、团。
民军的装备接近其正规军,配备有步枪、机枪、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火器。按规定,“游击民军”全部配有武器,“普通民军”20℅的人员配有武器。民军头目一般由农村、厂矿、农林场基层单位的负责人担任。民军平时归地方部队各级指挥部指挥。战士根据地形、交通等情况,组成以一个乡为中心、数个乡联合作战的战斗群。乡民军受战斗群指挥部和县军事指挥部的指挥,城镇、厂矿、农林场等单位的民军,必要时直接受省军区指挥部获省内某一战区指挥部的指挥。
越军的军事部署
越军在我广西正面设有第一军区,部署由陆军部队11个师零9个旅、团,成二线配署。
第一线为高平、谅山、广宁省地区,部署有6个师零6个团。其中,325B师位于先安地区,338师位于位于亭立县太平地区,3师和473师位于谅山地区,304师位于北山地区,346师位于高平地区,广宁省43团位于芒街地区,244团位于河桧县地区,高平省567团位于重庆地区,576团位于茶灵地区,49团位于保乐地区,边防县各有一个独立营。
第二线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区,部署有5个师零3个旅、团。其中,312师位于太原地区,431师位于慈山地区,327师位于东潮地区,329师位于鸿基地区,242海岛守备师位于锦普地区,河北省196团位于谅江地区,经济建设总局所属的38旅位于东幕地区,98团位于陆岸地区。
在中越边境沿线,越军设有公安屯27个,其中在我国钦州地区防城县当面6个,南宁地区当面13个,百色地区当面8个。公安屯小的一般为数十人,大的多达100余人,下辖1~4个机动班及侦查组、群众工作组、检查组、后勤组等。每个屯配有机枪、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座力炮及电台等装备。
这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广西方向主要歼敌目标是位于高平地区的346师和位于谅山地区的3师。这两个师均参加过抗法、抗美战争,经历过一些较大的战役,在越军中是比较强的作战师。
346师又称“高北师”,师部驻高平省南俊,下辖步兵246、677、851团和炮兵188团。246团是该师主力,又称“新潮团”,抗法战争时期组建,当时为越军总参谋部直属的主力团,曾担任越共中央的警卫任务,参加过边界战役和9号公路战役,擅长运动袭击和防御作战。
步兵第3师又称“金星师”,师部驻凉山及其以南地区,下辖2、12、141团和炮兵68团。该师原驻越南南方,1976年六七月间北调至越南北部陆南、陆岸地区,隶属越军第一军区。在我自卫还击作战前调至同登、谅山地区。该师及所属141团曾获“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的称号。12团是该师的主力团,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各级干部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
越军的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
黎笋集团反华侵华蓄谋已久,在越南统一后,就制定了对我作战计划。黎笋集团狂叫:“为了打败北京,要做到每个人是一个战士,每个乡是一个阵地,每个县是一个堡垒,每个省市一个战略地域。”
越军的作战原则,首先强调“边界固守”,“一线取胜”。黎笋集团认为,越南地幅狭窄,纵深短浅,回旋余地小。一旦边境一线失守,不但作为物质基础的工业基地难保,而且河内也岌岌可危。但北部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组织边界“坚固防御”,可以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因而主张“一线取胜”,反对“诱敌深入”。黎笋1977年1月声称,“决心以第一仗和第一线就取胜”。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1978年10月也叫嚷,要“从第一线打败敌人的战略决策出发来策划生活和防御、经济、国防、思想和组织”;“思想上要决心努力争取在边界上速战速决,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为此,越军在强调增强一线防守力量的同时,大力加紧一线地区的战场建设,在同登、谅山、高平等战略要地构筑了以坑道、永备工事为骨干的要塞式阵地,加修了战区交通要道,破坏了通往与我国境内相连的主要道路、桥梁。
突出“战略进攻”,强调积极防御是越军作战的另一重要原则。越军认为“进攻是主要的,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防御要积极顽强,贯穿主动进攻思想,特别是防止消极防御”。“在作战方面,我们的军事艺术始终贯穿着进攻思想,积极消灭敌人”。黎笋、文进勇、朱辉珉等主要军政头目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越军的“战略思想是进攻”而不是“防御”。即使在防御态势下,也要贯穿反攻作战的思想,要“防御和进攻相结合”。战前,越军在北部地区和中越边境沿线举行的以我为作战对象的演练中,就体现了上述指导原则。他们设想对我军采取两个阶段作战,在防御作战阶段,首先利用防御赢得时间,完成反攻作战准备,既当我一梯队进攻受阻,二梯队尚未投入战斗时,即转入第二阶段反攻作战。首先收复失地,恢复战前防御态势,尔后攻入我境,占领我边境城镇,并在主攻方向投入战役预备队,攻入我境浅近纵深,占据有利地区,建立新的防线。
越军的第三条作战原则是强调“以少胜多”,“独立作战”。越军鉴于人少战线长,部队被迫分散作战和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不便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特点,特别强调“以少胜多”和“独立作战”,黎笋、朱辉珉等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以小胜大”,越军下发的文件也强调:在作战方面“善于以小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