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费留学的开放,一下子将国门向所有人打开了。无数中国青年第一次在自己生活里发现了一个梦想——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梦想。 
  在短短几年中,随着中国人的“留学意识”的提高,“出国潮”很快就由古井微澜变成了沧海巨波。1983年,自费留学人数仅有一千多;三年后,即1986年,数字增长了十倍,自费留学的人数达到一万多;又过了一年,到了1987年,又翻了十倍,自费留学的人数骤然突破了十万大关。一时间,无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有没有海外关系,想不想继续学习——都开始琢磨起“留学”来了。 

               征服“托福” 

  出国留学的路上,每一个人需要攻克的是TOEFL。 
  TOEFL是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为外语的英语考试)的简称,后以港味儿十足的译名“托福”而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981年中国政府同意美方在中国境内设立TOEFL考试中心,并于同年12月11日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举办了首次TOEFL考试。考试中心的设立很快就由北京等3个城市发展到8个城市,到1987年,又扩展到15个城市,29个考点。尽管如此,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巨大需求。 
  报考人数激增,很快使TOEFL考试之难超越出英语语言范围。考试本身倒不算什么,报名成了大问题。1986年考TOEFL,在北京报名还算容易。到了1988年、1989年,TOEFL报名就已如同买火车卧铺票一样艰难了,报名者需要连夜排队,夜间发号换号,折腾个够。有些高校学生为了确保当年的考试机会,干脆组成“互助组”,轮流排队,其壮观景象大概只有日后深圳几十万人争购股票时的情景可相比拟。 
  与TOEFL报考人数飞速增长可以相比的是中国学生的TOEFL成绩。有几千年考试传统的中国人在考场上是从不示弱的。最初,500分就可以让别人羡慕,而550分就足以让人啧啧称奇。到了90年代,没考到600分就是没考好,而考满分的已屡见不鲜了。征服了TOEFL,莘莘学子们又勇敢地向其它研究生专业性考试进军,像GRE、GMAT等等,也都是一路所向披靡。 
  据说,在美国大学里,常有系主任面对着几个TOEFL、GRE同样高分的中国学生的入学申请犯难,不知如何取舍。 
  外国教授或许会对中国学生的聪明和勤奋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们很难懂得,在TOEFL考场上,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那绝不仅仅是一场外语水平的竞赛,而是一场与命运的抗争。 

             遍布世界的中国留学生 

  中国学生对海外“新大陆”的探索,先是集中在美国和西欧,然后很快就转向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接着又迅速扩展到东欧和拉丁美洲各国,以及世界上一切可以去的地方。 
  整个趋势可以从下面这些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 
  1978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28个国家派遣了400多名留学生;到年底,中国学生前往留学的国家已增加到41个。4年后,有中国留学生的国家已多达54个。到了1984年底,中国已向全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留学人员。1988年11月24日,在中国重新恢复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近十年后,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6个之多。1993年初,据《人民日报》的消息,中国留学生的足迹已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了。 
  最初,中国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西欧。以1979年为例,当年派出的1200人,派往美国的有500人,英国300人,西德和法国200人,而去日本的只有100人。在1986年到1989年三年间,留学加拿大的人员有了显著的增加,1986年是1200人,1989年已增加到3250人。而这时,更多的人开始涌向日本和澳大利亚。在日本,出现了许多由上海、北京等城市去的一时不能进入正规大学读书而先补习日语的所谓“就读生”;在澳大利亚,1983年,自费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只有70多人,到了1987年,已增至4810人。1989年时,又猛增到几万人,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更改自己的留学政策。 
  随着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语言学校的留学市场迅速饱和,中国青年们又开始探索和开拓新的留学领域,像东欧的匈牙利、大洋洲的新西兰,以及南美诸多不易记住名字的国家。总之,到了90年代,如果有一天有幸遇到某位在马尔代夫或伯利兹或纽埃留学的中国学生,千万用不着大惊小怪。 
  在80年代席卷全中国的“出国潮”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生的悲喜剧。 
  无论其中有多少事情让人感叹,让人悲哀,让人看不惯,让人痛心疾首,难以否认的一点是:中国人开始摆脱掉身上的“惰性”,重新具有了活力。这或许是中国民族精神张扬的开始。 
  一个大家族,如果子女们没出息,一定会都守在家里,为一点遗产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相反,子女如果有出息,一定会走出家门,开创自己的事业。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族。80年代,千千万万中国青年敢到海外去闯天下,或许是下一世纪中国兴盛的先兆? 

               变化着的数字 

  1978年以来,到底有多少人出国留学?准确的数字或许无法真正弄清楚。 
  1988年10月,美国出版了一部有关中国留美学生状况研究的专著《中国留美学生:政策、问题和数据》。该书作者、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问题专家里奥·奥林斯(Leo A.Orleans)在书的序言一开头就写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能确切地知道,现在或自1978年双方开始交流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底有多少中国学生和学者在美国学习。” 
  在这里,缺少的不是统计数据。数据有不少,只是这些数据常常自相矛盾。在一大堆不断变化着的、有时相互矛盾的统计数字中,有两个数字似乎值得特别注意。1988年底,国际教育协会公布了名为《门户开放》的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在1987年至1988年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总数为42481人。尽管当时在美的留学生中,中国台湾的学生人数仍然占首位,但不到一年,就在同年11月,美国新闻总署公布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年度调查报告,报告宣布:在美国各大学攻读学位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的总数已达29040人,第一次超过了台湾。 
  中国海外留学生派遣规模日益扩大,到了1991年,人数猛增到170000人;1992年,又增加到190000;1995年的最新数字是220000人。 
  与“多少人出去了”有关或许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人出国留学了?” 
  一种常见于海外和港台报刊并被反复重复的说法是:出国留学的主要都是一些高干子弟。 
  尽管能举出不少例子,但上面这种颇具误导性说法的产生显然不是基于数据的分析。就整体而论,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生的挑选和派遣,如同大学高考招生制度一样,是一种相当公平的竞争。 
  1990年3月,中国留美学生学者政治学学会曾就中国未来的政治问题在留美学生学者中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组织者分两次向全美18所大学寄出了问卷。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引起我兴趣的是留美学生学者的背景分析。根据调查报告的统计,在被调查的留美学生学者中,52%的人来自大城市,29。8%的人来自中等城市,8。4%的人来自集镇,8。8%的人来自农村;其中,51。8%的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24%的人出身于政府官员家庭,10%的人出身于工人家庭,7。2%的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调查报告的作者由此分析说:“较多的学生学者为男性,来自大城市,来自学校,生于60年代,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没有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在国内获得较高的学位。” 
  这些数据和分析或许有不够精确之处,但离事实大概不会太远。 

              第三章 海外的震撼 

                文化冲击 

  1989年8月30日,在太平洋上空飞行了近20个小时之后,我到了密执按大学,大学在离机场40英里外的小城安娜堡(Ann Arbor)。那时已近傍晚,阳光仍浓烈,但不再烤人。我向校园方向走去,路上看到的景象令我难以忘怀。 
  一路上,到处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