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章解' 天下安的时候,容易保持。事没有苗绪的时候,容易谋划。物脆的时候,容易折断。物细微的时候,容易解散。办事要于没有事的时候,治天下要于没有乱的时候。合抱的大树,生于毫末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起于才累的土上。千里的远行,起头于脚底下。但这些事皆是因其自然,要是有为的,反而败了,固执的反而失了。因此圣人无为,所以没有败,无有执着,所以没有失。人们办事,常有几乎将成反而败了。要是慎重末了象开始一样,就没有败了的时。因此圣人愿做人所不愿的事,不贵重世人所贪求难得的货。学人所不学的,复还了众人太过的事。以辅持万物的自然,却不敢有所妄为。
'演说' 震阳云:此章仍是申说前章的大意,又极为明显。至于“欲不欲学不学”的话,和前章头三句话是一样的意思。皆是说办事要办众人不办的事业,等着众人办才办,就劳而无功了,且已有人办,也不用再办了。求学要求众人不学的学,等着众人学才学,学了也无大用了。古诗说过:“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但老子这话不是教人趋巧趋利的意思,是教人或抱残守缺接续道统,或标新立异启发民智的意思。今者我道教处在新陈不接的衰微时代,吾辈应继承道教优良传统,启迪后人。返求诸己固有良知良能,以科学哲理分析,向大自然探讨。学众所不学之学,复还众人之所太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有所作为妄动之非也。
江圣云:我既不敢争那普通的学问,窃愿人所不学的略为研究之。一科是最新学问,挖掘脑海中蕴藏秘密大千世界,从今开始九百年后大行于世。一科是旧的学问,从清代追溯到盘古以上,新学用完就用旧学,新旧相为循环。两科合成一科不分新旧,这是必须学而后知,学而后能的。况返而求我固有的良知良能,也就是心诚意定静观,体现自己的特异功能而矣。
黄真人云: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故太上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言人当闲居独处之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其所,其持己守身最为容易。且不闻不睹无知无觉,杳无朕兆可寻。于此发谋出虑,思闭邪以存诚,其势至顺其机甚便。以凡气柔脆凡心细微,未至缠绵不已辗转无休。于此而欲破其邪念,散其欲心,以复天道之自然,至诚之无欲,又何难情缘遽断,立见本来性天。此岂别有为之哉?不过曰“为之于未有”而已。那么古之君子防患于未萌,审几于将动,所以烟云尽扫荆棘不生。又如天下太平时,偶有跳梁小丑乘间作乱,亦不难单骑突出立见投诚。所以治之于未乱,其便固如斯也,此炼己之工犹易就耳。若欲修成九转,又未可以岁月计者。胡碌碌庸流不知“道”为乾坤大道,人为宇宙真人。或有法会偶逢,而一世竟成者,或有因缘不遇而数世始成者,或有重修数劫,历遇良缘而功德未圆,性情多僻势将成而又败,败而无成者,甚矣!大道之奥未易几也。人不知“道”有由致,请观物合抱之木,其生也持毫末耳,因阴阳煦妪日变月化而遂成大木。九层之台,其起仅累土耳,因人工凑集,日新月异而顿见高焉。又如千里之行也始于足下,一步一趋由近乃远,始至其地也。唯知道之至人,不求速效不计近功。金玉有磨损而心志不磨,春秋有变而道心精进不变。然道为自然之道,功须自然真功。孟子集义生气,勿助勿忘,始合天地造化,运行维新也,同日月往来而光明如故也。若使有为而为,则为者败矣。有执而执,则执者失矣。夫天地日月古今运转不停者,以其无心而成化也。倘天地有为以迭运,日月有执以推移,又安能万古不磨耶?俗云:“天地有情天亦老,日唯无意日常明”,不其然乎?是以古之圣人精修至道,妙顺天然,为而无为,功无败也。执而无执,德何失焉?
震阳云:此章是描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法。老子他老认为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是由自身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喻如社会上不论是修身或是治国,以祸福事物之未发之前加以预防。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开端的。也就是告戒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毅力,持久的恒心,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办事出于强力妄为,必定失败。处于私利操纵把持权利,必然失去权利。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依靠权利而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出于私利而要操纵把持权利,所以不会失去权利。人们做事往往总要在即将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也要像开始那样慎重去做,就不会把事情做坏。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贪求难得的货财。学习他人没学习过的教训,补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就可以辅助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而不会妄加干预。本乎天地之大自然而已,岂同遏其私智者哉?
第六十五章 淳德
太上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字解' 楷是模范
'章解' 古时善于以道治天下的,不是先开民的知识,而是要教这民归于淳朴。民的所以难治,因着他智谋太多。所以以智谋变诈治国,是国家的贼。不以智谋变诈治国,是国家的福。知道这两样的利害,就可以为治国的模范。能以知道治国的模范,就称为极玄妙的德。极玄妙的德,深远得很了,和世情相反,这样才能到了上下和平大顺的境况。
'演说'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岂是不愿开启人的知识,只是不愿人在没有道德之心的时候,就先使人有变诈的智识,否则民就难治,国家必乱。所以必先使人归真返朴有了道德,然后再渐渐地使人有知识。以道德为本,以知识为末,道德知识相辅而行,然后才能上下和平归于大顺。这是圣人以道德治天下的手续,岂是用以愚民,保护自己的禄位,只利专制呢?
天下凡事尚智,唯修道不尚智而尚愚,愚则近乎道矣。圣门一贯薪传,唯愚鲁之曾子得之。故古之圣人,以道治天下,于民相见以道,不若于民相化以道,浑浑噩噩同归清净之天。而古时之以田凿井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忘帝力于何有,顺帝则于不知,休哉!何俗之醇欤?降及后世,士大夫不尚愚而尚智。则机械频生,人心愈坏,贪鄙日甚,风俗日下。斯民之败度灭礼而犯法违条,愍不畏死者,殊难枚举。要皆尚智聪而愚弄斯民,好阴谋而多诡谲,由是民之天真凿矣,此则为上固有治之不胜矣。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其故何哉?盖使民有知有识,已破其混沌之真。若能不识不知,乃完其无名之朴。两者智愚分焉,利害判焉。那么与其尚智而有害,何知尚朴而获利?知此两者,非但治世如是,即修身亦然。均堪为楷式焉。知此楷式,则近利多。大修行人于不睹不闻之地,返其无思无虑之神,非绝智巧黜聪明不能归于宁静也。苟有一毫计较一念谋为,则太朴不完混沌之天丧矣。知智之有损于己,愚之有益于身。不逞其智乐守其愚,是即谓之玄德。大凡可名者,非玄德也。唯不可以名言,深无其极远莫能知,乃可为玄德。虽与飞潜动植,蚩蚩蠢蠢之物,同一无欲无知,但物不能即绪穹原,终日昏聩而已。人则由粗及精从原达委。以至于三元合一太极归真。犹可抵于神化至于大顺,不诚与物反哉?那么治国不尚智而修道犹贵愚诚,以智为国之贼,愚则为之种。夫愚何以为道种哉?试思混沌中无念虑无识知,非所谓愚耶。忽焉一觉,即是我不生不灭之本来。人如能把持此觉,修成无上正等正觉,方能免却轮回,不受阴阳鼓铸,不为鬼神拘滞。即此混混沌沌中忽焉一觉;我以真意守而不散;此一觉即已到般若波罗密果(此释教言也)。拳拳服膺常常把守,而轮回种子从此断矣。若另起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