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两则也已经形成某种格式化的故事就是“以假乱真”的诡辩了:
有个人到饭店吃饭。他要了一碗面,当店小二端来一碗面时,这个人又说不想吃面了,要求换两个馒头。于是店小二便端回这碗面,又端来两个馒头。这个人吃完后,抹抹嘴便走。店小二急忙说:“你还没付钱呢。”这个人“奇怪”地问:“付什么钱?”“馒头钱啊。”“馒头是我用那碗面换的。”“那碗面也没付钱啊。”“我又没有吃你的面,付什么钱?”
有个人花了1000元买了一套衣服。第二天她又返回,以不称心要求换一套。在她换了一套价值2000元的衣服后,抬腿就走。售货员急忙追出索取1000元的差额款。这个人也是“奇怪”地问道:“昨天已经给了1000元,今天又给了一套价值1000元的衣服,合起来正好2000元,你怎么还要钱?”
似乎有道理,馒头既然是换的,大概不用付钱;面又没吃,当然也用不着付钱。但也不能就此吃个哑巴亏,无论如何总要理论一番。可应该怎样解释呢?
“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火气甚旺的责问,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少废话,还得交钱。”以粗暴的简单对“复杂的荒唐”,既没有辩驳力,也不可能有辩驳力。
“那笔账已经清了,这笔账还要单另结算。”把对方的“糊涂”顶回去,自己也不见得就“清楚”了。
怎么办?
与“假痴不癫”中诡辩者用“布匹的一半”概念混淆“布价的一半”概念不同,在这一种格式化故事中,诡辩者则是在七绕八绕中,将假判断换算为真判断了。因此,我们只能从判断的逻辑性质开始“清算”。
如前所述,判断是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的逻辑性质在于,一是有所断定,二是有真假。既然判断有真假,那么,判断之间的真假形式关系是可以“计算”的。如性质判断的真假制约关系可用“逻辑方阵图”来体现;各种复合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支判断的真假,按照各种复合判断逻辑联结项的涵义,各种复合判断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换算。'24'
但无论判断之间怎样换算,一个被赋予假值的判断,不管它怎样七绕八绕,却永远也“绕”不出它自身的真来。否则这个逻辑系统就是矛盾的了。
由是,虽然“馒头是用面换的”,“两个馒头”等于“一碗面”。但由于“吃了两个馒头”与“吃了一碗面”一样,都等值于“吃了饭店的同等价钱的东西”,所以,“没有吃面”的真判断并不等值于“没有吃馒头”的假判断,亦即不等值于“没有吃饭店的同等价钱的东西”的假判断。
对方如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考虑到他的思维方式,重新“计算”:
“要过一碗面,又要过两个馒头,合起来两份东西的钱。面没有吃,减去一份,所以还需收你一份东西的钱。”
同样,对于买衣服的“糊涂蛋”,我们也可以如此“计算”:
“昨天给了一套1000元的衣服,今天又给了一套2000元的衣服,合起来共3000元。今天还给我们的衣服抵消了1000元,昨天已经付给我们的1000元再抵消1000元,所以我们还需再收你1000元钱。”
总之,面对此类混淆视听、以假乱真的障眼法,我们可以“请循其本”,再七绕八绕地“绕”回去:“你吃了饭店的东西了没有?”“你买了商店多少钱的东西,又付了多少钱?”这样,无论这个诡辩者再理直气壮地“强词夺理”,在真正的真判断之前,他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遁了。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有这类为虚假判断辩护的诡辩。
报载有位持有假文凭的人被查出之后,竟然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张假文凭吗?”
还有人振振有辞地说:“我买盗版盘是因为穷。”
这种“不就是张假文凭吗”的说法,是对虚假判断“假文凭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的又一种辩解。面对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办证”的城市“牛皮癣”,这种心态恐怕早已“深入人心”了。根据最新普查发现,现在全国持有假文凭者至少有50万。'25'如是,“不就是张假文凭吗”无疑也是一种“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的为虚假判断辩护的强词夺理了。
“买盗版盘是因为穷”则同“我抢劫杀人是因为穷”的因果关系一样荒谬。在此荒谬的因果关系面前,“月高风急夜”真乃“杀人放火天”的“天赐良机”。
俗话说,“盗贼也有三分理”。但是,这些现代的强词夺理,不但违反了逻辑的规则,同时还违反了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
又据报载,某人被一家公司聘用,并颁发了聘书,聘期为三年。一年之后,此人被公司新领导解聘,此人要求按聘书留任,但新领导以“聘书不是劳动合同”拒绝。
按理,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定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主要包括劳动主体、合内容合同期限。聘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主要规定聘用人员的职责、待遇、期限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聘书作为表现形式。而公司颁发给某人的聘书已经基本具备了聘用合同的要件,应认定为劳动合同。因此,公司新领导的“聘书不是劳动合同”是个以假乱真的虚假判断。这个人可以以“聘书是劳动合同”的真判断来直接反驳他,也可以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章 洞烛玄机诡辩的手法种种(第二部分)
● 无中生有虚假隐涵的诡辩
“无中生有”本是道家语,反映的是宇宙生成问题。如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后指没有事实根据而凭空捏造。
诚如“肆意曲解”一节中所述,在人们的谈说论辩中,有时说话者所传递的话语意思,会根据需要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话语的言说内容,一部分是话语的隐含内容。这种隐含在话语中的需要我们去“意会”的内容,就是“隐涵”。例如,当孩子对沉湎于电视机中球赛转播的父亲说“今天是星期天”时,其所隐涵的言外之意就是:该出去游玩一下了。当妻子对丈夫说“商店里有件时尚的衣服”时,其话语也隐涵有“希望买一件”的愿望。
隐涵的意义还在于,言语沟通总是双向的。即除了说话者自己外,还有听话者。有时,由于对象、环境的不同,就不能说直白的话,而应该说一些需要意会的话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个穷朋友来找他,说道:“不知我主记否,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听了这些话,朱元璋心中有数地想起了他话里所隐涵的一些从前的事情。于是给了他封赏。这件事传到另一个从前的穷朋友那里,他也兴冲冲地找上门来。见面就直通通地说:“你还记得吧?从前你我在芦花荡里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汤也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急得你直跺脚。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去……”朱元璋没等他唠唠叨叨地说完,就连声大喊:“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两人相较之下,前者使话语的隐涵意义滴水不漏地暗示出来,可谓是“会说话”的人了。传统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即以此为原型。
但是,由于这种需要去“意会”的隐涵内容,有时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歧义,所以,为了在人际沟通中明确地提供相关的、真实可靠的最大量信息,当我们说出含有隐涵内容的话语时,应遵守人际沟通中的合作原则。其中包括:
其一,真诚准则:不说你相信为假的话;不说缺乏充分根据的话。
其二,充分准则:尽可能地提供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不要提供多于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
其三,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语必须是和谈话目的有关的。
其四,表达准则:避免表达的模糊性;避免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