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到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改变非常明显,长度不定,而且开始收腰。到了30年代初,旗袍盛行,先流行高领,后又流行低领,甚至低到没有了领子,摩登得开始随心所欲。
到了重庆成为战时首都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各地时尚、文化精英内迁,重庆一度成为当时的时尚都会。尤其是来自老牌时尚之都上海的名媛佳丽,彻底影响了重庆美女的穿衣打扮。以致多年以后,重庆的时尚坐标仍然锁定花花世界上海,重庆美女的时尚步伐一直紧跟上海摩登女郎,直到近年来内地开放力度加大,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重庆美女才得以站在一个与上海女郎同步的平台上,放眼香港,放眼欧美,成为新时期独具魅力的时尚坐标。
女想衣裳男想荣:闺房细节史
仪态细节:诗意地挑斗着
中国的历史虽然谈不上严谨,却从来不乏诗意,尤其是关于儿女私情的东西,更是随性写意,让不懂得汉语奥义的人不知所云,也让懂得汉语深义的人爱不释手地玩味千年。
看大街上的美女,一个“打望”道尽个中乐趣,而品味历史中的美女,或美女的细节历史,则必须用一种玩味的心态,享受那隔着时空的诗意与挑斗。
娥眉青黛:把眉毛剃光,然后用颜料来描画,这并不是现代时尚美女的专利,早在西周就流行过了,《诗经》和《楚辞》都有相关报道。
云髻雾鬟:顾名思义,美女的头发梳得如云似雾,而且那时根本没有离子烫、陶瓷烫什么的,也没有定型水,就能有这样造型,不敢想象。据传赵飞燕常常梳成这样的发型,让楚王神魂颠倒。
乌发蝉鬓:黑头发中国货,虽然现在已经染得五颜六色,但还是那一头乌发更富诗意;至于蝉鬓,已经没有几个美发师敢夸口自己有那样的手艺,毕竟要像三国时魏国那个叫莫琼树的宫女那样梳出薄如蝉翼的鬓发,已经不大可能了。
明眸流盼:一对美丽的大眼睛怒目而视,即明媚动人,又满怀怨恨,有谁看了不动容呢?
朱唇皓齿:唇红齿白,两者相映生辉,这是对美女最起码的要求。可惜现在很多美女不得不因此去做烤瓷了。
玉指素臂:这是结合了视觉和触觉的审美要求,美女的手指必须纤细柔软,手臂务必白晳圆润。老杜“清辉玉臂寒”,难怪始终让人神往。
肢体透香:是美女自有一种令人兴奋的体香,而绝不源自产于巴黎或别的地方的香水。除著名的香妃外,据说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浑自散发香气的天然美女。也许闻香识女人所谓的香,并不指香水,而指女人的体香。
闺房细节:隐秘地盛开着
闺房向来是中国美女最隐秘的所在,她们未出嫁之前的一切喜怒哀乐都与那里息息相关。那里既是她们终生想念的地方,也是她们最想离开的地方。了解任何中国美女的成长,都不能忽视了闺房这一细节。“待字闺中”,是中国美女最幸福的时刻,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则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遗憾。
尽管现代美女已经没有人再将她们锁入深闺,闺房也不再以传统的刻板形式存在,但她们骨子里遗传下来的那种闺房情节仍然明显,现代“闺密”就是明证。
妆镜:这是所有“闺秀”们都必不可少的,喜则“对镜贴花黄”,愁则“水中月,镜中花”,叹则“高堂明镜悲白发”,喜则“破镜重圆”。无论是远古的玉石打磨成的宝镜,还是厚重的青铜磨成的浑浊不清的铜镜,又或者从波斯国、爪哇国引进的玛瑙或玻璃镜,每一面镜中都有一段“镜花缘”,每一张镜中容颜上都有一首一唱三叹的诗。
妆奁:与妆镜或镜案历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也是美女们最为亲密的“闺密”。作为古代美女的化妆包(箱),据说中国目前出土的已有五千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妆奁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准,到汉代就有九子方漆奁问世,已经可以分藏梳篦、铜刷、毛笔、胭脂、首饰等用品,精美绝伦。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上,两位正在梳妆的美女身旁就有4个奁盒。及至明清两代,妆奁更是变得五花八门,有镜台、镜架、镜箱、镜袋、官皮箱等等,其做工与用材,都令人叹为观止。
梳篦:生在礼仪之邦,美女们入驻闺房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梳妆打扮,梳篦是妆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式复杂,装饰繁琐,到战国后,就一直以竹木为主,造型则多为上圆下方的马蹄形。及隋唐的梳篦,又多为梯形,到宋朝以后,则多为半月形。创立于重庆的著名梳子品牌“谭木匠”,就很好地发展了中国梳篦文化。
粉盒:美女妆奁中又一件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宋玉《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就是说的美女扑粉化妆的情形。而《战国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更是道出了美女化妆的必然性和目的性。古代妆粉除米粉和铅粉以外,也用其他材料研制,如宋代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代以茉莉花籽制成“珍珠粉”等,都别具特色。与妆粉配套的还有胭脂,相当于现代美女爱用的腮红。
手帕:现在手帕快要绝迹了,而在古代美女闺房里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私秘宝贝,连知己“闺密”结拜也称“手帕交”。由于手帕常被美女们叠成各式形状随身私藏,因此也常用来传情达意,比如在手帕一角缀上圆环,将其余三角从中穿过,就是“穿心合”,珍藏的就是女儿家心事。至于在手帕上题诗,更是非情诗不可,“囊裹真香谁见窃,绞绡滴泪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好与情郎怀袖中。”是何等情痴?
盘扣:女红是美女们在闺中必不可少的功课,而盘扣算得其中之一。除了传统裁缝发挥了盘扣实用功能外,美女们则让盘扣变得既实用又浪漫,表达那不能言说的女儿心事。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盘扣种类众多,由于相契相扣,而被美女们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那种灵气与婉约是工业时代再精美的纽扣都替代不了的。
女想衣裳男想荣:内衣细节:含蓄地性感着
现在也许无从考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人似乎并没认真区分内衣和外衣。就算到已有明确说法的汉代,也是将内衣称作“亵衣”,一种不好启齿的态度可见一斑,似乎公开地提及内衣就是一种轻薄,一种不庄重,有违礼法。
现在看到商场里花枝招展的内衣专柜,以前女士们还不好意思公开去买的时代一去不复还,大街上也可轻易看到巨幅的内衣广告风情万种。但是,即便现在标准几百上千的性感内衣如何精致考究,却远不及古代美女的内衣体贴,更不能代表那种手工内衣所有的韵味和情趣。
抱腹:汉代美女的内衣,也称“袍腹”。抱腹如果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了“心衣”。既为抱腹,当然没有后片,露出整个美背,只是一般人看不到而已。抱腹上用各色丝线绣出以爱情为主题的花纹图案,很少用素色来做内衣。
两当: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与“抱腹”和“心衣”的区别在于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所以叫两当。材质也多为织锦,内有衬棉。
诃子:从唐代开始,内衣取掉了肩带,因为那时的女子流行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袒露上胸及后背,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很有些当代美女着装的风范。
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因此又叫“抹肚”。寻常百姓家多用土布制成,而有钱人家则用丝绸等材料,并绣上各种图案。
合欢襟:由后向前系(束),在胸前用一排扣子或绳带系束。跟欧美以前盛行的胸衣相反。
主腰: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有三条带子,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穿戴之后有塑身收腰的效果,女性曲线已有所凸现。
肚兜:这是现代人最熟悉的古代女性内衣,一般做成菱形,上端用带套在脖颈上,腰部用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在遮过肚脐。红肚兜是旧时常用的定情之物。
小马甲: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常用对襟,襟上有扣子,穿上后将胸腰裹紧。也是现代胸罩的前身。
涂山氏,中国情歌第一人
“候人兮猗”(兮音为a,猗同兮)。
这首只有一句歌词的情歌(大意就是“我在等你啊,等得我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