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赛德尔兹还看到了一点老威特没有看到的,偏科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毒药。
纪律是刽子手
赛德尔兹是优秀的思辨家。老威特的学识只限于乡村牧师的常识累积,而赛德尔兹却是一位博士。在全社会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塞德尔兹博士另辟蹊径道,教育的关键是在于防止习惯的固定化。因此,素质是第一性的,而现行教育却偏偏把奉纪律为至上。
复旦大学的学生戏语,“我们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为什么呢?因为自由必然突破窠臼,创造需要摧枯拉朽,想象需要天马行空。
赛德尔兹任着小赛德尔兹拆弄家里的钟表仪器,悉心解答小赛德尔兹貌似不合规矩的“荒唐”问题。这位好父亲似乎都有一万分的耐心和温柔,表面上是循规蹈矩的绅士,却在矢志不渝地培育着“自由而有用的灵魂”。
对后悔、怯懦对症下药
孩子在成长中常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对他们的健康甚至一生的生活都有不良影响,家长应当帮助他们正确的排解和处理这些情绪。
赛德尔兹弥补了老威特在这方面的空白。
后悔的人是俗物。这并不是让孩子不要吸取教训,而是希望他们能勇于直面自己行为的后果。正因为覆水难收,所以要行事前三思,行事后磊落,一味陷落在做错事的后悔里,比做错事本身还要错误。从小教育孩子世上没有一种后悔药,恐怕比教会孩子上千种补救方法,更能使孩子成才。
用鼓励消除怯懦。赛德尔兹用一个秋千的例子形象地说明,当孩子第一次做某事表示恐惧的时候,鼓励会让他勇往直前,而打击或嘲笑孩子的恐惧,只会使一颗带毒的楔子钉进心灵,拔出来也留有伤痕。
赛德尔兹始终是个温情脉脉的父亲,一直强调一点,要在孩子失意后陪伴左右,寻觅时机开导他。生活有许多不愉快,逝者如斯,向快乐的蝴蝶学习,永远生活在明媚的阳光里。
巴尔博士的两份育儿手册
巴尔博士曾经在波士顿做过牧师,后来在塔夫脱大学任神学教授,他辞职后开始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受到了普遍欢迎。他在塔夫脱大学任教时曾著有《家庭学校》一书。此书写于1921年,但现在毫无疑问已成为教育史上的名著了。
巴尔博士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儿童的这种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其经验是:“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
孩子的精神食谱
培根说,有些书本只能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有些书本则值得细嚼慢咽,所以精神食谱也必须粗细搭配,合理安排。巴尔博士致力于为孩子准备包罗万象的精神食谱,他所选择的既有饭桌上的食品,又有报纸上的新闻,激发孩子形成对这个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种种映像;既有身边事,也有书本知识,饭桌旁、游戏场上,都是他教授知识的场所。因此这份菜单上罗列的食谱,就是精心甄选,富有营养且有易于消化的知识。
教子记录本
自老威特开创了“行为记录本”的先河后,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力荐这样的习惯,类似如现代都市青年人写博客日志的风尚,记录本一度流行。
而巴尔博士对教子记录本的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记录要坚持,天天都要写,并且要无微不至,譬如教给了孩子了一个什么新词,孩子开始使用了一个什么新词;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因何责备了孩子,又因何表扬了他们。记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醒自己教给了孩子什么,而是为了培养孩子计划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如果不记录,如同航海者没有日志和方向,一切的预订和计划都会落空。同时教子记录本是一种鞭策和奖励:一方面培养父母坚韧不拔和满腔热忱的育儿精神,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教子记录本是育儿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当普鲁斯特怀念某个下午的马德琳蛋糕,我们的家长们则可以心心念念地回忆已经长大的孩子的初啼。
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
斯托夫人1881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后任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大学期间,在著名学者詹姆士博士德影响下,接触并研究《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她的“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已深入美国的千家万户,并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从中获益。
斯托夫人的女儿维尼芙雷特3岁就开始写诗歌和散文,4岁能用世界语创作剧本,到了5岁,她的诗歌和散文开始发表在各种报刊中,事实上,她在5岁时已能够熟练地运用8个国家的语言。不仅如此,维尼芙雷特在其他的方面,如数学、物理、体育、人品等都优于别的孩子。
最近的晚报上有一则关于人脑研究的消息:
东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人脑博物馆目的是探索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研究黄种人与白种人、黑人,男人与女人,天才与普通人大脑的异同。该馆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是对男女大脑的不同之处进行剖析,男人只是左脑有调控语言功能的
黄褐或红褐色斑点;而女人左右脑均有这种斑点。因此女人语言天赋高于男性。
所以神童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以男性居多,但语言神童的桂冠,却花落女孩头上。美国的维尼雷特就是一个这样不折不扣的语言神童: 3岁起开始写诗,4岁能用世界语写剧本,从5岁开始,小维尼的诗和故事不断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并集结成册,出版发行。但小维尼并非天生有过人之处,她的成功来源于她伟大母亲——身为匹兹堡大学语言学学者的斯托夫人的悉心培育。在小威尼12岁功成名就时,斯托夫人出版了《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法》一书。此书风靡一时,成为美国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时至今日,斯托夫人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早期教育的里程碑式人物。
凝结斯托夫人心血的自然教育,与赛德尔兹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斯托夫人的方法有更鲜明的女性特征。到底维尼雷特这朵神奇的自由之花如何生长起来的?感兴趣的家长特别是母亲们,欢迎你们来到一个女性彼得?潘的成长世界。
为孩子创造声色世界
早期教育的第一步并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五官及各种官能的训练,这一核心理念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极为相近,只是后者更学理化,并开展了广泛的试验与实践。
斯托夫人热爱音乐,而且天才地把颜色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开发小维尼的感官功能。她给七音分别标以不同颜色,在墙壁上用三棱镜制造出美艳的虹光,教授她弹奏乐器。小维尼长大后十来岁自己可以写曲,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为了使孩子辨认节奏,她还教小维尼和着诗歌的音节舞蹈。舞蹈可以塑性强身,同时也增强了小维尼对于文学和音乐的通感才能。
斯托夫人如老威特,很注意房间雕刻品和装饰画的布置,并给小维尼添置颜色鲜艳的玩具,发展孩子的色彩感觉。对色彩高超的敏感度与一个人的文学潜能有直接联系。擅长绘画的母亲热爱色彩,会让孩子受益良多。
以上感官的开发使小维尼在学习知识前已蓄势待发,在正式开始学习语言和其他知识时,便如鱼得水。而更重要的是,没有艺术修养的心灵如同荒漠,结不出任何硕果。
天才的语言教育
当小维尼才6周时,斯托夫人就为其朗诵维吉尔的长篇叙事诗《艾丽库斯》和麦考利的《霍勒斯在桥上》,前者沉郁雄伟,后者兴奋愉悦。她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在听到语调变化时相应的行为变化,于是就坚持每天为女儿朗诵诗篇,久而久之,当维尼能开口说话后,由于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语言记忆,她也能出口成章,背诵长篇巨作。斯托夫人非常赞同老威特的看法,强调使用规范的发音、词句和语法,尽力排斥不完整的语言和方言。她非常重视语言的听和说,而非语法教育——甚至在女儿8岁之前,斯托夫人都没有讲过她语法。
此外,斯托夫人认为5岁之前的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有语言才能的时期,因此有必要为女儿打下一门外语基础,但是前提是女儿已经准确地掌握英语。斯托夫人先是教小维尼西班牙语,后来发现世界语将成为趋势,于是教之世界语。维尼雷特不到4岁即用世界语创作剧本,这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