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型的半成品。 
  没被历史车轮抛下的50年代人有共同的特点: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出生在城市却有农民的顽强,只要有馒头和凉水就能活人。他们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无比的激情让中国在世界上站住了脚跟。
  孩子成了50年代出生人的希望,社会的不稳定让他们时刻为自己的晚年担心,除延续传种接代的理念外,生孩子养老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他们希望孩子能生活在一个高物质生活的环境里。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的批评孩子,他们关心孩子甚至超过了关心自己、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因为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  

  60年代人的遗憾
  生于60年代人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50年代光荣母亲主义的延续,如果说历史赋予他们什么意义,或许就是安排他们在文革后为社会做出无私贡献的意义。他们是一批经过了严格修剪的秧苗,在他们的生活里决不允许嬉皮士甚至庸俗人世人的存在,他们走出校园时,每个人是神情庄重,仿佛自己就是为社会火炉准备的最好的木炭。他们非常的自负,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上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一部分文革中的理想主义在他们的血液中沸腾着。
  小学毕业时,有的人连分数的加减都不会;成年后又碰上社会转轨,整个社会四五十年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全堆在这一代人头上。因此他们成了沉默的一代,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对他们来说恰巧相反:他们是“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可就独独没了自己。
  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他们开始学会用知识的方法教育孩子,他们与孩子交流,虽有代沟,虽然有的时候控制不住孩子想什么,但他们会反思,努力引导孩子走在正确的路上。他们看上去很开明,可是很多时候他们还是放不开,他们给孩子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却又害怕孩子越来越远离自己,他们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矛盾的环境里。
  70年代人——过渡的一代
  70年代代表人物之一的许知远评价生于70年代的人为过渡的一代,当然也有评论为断裂的一代,各种说法呼之欲出。那么70年代人的出生其实是实现40、50年代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期盼,换句话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抱着振兴民族大业,具有强烈民族精神一代人的后代,时代弄人,他们只得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70年代的人对前几代人所坚持的一些价值观有点不屑,他们不再坚持这些对于前辈而言是毫无疑义的价值取向,价值的传承在70年代人这里断裂了,他们没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他们是一元社会的断裂代。
  70年代人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力量的主体。他们有着和传统体制暧昧的关系。所以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少年时代他们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启蒙然后很快被摧毁,在成年后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相对于早于他们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社会和所面对的教育,他们是健康的,因为这种健康,70年代必须担任起这样一种角色,在前辈面前说自由与民主的重要,在后辈面前则大讲道德和责任是必不可少。
  70下一代:X时代?
  70年代的下一代,开始在物质的丰富中成长起来,他们是在极其优良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他们也将带着父母大量的期望来到这世界上。70年代的人总是善于对照和总结,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是勇于改变,他们有可能从上下两种不同的断层文化中汲取精华来教育子女,也有可能归纳出一套属于自己时代的理论老指导后辈,他们的双眼开始挑剔,开始有了不肯将就的资本,而他们的孩子势必也将是不肯将就的一代。他们将从父母身上学得什么不得而知。也许,那将开创一番新天地,一个精英的时代。假如,果真如此,那么70年代人的父母们,你们的等待总不会白费,70年代的“不肯生”或许是迟来的惊喜。
  延伸阅读:
  70年代自白:我们是最后一批生长在红旗下的人
  我们脑海里保存了这样一个的影像: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收音机、像章……,我们看着父辈们读着《红旗》杂志写着学习心得,家里贴满了毛主席的头像,在一种虔诚的情景中长大。我们把新鲜和饱满都呈现在自己稚嫩的脸上,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立志标语铭刻在自己年少的心上。
   我们在梁羽生、金庸的刀光剑影,在一个个大侠的快意恩仇中长大,在琼瑶、三毛的作品中了解爱情是什么,我们听着流行歌曲,学会跟着感觉走;由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随着接受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选择了热爱一切反传统的东西,盼望着有朝一日去外面看看所谓的精彩世界。 

  我们是红旗最后下的蛋。听着崔健大哥的音乐成长,我们精力充沛,我们热情高涨,我们对于知识都有着无穷的欲望,随时吸收着新的养分。或许是时代的眷顾,我们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接受完整教育的人,我们从小学就被认为是祖国的花朵,被精心的栽培着;到初中,我们被认为是祖国的接班人;到高中,我们被定为是时代的颠覆者;到大学,被定义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时代舞台。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分流,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上了职校或者中专。40、50年代出生的父母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工作,养活家里,做孝子孝女;稍经过一些教育父母则认为我们应该出人头地,读完大学。西方的先进理念我们吸收到了,中国的传统理念我们感悟到了,身边有条件的人还出国进修,抱着改变中国的心态踏上学习的征程。
  如今我们成为了时代的精英,我们颠覆了传统父母辈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精英时代的到来
  当生于70年代的人颠覆了传统父母辈后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时,什么才是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精英时代!从2000年开始,由美国作家David Brooks写了本名为《社会精英的崛起》一书引起的一场精英革命。
  精英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首先从2005年中国福布斯的排行榜上来看:
  丁磊:网易董事长,排名第2位,年龄32岁。
  黄光裕:国美董事长,排名第4位,年龄37岁。
  陈天桥:盛大董事长,排名第10位,年龄33岁。
  再从人们脑海里所跳出的人物来看:
  安妮宝贝:作家,《莲花》版税200万。
  赵亦靚:瑞丽杂志出版人。
  李彦宏:百度总裁。
  ……
  最后环顾周遭的精英群和精英场所:
  一群人穿着体面地来到高档写字楼;一群人闲情雅致地在上班时间闲逛高档商场;大城市的高档会所不断涌现;一只黑玫瑰买到千元却出现抢购现象;顶级饭店永远是客满的,在品位高雅的酒吧内朗诵诗歌,在高层论坛上坐而论道……。当然周围的这些精英是否是真的精英这还有待考证,但这是很多人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生活。  

  70年代人期盼着能与精英为伍,他们正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一种完美。有的人还未进入这个精英圈子,有的人已是一只脚已进入圈子,无论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阶层,什么状态,今天的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挤入这个群体,能真正感触到精英时代所给时代精英带来的荣耀。
  21世纪,正在或即将成为父母的社会中坚力量颠覆了父辈的传统,也颠覆了孩子的意义:孩子不再仅仅是传种接代、养老、自己的希望等等。
  孩子是什么?用今天新的视野和论点可以将其定义为是一种延续,生命的延续,思考的延续,大脑和心灵的延续!你需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像你一样优秀的人!
  于是70年代父母脑海里立刻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你的孩子要从大批量、规模化“复制”培养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琴棋书画舞多点开花、数学物理化学样样精通、中文英文法文种种全拿;你的孩子要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环境、以超群的能力赢得竞争、以智慧的方式产出效益、以领导的胸襟掌控大局……
  诚然,这种压力和挑战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而且,这些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精英么?在这个追求时效、鼓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社会环境中,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