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
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
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
… 页面 62…
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
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著,
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
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
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
而后取之也。
【大意】
主要讨论经络的根结和治疗关系,阐述了根结的部位、穴名以及开阖枢的不同作用。提出因人
制宜的徐疾浅深的不同手法和选穴多少之区别。还讨论了形气逆顺之理与调阴阳、合形气之要。
… 页面 63…
终始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
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
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
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乱,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
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
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
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
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
至剂。如是者,弗炙,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
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
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
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
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名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
■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
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
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
■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
一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
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
取之者, (太阳)'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以日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
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炙之,则变易而为他病也。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
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
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
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
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
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
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
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
泻其阳而和之。
… 页面 64…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
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 (膊)'髆'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
筋。
补须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
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
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以生者
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春时
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
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
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
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
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
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
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
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
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
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
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
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
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
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
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
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
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
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
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
黑皮毛燋而终矣。
【大意】
… 页面 65…
本篇所言终始,无疑是指经脉而言。但却首先着重讨论了脉口人迎的平脉与病脉。然后论述了
根据脉象盛衰而进行补泻的针刺之道。根据病邪高下与四时寒温,决定针刺深浅。最后强调了针刺的
十二禁。
… 页面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