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总结和说明,阐明他是如何为《中庸》定章句的:
右《中庸》一篇,33章。其首章,子思推本先圣所传之意以立言,盖一
篇之体要。而其下10章则引先圣之所尝言者以明之也。至 12章又子思之言,
而其下8章复以先圣之言明也。21章以下至于卒章则又皆子思之言,反复推
说,互相发明,以尽所传之意者也。熹尝伏读其书,而妄以己意分其章句如
此。
朱熹如此定《中庸》章句,是要学者“得于辞而能通其意”,把“孔门
传授心法”,“诵习而玩心焉”。
《中庸》第一章开宗明义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在说明道的本原出于天,
是不变的,人禀赋此道就叫做性。因而道存在于人的本身之中,片刻也不能
离开,能离开的东西就不叫道。接来便是阐述“存养省察”功夫的大要,认
为人若要得道,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品德,一刻也不能疏忽,即使没人注意,
也要保持自己的品德,这叫做“慎独”。最后说明“圣神功化”的最高境界,
指出人若能达到道 (也就是文中所谓“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各得其所,
万物化育。
朱熹认为第一章是《中庸》一书的纲领,指出要做到上述内容,就必须
返身自省,去私欲,实本性。以下10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来说明这一章
的主旨。
第12章是子思对“道不可离”的论述,下面八章,则是援引孔子的话对
这一问题加以阐述。
第21章是子思就孔子所说天道人道的旨意而加以论说。从这以后12章,
都是子思的话,以反复推论阐明这一章的意思。
第33章则是对《中庸》一书的主旨加以总结说明。
中庸一词,语出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矣!民鲜久矣!”(《论
语·雍也》)“中”:不偏不倚;“庸”,平常不易。二程说:“不偏之谓
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说:“庸
是常然之理,万古万世不可变易底,中只是个恰好道理。”
《中庸》是一篇儒家哲学论文。在书中首先提出“天命之谓性”,旨在
说明“性”就是天命,“道”则是遵循“天命””。但人除了“性”之外,
还有情、欲,一般人行事只是依其情、欲,而不是依据所谓“性”(“天命”),
所以造成了“道之不行”的局面。因此必须进行修行,使道成为天下人遵从
… 页面 5…
的普遍原则,让人的行为处世依其本性。这就要求人们达到中和的境界,使
人的喜怒哀乐的表达合乎法度。而对人的欲望则应以反身自省来除去,强调
“慎独”,时刻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但在买行道德时,往往智者贤者越过了中和 (即所谓道),而愚者不肖
者“不及”,亦使正道不行。因此,便要用中庸来纠正人们在修道上的偏差。
中庸的基本原则就是“允执其中”,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
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中庸》一书重点发挥孔子“过犹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
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德,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
朱熹作《中庸章句》,主要是用他自己的话解释《中庸》,虽然朱熹作
《中庸章句》时参看了许多关于《中庸》的文章,但他很少引用别人的话。
在解释 《中庸》时,一些理学的论点往往掺杂其中,其引申、发挥往往超出
原文的主旨,而成为朱熹自己理学思想的阐述。朱熹认为“人心惟危,道心
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中庸》所阐述的“传授心法”。这16字中,
包含了理学的重要哲学范畴,以往的经书没有能如此提纲挈领,阐释《中庸》
的“纲维”“蕴奥”的,这16字便成为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心传。
其实这16字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允执厥中”这4字。一部《中
庸》,3000余言,说来说去,“允执厥中”,为其真谛。所谓“天命之谓性”
不过是其理论基础;所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不过是达到“允
执厥中”的途径;所谓“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不过是“允执厥中”
的具体化。
… 页面 6…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
之知辟也。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
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
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
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
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
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
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
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
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
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
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
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君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
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
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
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
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
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
… 页面 7…
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
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