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出自《时代》周刊本身的担心。因为不久前“美国之音”不顾美国政府的反对播出了对于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采访录音,招致“美国之音”台长被撤职。如果《时代》周刊评选本·拉丹为二○○一年风云人物,并在二○○一年末期封面上刊登当选人物本·拉丹大幅照片,可能会遭到“美国之音”同样的命运。
本·拉丹啸聚山林,以恐怖袭击为业,乃是黑道大头目。然而,其本人却出身富豪,而且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知识化”的恐怖主义领袖。
本·拉丹的相貌特征,在美国政府的通缉令中写得清清楚楚:“身高在一百九十三厘米到一百九十八厘米之间,体重约七十三公斤,棕眼,走路时拄着拐杖。”
本·拉丹有着近两米的颀长身材,应该说,在人群中是很容易发现他的。
他频频出现于电视中的形象是扎着红色头带,留着长须,修长的双眉之下是一对锐利的眼睛。他笑容腼腆,讲起话来轻言轻语,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他平时喜欢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传统长袍,习惯于盘腿而坐。他不懂英语,用阿拉伯语说话。
最初,他的长胡子一片浓黑,而现在则是黑白参半的灰色了。
本·拉丹发表电视讲话时,总少不了一样“道具”,那就是一支AK-47冲锋枪。本·拉丹不论到哪里,总是带着这支AK-47冲锋枪。一位英国记者阿特万问起这支AK-47冲锋枪的来历,本·拉丹很自豪地回答说,这支AK-47冲锋枪原来的主人是苏联的一位将军,在一次战斗中,他打死了这位将军。当他拿起这支枪的时候,简直爱不释手。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把这支AK-47枪带在身边,再也没有离开过它。
第四十八章 关于本·拉丹
本·拉丹出生在大富豪之家。他的父亲阿瓦得·本·拉丹出生于也门,后来携全家前往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由于得到沙特阿拉伯国王的信任,承揽了在利雅得修建新王宫、在圣城麦加重建清真寺等许多重大工程,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成了沙特阿伯最富有的建筑业大亨,聚敛了五十亿美元的财产。
奥萨马·本·拉丹在他五十二个兄弟姐妹之中,排行十七。他的母亲是巴勒斯坦人,是他父亲的第十房妻子。奥萨马·本·拉丹共有二十个兄弟。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三亿五千万美元的财产。
奥萨马·本·拉丹毕业于吉达的阿布都尔·阿济兹国王大学经济管理系。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建筑生意,做得不错。他先后娶了四房妻子,生了十八个子女。如果他一直从事经济管理专业,做建筑公司老板,凭借他的才能及三亿多美元的雄厚资本,可以把生意越做越大,在沙特阿拉伯过着豪华、优越的生活。
然而,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本·拉丹的人生道路。
那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深夜,苏联特种部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戒备森严的总统府发起突然袭击,击毙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从此,苏联部队大规模入侵阿富汗。
苏联悍然出兵阿富汗,明目张胆地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不仅引起阿富汗人民的极大愤怒,而且遭到全世界的谴责。美国又乘机推波助澜,于是,阿富汗陷入了漫长的混乱局面。
苏联出兵阿富汗,深深地刺激了年仅二十二岁的本·拉丹。他作为沙特阿拉伯人,原本与此事无关。他却出于一种正义感,放弃在沙特阿拉伯的优越生活,前往阿富汗东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参加那里的阿拉伯志愿军,与苏联军队展开游击战。
本·拉丹的一位战友哈立德·福阿瓦兹说:“本·拉丹带去了巨型推土机。由于害怕苏军武装直升机的攻击而找不到驾驶员,他就亲自上阵,并因此而负了伤。
后来,本·拉丹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干脆亲自率领一支阿拉伯志愿军与苏军作战,并且在一九八六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中取得胜利。”
也许应了一句话:“从战争中学会战争。”本·拉丹正是这样。这位经济管理系的毕业生,在战火中成了一名熟练、沉着的青年军事指挥官。由他领导的一支游击队,成为阿富汗当时七支反苏游击队中的主力。
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的阿富汗,凡是反对苏联的,必然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看中了本·拉丹,把本·拉丹称为“反苏英雄”!
美国中央情报局倾力培养、帮助本·拉丹,要枪给枪,要钱给钱。本·拉丹从美国获得二亿五千万美元援助,而且美国用高科技武器武装了本·拉丹的反苏游击队。这时,本·拉丹是美国的“亲密战友”!本·拉丹正是从美国中央情报局那里,学会了恐怖手段!
勃列日涅夫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去世之后,先后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要么多病,要么年老。终于到了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一日,年仅五十四岁的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决定要把苏联的脚从阿富汗的泥潭里拔出来。
理所当然,美国加紧了对本·拉丹的帮助。
一九八八年,本·拉丹在美国的帮助下,在阿富汗建立了“ALQAEDA”组织。这一组织音译为“阿尔·卡达”,意即“基地”,现在通常被称为“基地”组织。
本·拉丹成了“基地”组织的首领。
第四十九章 历史性的改变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五日。苏联终于全部从阿富汗撤出那十一万大军。
在这漫长的近十年阿富汗战争中,阿富汗有一百三十多万人丧生,五百多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累计伤亡五万多人,耗资四百五十亿卢布。
在这十年中,阿富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十年中,苏联本身也被漫长的阿富汗战争拖累得苦不堪言。
在这十年中,美国势力渗入了苏联的“后院”阿富汗。
在这十年中,本·拉丹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军事指挥家,并拥有自己的“基地”组织。
在阿富汗抗苏战争结束之后,阿富汗群雄并立,又开始一场新的内战——军阀混战,再度陷入悲剧之中。
本·拉丹无意于在阿富汗争权夺利。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结束了志愿军使命,带着一批“弟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沙特阿拉伯。
本·拉丹在沙特阿拉伯开始重操旧业,经营建筑公司。这时,又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那是一九九○年八月,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进攻,一下子吞并了科威特。
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沙特阿拉伯的邻国。这一事件当然极大地震撼了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举国上下担心伊拉克会在吞并科威特之后,把进攻的方向指向沙特阿拉伯。
就像当年苏联出兵阿富汗那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激怒了阿拉伯各国,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反对。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决定军事打击伊拉克,联合了诸多盟国,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海湾战争。
担心伊拉克会进攻本国的沙特阿拉伯,倒向美国,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阿拉伯的基地,攻击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王室的这一决定,使本·拉丹极为不满。在本·拉丹看来,他的祖国沙特阿拉伯,绝对不能允许西方势力进入。他从阿富汗的悲剧中清楚地看到,超级大国的势力的渗入,会使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附庸,甚至走向毁灭。特别是在阿富汗,他跟美国有过那么多的接触,深知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何等强烈。
这时,本·拉丹在政治上发生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当年反对超级大国苏联,转为反对超级大国美国。
为此,本·拉丹发表声明,强烈批评沙特阿拉伯王室的亲美政策。他甚至跑到沙特阿拉伯国防部,向部长说明,坚决反对美国军队进入沙特阿拉伯。他说,我们不能依赖美国,因为美国比伊拉克更凶狠!伊拉克“吃”不掉沙特阿拉伯,而美国会“吃”掉沙特阿拉伯!
本·拉丹的意见遭到沙特阿拉伯王室的拒绝。
本·拉丹无法在沙特阿拉伯待下去。一九九一年,本·拉丹带着家眷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弟兄”们,从沙特阿拉伯前往他的家族原居地也门。在那里生活了一年。不久,由于苏丹政府支持本·拉丹,所以他从也门来到非洲,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