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教化启蒙民众、领导动员民众的重要平台,他们在构建新秩序过程中,打破了街头文化的渐进性。除非像“讲圣谕”、“劝向善”等得到官方鼓励的活动外,精英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占领往往是短暂的,追求体面的精英人士把出现肮脏混乱的街头当成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很难深入下去,也就无从掌握街头话语以及街头生存的奥妙,从而加深了对街头文化的误解。王笛发现:“现存的文献大多经由精英之手,这些文献都把重点放在了江湖人士的道德缺陷上,却忽略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大众文化的贡献。”(第123页)偏见是与傲慢共生的,而精英人士的傲慢则是建立在对底层生活的无知之上的。底层民众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精英阶层的傲慢,“下层民众饶舌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名人或富人,他们议论富人的奢侈生活和豪华婚丧礼,以此来发泄他们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关于某某通奸的谣传让人们觉得富人‘不道德’;有权有势者突然的灾祸降临,使人们为‘因果报应’而幸灾乐祸。”(第136页)弱者的日常反抗方式是生动活泼的。王笛认为,精英人士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习俗的变革以及对民众公共行为的改造反映出他们对街头控制的一种权力之争。警察与流氓、赌棍、乞丐、妓女、游民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成为街头博弈的主要内容。街头改良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民众总是从个人利益角度去拒绝或接受外在的变化。“下层民众形成并运用一些独特的策略,来保持他们在不平等社会里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第239页)
王笛将成都的街头划分为三个空间,即商业空间、日常生活空间、节日庆典空间。商业空间由店铺和地摊组成,商家之间既有激烈竞争的一面,又有相互协作的一面,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共同带动了街头的繁华。正是街头巨大的包容性才使得游商浮贩拥有得以活跃的场所,每一个方寸之地乃至每一个角落,都滋生着生机,也给市民以发现和交易的乐趣。街头如果失去了商业空间,就会使人们失去了逛街的理由,也会使街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贫瘠。每一家店铺都是街市环境、街市话语和街市魂灵的延伸。街头因为店铺的存在而显得深不可测。日常空间由家与邻组成,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总是有着浓厚的生活氛围,下层民众的生活故事很容易越过门槛,从大杂院传播到街头。“如果哪位居民感到无聊,他只要走出门就可以与邻居们闲聊。在街边的住户基本不存在隐私,为了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进入简陋的房屋,面朝街道的门总是开着,好奇的路人也可以瞥一眼屋里的风光。哪家哪户有任何事情发生,无论好坏喜忧,瞬间便可以传遍整个街区。”(第53页)
底层民众在城市生活内部保持着一种独有的自由度,即使是在政治动荡的时代环境中,也照旧延续着自己的生活逻辑,凝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下层生活是坦然的,无须遮掩,更不用粉饰。街头承载着他们的喜与悲,愤怒与牢骚,脾气与性情。根据王笛的考证,成都茶馆的兴起也不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理由,而是由特殊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井水味苦需挑河水饮用、燃料较贵需节约柴火等生存算计所推动的,说到底还是老百姓过日子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从精打细算地算经济账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体现了成都人生活智慧的两面。节日庆典空间,既满足了大众狂欢、情绪宣泄的需要,又为社区自治提供了契机。像晚清时期土地会、善堂、行会、会馆这样的非官方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街头为单位形成的社会共同体通过民间仪式建构了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如此美好的生活图景却因为政府的强行介入,而土崩瓦解。“在清明节期间,土地会组织居民清理阴沟,掏挖水塘……然而在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控制了社区的公共生活,并剥夺了土地会的组织之权,这项事务便无人理睬,许多阴沟池塘年久淤积、坏损,逐渐废弛。再加之人口增长,城市生态的恶化导致灾害频仍。”(第81页)在王笛看来,僵硬的官方控制扼杀了民间的多样性,是导致城市街头失去蓬勃活力的根源。
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在动乱和谣言、炮火和巷战中经历了痛苦和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城市街头风雨飘摇。公共空间的萎缩不断切断了人们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联系,而且也损害了民众的生存利益。王笛的观点是深刻而锐利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重建,经常并非是以民众利益为考虑的,也并不容许他们对此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对大多数下层民众来讲,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第359页)。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3。80元)
网页与故乡
叶子南
1991年夏季的某日,朋友帮我去商场买电脑,回家的路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我们用身体护着新买来的电脑,情愿自己着凉,也不能让电脑淋湿。这台风雨中到来的高科技产品开启了我使用因特网的生活。但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在不远的将来,网络上也将掀起一场狂风暴雨,彻底改变人的生活。那是一台即将淘汰的手提型电脑,没有视窗,没有硬盘,但有插装网络解调器的插口。我以校友的身份在一所大学申请了一个电子邮件信箱,数码网络的人生就这么起程了。
起先网路的作用主要是传递个人的信息,能收到一封网上传来的信件已相当让人激动。那时我常将电邮比作电报,感到自己俨然成了电报局。传统的电报得到邮局去拍,很不方便,所以不是急事一般不会拍电报,我一生中收到电报只有一次,传递了父亲去世的噩耗。现在电报局可以做的事我在家里都能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这以后,我逐渐扩大了网络的使用范围,不仅用它传递邮件,也收集信息,目前我做的这份工作就是靠网络找到的。不过此时网络呈现给我的仍然是无色彩的画面,加上一切指令都得自己敲入键盘,效率并不高。
后来听人说,有视窗的电脑能看彩色的网页,还不必敲打指令,只要按一下超链接就能访问、浏览。记得第一次见到网页是在一个社区大学的图书馆里。一张网页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慢慢由上到下“挤”出来。我当时和朋友说,网页出得慢没关系,我有的是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以后,我居然不愿在电子高速公路上多等几秒钟。
五颜六色的网页果然不凡,新界面改变了观看世界的方式,小视窗提供了了解社会的渠道,网络似乎拉近了人之间的距离。弹指间你可以遨游地球的另一端,看到久别却未重逢的旧交。我仍然记得初用视窗浏览网页时的兴奋。这以后的发展更令我震撼,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网络的用武之地,听相声,看电影,与朋友聊天,向亲人倾诉胸中的郁闷,与同仁探讨学术的奥妙,真没有几件网络做不成的事。于是我们离不开网络了,整日徘徊于网页之间,流连在聊天室里。年轻人在网上谈情说爱,中年人在网上寻找快乐,老年人也试图从网页中重拾逝去的年光,虚拟的网络给我们的似乎比真实的世界还多。网络成了新的家园,我们似乎深信今日浏览的网页将会是未来频频回顾的家乡,怪不得网页也称作“家页”。乍一看,隐喻的天地与真实的世界好像并无二致,你不必身临其境就能体验别人的生活,重拾过去的经历,打造未来的家园。
这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科技是否真能减少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浏览网页是否真能启人情思,重返浏览过的网页是否真能让你旧梦重温,医治无尽的乡愁?简单地说,网页是否真能取代故乡?
其实,人们一直希望用科技的进步来安抚人内心的彷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普遍认为,火车的发明使得返回家乡的坎坷路途变得通达顺畅,乡愁定会随之消散,但这并没有发生。相反,乡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反而与日俱增。尽管今日的高技术在效率上远超出了火车轮船,但它抚慰人心的作用却仍然微乎其微。
网页很难引发情思,重返网页也不能消解乡愁,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