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士的风雅也有假装的,为人所避讳,似乎不足与外人道,其实不然。“竹林七贤”的王戎就是亲自拿着筹码算账,犹如今之计算器一样计较分毫。更为恶劣的是他家的李子很好,怕人买去作种子,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一招,取李核后拿到市场去卖,名之曰卖肉不卖骨。善于写悼词墓志铭的那个潘岳,做买卖也很来劲,一副唯利是图的样子。其实名干只是一代号,他们内心的肮脏鲜为人知。当然,古代的士人更多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有秀才去京赶考,要过桐庐严子陵钓台,曾是“怕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大凡要看文人之文品与人品,有一条民间约定俗成的话大可用来一试,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唐代诗人李白当年气昂昂登高一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事实上他对权贵确实表现出一股凛凛傲气的,两者可谓言行一致。“闲来写副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检点江南才子唐伯虎的行为,也绝不是文过饰非的。而疾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朱自清,那更是一言重九鼎,人品驭文品,或诗或文之中,或嬉或骂之间,全是从血管里喷涌而出的男儿热血,绝无一点掺假!
还有的文人,写文说教一副“钱财似粪土,仁义值千金”
的样子,钱一到手,便说钱脏,人与钱好像是冤家。尤其是读书人,还不如苏秦的嫂嫂坦白,苏秦问她为何前倨后恭,答曰:以你老三位高而多金也。南怀瑾先生曾批曰:“好一个苏大嫂,可以浮一大白。”这位苏大嫂爱钱爱财一股俗气势利相,但她俗得真实,讨了便宜不卖乖。赞扬她的南怀瑾先生也是一位坦荡坦率之人。他先生曾开玩笑说:“人是钱做出来的,没有钱不好做人。”只不过不要应验那句“钱是绳索,不是猪”的偈语,便是一位通达之人。此言甚受用。其实,文人的诗文,这是作者心灵里感情世界的流露,纵观中国历史,屈原假如没有一片忧国忧民的火热情怀,那囊括宇宙的《天问》恐怕生命力也不会如此旺盛。杜甫如果没有爱国悯民的感情,那么他的诗作怕也是苍白无力的。
中国文坛历来重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孔子在这方面有重视德行与言语之间关系的语录;荀子也说过为文者心要纯的话。今天对我们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的人来说,灵魂若具有真善美的德操,则给人的艺术作品才会产生更强大的震撼力。否则“文不如其人”,尽管说得“东边日出西边雨”,那也只会产生“人家读着文章,反而指点脊梁”的效应。
先生们、女士们,你们说是不是?
“道德保健”
人间四月天,时闻春消息。近来就有南北两地的两则新闻让人感到春深如海在后面呢!一则说的是深圳市开展“学史立德”行动,重倡道德文明;二是北京的一些高等院校,专意开设德育课,让大学生们重温“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等故事。由此,社会学家纷纷评论:对现代人进行“道德保健”十分重要,很有必要。
崇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立德,是中华儿女的人生境界。这补上的必要一课,实是对有的人“缺德”而出手下招的。君不见,在有些地方寻人问路也要一手交钱,一手指路了。前些时候,沪上竟有“蹲厕扒分族”:有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一心只赚臭味钱,要让位么,且拿钱来。这铜臭也实在臭得太不可闻了。毋庸讳言,这类缺少道德的勾当现今不少,有凶神恶煞强索钱财的,有温文尔雅巧设骗局的,有挖空心思诈人钞票的,有别出心裁图谋不轨的。许多以前觉得是“天方夜谭”的,如今是见惯习惯了;不少以前为人所不齿的,如今则见怪不怪了。虽然,这些只是莺歌燕舞中的几声蚊叫蝇嗡,只是红日阳光下的几缕灰尘污垢,但却败坏世道人心,污染精神文明,有悖时代进步,实在小视不得。
大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光,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标准。现今,崇高还有,道德还有,权威还有,可这些古代人做人处世的法宝,在一些人心目中就像四月的风筝,被越放越高,甚至最终断线。
所有这些,诚如一些社会学家呼吁的那样:现代人需要“道德保健”,想想也真是的,“保健”这两个字,这几年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中何其吃香。从手里捂的杯子,口里喝的补汁,到脚下穿的鞋子,甚至山里的清泉、农家的土货,无不沾了“保健”之光。我们真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燕之窝、鳖之精,无所不采;蚁之神,参之气,无所不用,每年都有上百种新品上市,从来也没有看见过人民群众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然而,我们能不能也匀出点时间来进行“道德保健”呢?今天,历史条件完全不同了,中国人早站起来了,不但精神和体质都强了,寿命也长了,我们不再是“愚弱的国民”了。但是我们精神上的东西怎么样呢?我们灵魄中的寄托又怎么样呢?这恐怕是要问一问的。也就是说,人之道德,做人的根本,同时也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孝敬之心,如不加以“保健”,自然养不成浩然之气、堂堂正气、勃勃生气,就会丧失人格,缺乏人品,随时随地会将道德在拍卖师的棒槌下廉价卖出,把良心掩埋在冲天而起的高楼大厦的地基之下,如此赚钱,不怕钞票烫手,财物烧心!如此做人,岂不若行尸走肉,酒囊饭袋!
“百行德为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为,所有的良好行为中,讲道德居于首位。道德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孝、悌、恭、让、俭”,追求“正心诚意,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荀子认为“无德不贵,无德不官”,他们都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诗经》上也说: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在“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共识的今天,道德的保健,尤显得重要。厚德能载物,德高才望重。缺乏道德,伦理就会丧失,行为就会沦落;不讲道德,精神就会苍白,灵魂不得安寝。一个德行不怎么样的人,任凭说得“虾皮会跳,白鲞会游”,人们还会说此人少一样宝贵的东西呢,那便是“道德”!管住舌头人的五官四肢之中,大约要算是舌头顶调皮了。如今不说这家伙在吃吃喝喝中变得刁起来,竟会感到河虾不鲜,湖蟹也不鲜。在语言表达上,它在有的人的支配下,一搅一辩之中,一翻一滚之间,说得“白鲞会游,虾皮会跳”,讲得西边日出东边雨,黄牛长出麒麟角。但那是可以肯定:要闯祸的!
大约是对这些事实洞若观火,或者是经历了深受其害的教训,你去翻翻一些名人书文,便会发现古今中外的哲人大家竟都“人往一处想”,写下了不少管住舌头的警世恒言,醒人箴语。“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也奔完了。”这是莎士比亚谆谆的告诫。
“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印度古代哲学家白得巴“上纲上线”到这个高度。而翻翻我国古代的《家书》发现作者干脆来了个“一分为二”,曰:“君子以言行,小人以舌行”。读着这些启迪性的哲语睿言,你能不豁然感到:管住舌头是何其重要!
生活中舌头的功能何在?《辞海》说得明明白白:一是感受味道,二是语言器官。吃饭感味要靠这“口条”。从表达语言来说,舌头灵活这并不是坏事情。在中国古代,舌战群儒,语惊四座,传为佳话;古老中医,望舌断病,妙手回春,是为一绝。但是“舌头”如果不用在正道,而是胡乱嚼动,便会让人生厌。
适逢清明盛世,举国改革开放,我们说话的自由度真正是今非昔比了。但不管怎么说,说话之间,言语之中,万不可作践别人的人格,损伤他人的牙眼,人的舌头也应该有条准绳,即:“从心所欲,不逾规。”如果一放纵起来,嘴巴一闲之下,舌灿莲花,舌摇簧鼓,便会成为“嚼舌头”。那种无端搬弄是非,造谣惑众,以飞短流长袭击别人为乐事的杰作,本是街弄市井中“长舌妇”的绝妙表现,竟把“溃烂之处”看得“艳若桃花”。把“东家长,西家长,昨天隔壁吃蹄膀”的市井庸俗,演变成由妒嫉而触发怒火中烧,赤舌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