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瑞敏用他一贯的哲理式语言说道:产融结合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要想成功就一定要进行产融结合。
《德隆内幕》一书被称为“中国企业产融结合颠峰案例”,从德隆在实业领域大规模的并购和金融领域的高超技巧的行为过程来看,这一评价并不为过。177家公司、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眼花缭乱的进退攻守、隐蔽曲折的资金链条,对任何略知一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智慧和耐力的挑战。这一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当下中国产融结合的外部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和潜在风险。还好,这本书对这些复杂无比的内容,做了相当成功的化繁为简的工夫,使人一目了然,可以直奔主题。
这本书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对德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定位,使人们能够明确地阅读到德隆现象的普遍意义。作者在第三部分为德隆铺陈了四个“坐标”: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逻辑分析、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股力量、民营企业与金融体制的博弈、中国企业全球化虚假角色定位。在四大背景的映衬之下,德隆作为一个象征缩影的模样跃然纸上。作者由此得出的两个观点也是颇值得深思的:一、产融结合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不仅造就了那个历史阶段的宏观经济框架,同时通过激发企业竞争的潜在能力,确定了一个时期的企业微观基础;二、产融结合作为一种尖端竞争手段,每一次的发展都包含了以往的竞争因素,而当前企业界,特别是中国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全面竞争包含了规模竞争要素、生产效率竞争要素、管理竞争要素、人才竞争要素和文化竞争要素。
很明显,《德隆内幕》一书的结论是,德隆单纯追求规模竞争能力,迅速做大,三、五年做到9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忽视其他几大竞争要素导致了经营能力的低下,是德隆悲剧的基因。
这一点,与中国企业家在韦尔奇先生面前所爆发的欲望不是有某种相似之处吗?
当全球化竞争正从一种理性的判断一步步转化为切肤的疼痛时,我们在中国大中型企业身上,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了德隆的“影子”。
书评二:透视虚荣的德隆
李德林
作者:李德林
位子
曾几何时,德隆纵横驰骋在资本市场与实业界。它不仅在各种融资渠道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且在进入上市公司的征程中也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其规模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乍舌。其辉煌令国内以资本运作为取向的企业黯然失色,谱就了一曲德隆神话。
可惜好景不长,似乎是不能逃离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怪圈:媒体捧得越高的时候,离出事也就不远了。德隆也没有幸免。而且崩塌的势头凶猛,一如它当年扩张的迅速。这么一个控股五、六个上市公司、跨越十几个产业、承担着几十万人就业责任的庞然大物呼啦啦似大厦倾,让一般的公众着实接受不了。
所谓中国第一大民企的称号不过是概念上的虚荣,而真实的德隆是强壮是虚弱是英雄是骗子是理想是幻想是楷模是警钟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德隆内幕——挑战金融和实业的均衡极限》一书应运而生。这本书像一个睁大了眼看世界的孩子,里面充满了人们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的真实情况。
第一部分72小时目击是作者在德隆危机初现的时刻从德隆上海总部到下属证券机构再到北京的跟踪调查,在单个事件调查中埋下了许多暗含玄机的线索。如德隆二号金融人物李强承认德隆维持股价而求证唐万里时却被否认,到底谁在说谎?上海里奥高新巨额委托理财款来自何方?这个企业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华夏银行与德隆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债权人上门逼债,唐万里仓皇应对的无奈等等,作者目睹之后,如实记录。没有了媒体报道的渲染、没有了采访机前的光彩照人,在德隆帝国生死一线间的时刻,唯有真实。
从第二部分开始,书中按照德隆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德隆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其资料的详实丰富可以纠正许多媒体上常见的含糊其词、语焉不详的地方。对于弄清楚德隆很有帮助。
应该说,《德隆内幕》一书最为壮观与令人惊讶的是在第三部分“神话解剖”。在这一节中,德隆遭遇危机的动因一览无余,我从其中看到了外表光鲜的德隆的真实状态。作者先勾勒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使读者对国外五次并购浪潮的起因、形式、内容以及中国20多年来的企业发展状态有大致了解,并在此背景下分析德隆。
德隆自1996年进军上市公司以后,就依托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来施展它的整合抱负,四面出击,对所进入企业都换高管换主业,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企业却在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盈利能力快速下降。德隆在银行的借款越来越多,可收回的却越来越少。德隆旗下高智商的人才济济,却由于企业管理的庞杂无序而忽略了企业必须要创造新的价值才能真正长大的道理。看看德隆主导下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就会明白,数字的简单相加产生的膨胀感只能是暂时的满足观感而不是实在的真金白银。经过作者的分析,德隆曾经雄壮的“躯体”变得轻飘飘的没有了重量。唐万新让人振奋的雄心壮志变成了夸夸其谈,花费上亿现金请来国外顾问做咨询也只是面子上的国际化。德隆给人们看到的是,它通过以上手段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番茄酱产能世界第二、杏酱世界第一、重型汽车在国内进入前几名。风光之极,只可惜仍是虚名,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实力。
当前中国一些企业家片面追求企业规模的膨胀,发展目标制定的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就演化成“数字化扩张”了。最终,所有的苦果还是要由企业来承担,因为市场经济容不得半点的浮夸,只有扎扎实实做到位,企业才真正有长久的发展。不管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利润最大化”,离不开的是企业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并在社会上得到实现。
尽管德隆的融资本领高超,但经营实业的本领确实无法恭维。德隆遭遇的危机在情理之中,却也发人深省,企业无论大小,都不要忘记企业的价值最终从哪里产生。像并购手法、融资渠道、高级顾问、规模化等等听起来很现代的名词都只是手段,但国内对此却太过推崇,不能不说是企业家们的虚荣心在迎合它们。
读《德隆内幕》一书,像是看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但最终回归到一个简单的道理上来:企业必须产生利润。
书中提到了一个有35年历史的中国民营企业——万向集团,这个企业不是把企业未来做到多少亿的规模定为发展目标,而是把日创利润额不断增加作为公司成长的追求。万向集团在介绍公司时,只有几个不大的数字让人记得很清楚:80年代日创利润额10万元,90年代日创利润额100万元,2001年日创利润额200万元,其规划是到2009年争取达到日创利润额1000万元。
企业有利润是硬道理。任何摩天大厦都是坚实的地基、牢固的钢筋水泥建成的。
正如南怀谨所说,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这句话之于外强中干的德隆是一个绝妙的注解。
对于千万个发展中的企业来说,是一个警醒。
作者简介:李德林
李德林
作者:李德林
李德林;《证券市场周刊》主任记者,和讯网《德林观潮》专栏作家。
作者凭借其对“德隆神话”长时间的研究和对中国资本市场情况深刻的洞察,对中国企业产融结合命题进行理性探讨,厚积薄发,为中国广大企业界人士献上本书。
清晨惊梦
李德林
作者:李德林
2004年4月22日早上7点,还在睡梦中的《证券市场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记者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电话那端声音低沉而凄凉:“我是德隆(此处实指由新疆德隆直接和间接控股的金新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编者注)的债权人,我现在已经找不到他们的高层了,我希望能通过你们找到唐万里,收回我的钱,我现在就在你们单位所在的泛利大厦,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
话还没有说完,陌生男子已经哭泣起来……
一周之前,也就是4月13日,新疆德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德隆”)控股的沈阳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