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刘的小说在二个观念方面挑战了王朔在八十年代的思考,显示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突飞猛进中的浮躁的社会形态:
其一,不再有救赎这样的传统理念。王朔小说的下半部描写普陀山的海航更多的是人生的忏悔和救赎,而大刘则更直白,更赤裸裸地显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即人生的腐烂就去腐烂,燃烧的就去燃烧,这种当代社会浮躁和现实的状态,也带给现代人真实的痛苦。作者可能用意就在此。
其二,更多的把责任放在社会,透露了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受害者和始作俑者。大嘴和大头的悲剧命运,有他们自己的责任和人性的弱点,(大嘴的经不诱惑和大头的暴力倾向和),更有社会的阴影所造成的(大股灾、环境浮躁和社会生存压力)。而他们自己,有是则是对社会施暴的反施暴行为(大嘴的诈骗生涯和大头的热衷暴力)。
大刘小说的辅线是一个理想失落、在上海打工的异乡大学毕业生小孙,他总是很惆怅,很失落,他是现代人对生活状态的一种怅惘和无奈的化身,他最后又乘着绿壳火车回到属于他的远方。
通过《一半在腐烂,一半在燃烧》,你可以看到淡淡变迁的时代,如第一位流行天王张行,远逝的四个喇叭录音机,围墙上的口号,凤凰永久牌自行车,美领馆前的游行,遭遇非典,全国人民抓马加爵,哥哥张国荣跳楼等等。
这本书是19年来中国城市人现状的小说切片。作者不是简单的把八十年代变成象三十年代那样所谓的时尚(陈村语),也是不是王朔小说的2000年前卫版本,而是更多灰色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社会状态纪录。
我们在这座城市的狂热发展中受益,也在这个时代的变迁中,离乱丧失。
从二节棍到帕瓦罗蒂
让街头文化来得更猛烈些吧
从二节棍到帕瓦罗蒂
《一半在腐烂,一半在燃烧》记录中国19年街头文化变迁
柳凝烟
帕瓦罗蒂?二节棍?
这两个不搭界的字眼,却是我们19年街头文化变迁的缩影。
大刘在他的新长篇《一半在腐烂,一半在燃烧》中记录了19年街头文化的变迁和乐趣。
先是二节棍,他笔下的大头在80年代的街头常常看见,那时候,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播放后,“一时间万人空巷,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让所有人对武功高超者佩服不已”,全国兴起一阵习武热,学校的走廊上拳来腿去,木头刀、拖把柄乱舞。学校里“四大金刚”、“六条好汉”不断涌现,而习武者又以李小龙创立的二节棍最为风靡,双棍能克单棍,“宛如《射雕》中能够左右互搏的周伯通”。
类似的街头乐趣能够给人带来很多快乐。那年头,街头还有很多小青年,“头发披着,戴着蛤蟆镜,穿了一条喇叭裤”,手里拎一个四个喇叭的录音机放着“靡靡之音”在南京路招摇过市,那个时候的音乐100%是国产的,其中最有名的张行,号称中国第一个情歌王子。所谓“靡靡之音”,现在回过头去看,是最清纯、最朴素不过的爱情歌曲。
审视这两种街头文化,在当时,80年代,完全是对刚从封闭和保守中走过来的一种社会反叛和新鲜刺激,因为,人们需要有活力的社会,需要生动的生活,需要激情和张力。一如影片《青红》中那双鲜亮的高跟皮鞋,正是对那个“三线”生活最大的反动。
小说始终把街头文化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既是一种大历史的印记,也是一种审美趣味,这可能和小说作者的记者出身有关。从1984年段落结束,转眼就开始1998年的街头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同八十年代相比,电脑游戏则成为街头孩子主要玩耍的内容,其中阿土仔、三国演义、魂斗罗都是经久不衰的内容,一段时间大兴土木的城市,到处在破膛开肚,开挖,助动车、残的吐着黑烟呼啸而过,成为人们心中一段非常强烈的记忆。
作者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记载,而是关注特殊时代的文化符号,如90年代末期的帕瓦罗蒂的美声成为很多城市唱歌爱好者的最爱。影片《洗澡》中,有个人总是在赤条条洗澡时大唱“我的太阳”。大刘在小说中则描写,“太阳已经晒着屁股了”,人们都去上班了,大嘴还在阳台上练帕瓦罗蒂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安睡”。可见,这个时代街头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日炽,这和二节棍时代有很大差异。
但是,放远来看,无论80年代练二节棍的,还是90年代练帕瓦罗蒂的,这些街头的偏执的身影,其实都非常的可爱,而且有趣,或在家里的阳台上,或在刷着广告的围墙旁上,无论是穿着碎花短裤,还是赤着膊,真是因为他们的偏执,才有生活中的歌声,和激情。
我们5000年的历史,街头文化向来璀璨,(大概是因为房地产的价格太贵的缘故),街头文化的流行成本最低。从先秦的歌唱家韩娥能使“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到宋代都城勾栏瓦舍中的卖唱艺人,唐朝公孙大娘的剑舞,和近代的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以及80年代的二节棍、小鹿纯子、四喇叭录音机,到以后的帕瓦罗蒂、哈日哈韩,和21世纪的街舞和Hip…Hop,彰显不同时代的流行生命,以及人们对激情生活的追随。
施耐庵笔下的浪子燕青可能就是街头上搞相扑和搞摔跤活动的角儿,这和大刘描写的80年代的街上习武之风和90年代的街头唱歌乐趣从本质上区别不大——人是一种娱乐的动物,这种娱乐的需求和学究、正统思维正好形成反动和背弛。
一种反叛,一种充满激情的生活。
我们很需要。生活很需要。
让街头文化来得更猛烈些吧。
王朔和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部言情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在两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情感经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王朔被阅读最多的小说。其影响力可以说是巨大的。
在第一个生活阶段里,我是一个靠敲诈勒索为生的罪犯,常常与同伙冒充警察去饭店客房讹诈嫖客的钱。某一天,我在公园里认识了女学生吴迪,自此我们便相爱了。后来吴迪为报复我而走上邪路,直至为我殉情自杀,而我最终也没逃出被逮捕并被判刑的下场。
第二个阶段是我保外就医后的生活经历。我在去南方旅游的船上认识了女学生胡亦,我们相识的情景与认识吴迪的情景颇有些相似。在我已经爱上胡亦的时候,她却被两个冒充作家的通辑犯强暴了。我把胡亦送走后,便与那两个通辑犯大打出手,直到将警察引来。
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1975年借读于太原5种。1976年毕业于东京44中学。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豹舰队服役。1980…1983年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中篇小说:《小中小姐》1984个第2期《当代》,曾改编为电视剧。《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有意大利文译本。
小说主要人物
李大嘴:人民路上的一个小人物,如何变成一个双重诈骗犯,还有他那妄想拥有的纯洁爱情……1984年因上课看黄色手抄本被教导主任“盖世太保”活捉,1995年他在马路上跟踪蔓娜,2003年他与中学生陶可跨着自行车夜游上海。这样的上海一条街上的19年,迷茫、烦躁和垮掉的一代。
大头:人民路上另一小人物,1983年的《少林寺》放映后,他在街上嗨嗨地赤了膊苦练双节棍,这让他爱上暴力;1998年他从农药厂下岗后开了个婚介所,遍地找“婚托”。他开婚介所的全部目的是让他的儿子侯小欢过上正常的生活,有远大前程,不走自己的老路。
陶可:纯真的年龄,清亮的眼睛,跳动的马尾巴,她在KFC里做“三个代表”的政治填充题时和大嘴相拥,她是新生代,她想反叛她所在的社会,这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她想念并痛恨那个改变她一生轨迹的骗子。
蔓娜:不幸和一本手抄本的女主人公同名,一个典型的上海姑娘,永远在摆脱过去的生活,寻找她认为的完美的爱情生活和物质生活。
小孙: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