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 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 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 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 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 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 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 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 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 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 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 们何不观水去呢?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 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读解】
  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 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 在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 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 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 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 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 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 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 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 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 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 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  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 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 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 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 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 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 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 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读解】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 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   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 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 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 伤惠”和“死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 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 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 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话,给予了反而有 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 惠”。至于说“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 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 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 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 战国时代豪侠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 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 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仍 然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什么呢?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原文】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 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 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注释】
  ①逢(pe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③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 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 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 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 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 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 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 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 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 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 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 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读解】
  孟子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那意思却是非常明确的了:子濯 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人品正直,相信学生尹公 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 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 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孟 子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共有自取其祸的责任在内。乍 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仔 细想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些人“引 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