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过白榆
刘庆
楔 子
第一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
第05章第06章第07章第08章
第二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
第05章第06章
刘庆,1968年生于吉林省辉南县。1990年毕业于吉林财贸学,获经济学学士学
位。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在《作家》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现为《城市晚
报》记者,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楔子
二十年后的榆树镇已经面目全非了,当年镇中心的灯光球场现在变成了一条穿
镇的横街。
当初看着很大的广场变成一条街道后并没留下多大的空地,空着的地方做了城
西的停车场。镇子中心已经东移了,移到了早先的红旗饭店一带。红旗饭店的白面
卷饼、香肠拼盘和猪杂碎汤曾令榆树镇人心驰神往,驻足流涎,但当时除了一个胸
前挂满勋章的老太太,松树镇再没有谁敢经常光顾那里。每当他们透过饭店肮脏的
玻璃窗,看见那个麻脸矮胖的老太太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肉汤,他们的胃里总是不
自觉地痉挛,气盛的青年人甚至抱怨自己晚生了二十年,战争没有他们的份,使他
们丧失了享受美味的机会。那些挂在旧黄布军衣上的勋章使喝杂碎汤成了一种身份
的象征,那时,他们根本想不到有一天孩子们——他们自己的孩子。会一边吃着巧
克力和叫威化的饼干,一边漫不经心地扔几张钱给游艺厅的老板,就在当年老太太
喝汤的座位前玩着电子游戏和赌博的弹子机。
时光把四十平方米的专营酱油盐醋和玉米面的解放粮店变成了六层楼的商厦,
镇子里新一代的年轻人纷纷在里面开设了宰人的精品屋,有时也偷偷地经营“滚包
服”'注',商店里每天都有热热闹闹的吵骂声。
过去的花子胡同和窑子街被打通了,两边铺面挤挤挨挨,雨天,白布、花布、
红布还有其他颜色的雨布沐浴在白亮的雨水中,雨水从而布上飞下两排瀑布一样的
雨帘。过去在花子胡同经常行走的三个小脑袋人只剩下一个了,比壮汉的拳头大不
太多的脑袋上爬满了皱纹,更生布裤子的裆部那儿却变小了。二十年前可不是这样,
三个人那个地方都患着小肠疝气,差不多和他们的脑袋一样大小。人们不知道活着
的这个叫大,还是叫二,或是叫三,总之就剩这么一个了,他的下巴竟也可笑地长
出了黄焦焦的稀疏的胡须,这新修的街叫中心市场,中心市场里每天都有铺面开张
的鞭炮声。
中心市场的牌子就立在离花子房二百米的地方。花子房曾是镇子里最肮脏的场
所。说它肮脏,倒不是那里有厕所或垃圾堆。相反,花子房前面的空地有一个很大
的花坛,种植着黄的托盘,紫的步登高,还有堆堆火一样的串红。花坛是镇公安局
修的,可不管怎么打扮,都改变不了榆树镇人视那里极为肮脏的看法。花子房在日
本人占领这个镇子之前就是窑子了,养着十几铺可卖的大炕。现在花坛仍在,没有
花了,竖起了一个二十米高的钢筋水泥雕塑,雕塑很粗糙,是一个人字形的架子,
这是榆树镇现在的镇标。
榆树镇重新设立标志是两年前的事,这个颇具时代气息的标志直至今日也没有
得到人们的认可。三十岁以上的人们都说:“这算什么呢?设计这个东西的人不和
小脑袋的大二三一样没有脑子吗?榆树镇还用重新竖立标志吗?榆树镇的标志不就
是白榆树吗?”
'注'指非法进口的外国旧服装。
他们说,榆树镇的象征是白榆树。
但是白榆树在这个正在向更新的时代迈进的镇子里已经消失了,现在竖立在镇
子里的是密密的蜻蜓翅膀和电视天线一样的脚手架。榆树镇正在变成一个大工地,
打夯机每天砸得山响,外地来的民工戴着旧安全帽,裸着的后背流着汗泥道道,他
们正在为新的榆树镇砌着一堵堵砖墙,一座座楼房。休息时,民工们团坐在一起,
操着怪里怪气的南方口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和当地消闲的老人交流。
渐渐地,这些外地人发现,榆树镇的老人们说话时总忘不了这样的话:那些白
榆树啊!他们叙述事件时对时间的指定也极有意思,比如他们会说,长榆树钱的时
候,榆树叶满街飞的时候,灯光球场起蛾子那年,剪裤腿脚的那年,他们甚至还说,
灯光球场开宣判大会的那年……
在他们梦幻般的叙述中,每一个时间都尘封着一段故事。
第一章
剪裤腿脚是那年春天的事,先后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白榆树刚刚吐出米粒大的叶芽。那些天,镇子上忽然间就走着一个个留
着长鬓角的年轻人,男男女女地一处,他们穿着难看死了的裤子。这种裤子紧紧地
兜着屁股,女孩子已经长成却还没有长开的紧绷绷的屁股蛋仿佛呼之欲出,最难以
忍受和让人想入非非的,还有前面微隆的部位和后面的那道沟。男孩子更像是在炫
耀那个地方的大小,很矮的立裆托着一嘟噜东西。相反,裤子一律留着二尺宽的裤
脚,盖在脚面子上,拖拖沓沓,呼呼搭搭扇起满街尘土。最先穿上这种裤子的是下
乡的知青和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很快就波及到了附近的农村和学校。喇叭
裤的出现让榆树镇的正经人家十分恐慌和忧虑。于是,镇子里几所小学的小学生就
在治安部门的授意下,提着剪子和格尺,上街了。
这一天只要是裤脚超过二十公分的裤子大多被孩子们强行剪开了。这期间当然
也会发生许多不快和冲突,除了少数几起有人打坏孩子的鼻子然后逃走的事情,其
他的均在警察们的有力措施下解决了。镇小停课三天,喇叭裤的势头就过去了。
人们刚刚喘了一口气。另一种可怕的情形又出现了,那些被剪开的裤脚缝合时
只剩下十几公分,裤脚几乎箍住了脚脖,萝卜裤使年轻人产生了报复的快感,他们
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无声的抗议。
毫无疑问,榆树镇对这种状况同样不会手软,并予坚决取缔。这镇子的学生第
二次上街仍然提着剪刀,不同的是格尺变成了酒瓶子,只要裤脚塞不进瓶子,一律
剪开。两次剪裤脚的运动只隔了一个月,第二次上街时,街道两旁的白榆树已经结
下嫩黄色的榆钱了。
离开三十年之久的陆朝臣在一九七三年重新回到了榆树镇,距今天已是二十年
前的事。至于他是第一次剪裤脚时回”来的,还是第二次剪裤脚时回来的,已经没
有人记得清了,人们只记得他回来时脸色苍白,透着青色,浮肿着。他矮敦敦的,
背着干净的小行李卷,手里提着一个流行的尼龙网兜,里面放着塑料脸盆和香皂盒。
他的目光呆滞但很阴沉,蓝单帽一圈汗碱,帽檐低低地压在眼眶上。他穿着一身肥
肥大大的蓝制服。
榆树镇给陆朝臣的第一个印象是镇子变大了,人变多了,而白榆树却已稀少,
且被规矩在一个个草绳系成的护栏内,这让他不自觉地想起了“专政”的字眼。白
榆树唤起了他的许多记忆,麻木了很久的乡情,还有愧对父老的种种酸涩情怀冲动
两颊,他抽搐着流下了两行浊泪。
陆朝臣迎着故里的太阳,全身还不寒而栗,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一个离乡多年的人,不论他怀着怎样的心情,他最先感觉的总是故乡的变化,
榆树镇街道两旁的墙上、树上,甚至厕所都贴着各种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和其他的
地方如出一辙,耳熟的语录歌热热闹闹地替换了早年的叫卖声,街头宣传车震颤着
喘息着放着废气碾过很窄的一条沥青路面,他听了很长时间,才从宣传口号中弄明
白了,这个镇子正在进行着一场奇怪的运动,打击的对象是奇装异眼。
万分熟捻和十分陌生的景象,很容易就使陆朝臣迷失了方向,他一时间找不到
早先熟悉的路径的一点标志,他就愣在了镇东头的路口。他的身后是镇郊菜社的菜
地,挥发着农农肥热烘烘的味道。再远处是很密的村落,弥漫着午炊的薄烟。他的
前面是换了人间的榆树镇。
就在这时,一群小学生迎面走了过来,站在了离他五米远的地方,孩子们的眼
睛先是扫过他的裤脚,然后才回到他的脸上。他们嘁嘁喳喳说着什么,最后他们推
举出一个女孩,并簇拥着她走上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