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烟火略谈
  宦海风云 烟火略谈(9) 作者:伊永文
  这个世纪结束之前,西方在化学工业方面已开始大规模生产硫酸和碱。尽管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小镇上,“烟火”的燃放,已达到了神出鬼没的境地:
  巨响爆裂,桶底脱矣。鬼趣分明,阎罗活矣。续第二响,俘拿破仑;滑铁卢战,万马千军。第三第四,层出不竭;五花八门,观者咋舌。泰西电影,梨靬吐火。今以手工,尊独惟我。
  “烟火”技术角度上看,这种“烟火戏”的制作水平是非常高的,但也仅此而已。尽管它已吸收了西方的一些景象,可是骨子里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变化,然而它却仍以“今以手工,尊独惟我”,洋洋自得地表白。这就较为典型地折射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只看到海外一些表面现象但不深入吸收,以老大天朝自居的传统文化心态。
  《点石斋画报·烟火奇观》,图中坐姿官员为李鸿章当西方接受了中国传入的火药后,马上制成火器,开辟出一个新的世界,或者说用它打通了外部世界,以至明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史家方以智也将火药当成从外国传来之物。清代则更是一塌糊涂。英国人在上海汇丰银行招待李鸿章时,为他燃放了一种忽海市蜃楼,忽孔雀展翅,忽成大庙的变幻多端的“烟火”,竟引得李鸿章大加赞赏,说“见所未见,可谓眼福不浅”。由中国人发明的“烟火”,都在英国人手中放出了异彩,从而引得中国最高官僚的赞赏,这真是辛辣的讽刺。但它却是史实,反映清代的落后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此刻的西方,一本又一本的科学理论著作,排着长队来到世间,争相用科学的语言构筑起新的历史时期的基石,新型的化学工业大厦,已经在西方破土动工……可是,在中国,惟有赵学敏的《火戏略》,形单影只地步入技术科学的殿堂。这一时期的中国,仍然步履悠闲地在宋元铺就的传统“烟火”园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惮烦难反复制作着昔日的辉煌,并转化出一些新的花样来,若“砉若雌霓起,霍若闪电惊”。看去“千花万花生”的“铁花烟火”,就是“冶铁既流,以大铁瓢挹而洒之著树间。辄迸火成花,灼烁夺目,此烟火又一变也”。保守的氛围,使人们不对“烟火”作任何非分变革的构想,尤其是明清统治者几乎听不到也不愿听到日益迫近的西方军团那似拍岸惊涛般的攻占新科学技术前沿的马蹄声……
  从“烟火”进而发展制造火箭、飞弹,甚至喷气式飞行器等先进火器的优秀人才是有的,从宋元以来就积累起来的这种“烟火”实践是很丰富的,也是远远领先于整个世界的,可是明清的中国却没有把握住这一良好的历史条件,也没有正视欧洲科学技术挑战的机缘。直到先进的西方用从中国传入的火药,轰穿紧紧封闭的古老城门时,中国这才如梦方醒,但为时晚矣。本来可以由制作“烟火”发展成为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火器的国家,却在清代彻底走向衰败的深渊,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沉思的。
  小说中的“般载”与船舰
  宦海风云 小说中的“般载”与船舰(1) 作者:伊永文
  北宋时代陆地运输、交通工具,统称为“般载”。界画大师张择端,以其毫发毕现的画笔,在《清明上河图》中再现了“般载”的逼真形状:
  画卷端首,五头小毛驴,背上驮两搭木炭,行进在树木夹峙的郊野小路上。在汴河虹桥上下,也有五头小毛驴,它们背上驮的是圆滚滚的粮袋子。在第一个十字街道上,在大街小桥边的大树底下,各有三匹“方匾竹两搭背上”的毛驴。在“孙家正店”前的一棵树下,有人正从两匹毛驴背上卸货。这些驮着粮食或货物的毛驴唤作“驮子”。如洪迈《夷坚志·夏二娘》所记,东京南薰门每早都有骡驮麦子联翩而来。在虹桥上,有一独轮车驰下。与之相呼应的是画卷另一端的护城河平桥上,也有一辆独轮车,同是一人在前,一人在后,一头小毛驴在前奋力拉着。这种车正是《东京梦华录》中的“前后两人把驾”、“前有驴拽”的“串车”。这是小串车,往往作“卖糕及麋之类”用。也有大串车,在悬挂着“新酒”幌子的“脚店”前停着一辆卸了货的大独轮车。在离汴河岸畔不远的一家小食店前,也停着一辆独轮车,一个店主模样的人站在支在车轮前的小梯上,看车上的货物。显然,这样的大串车,也可以“搬载竹木瓦石”的。也有人用这种串车推运轻软货物,如在写有“刘家上色沉”字样的商店前,也有一辆这样的串车经过。在迎面一爿“锦帛”铺前,也有一人站在一辆较小一点的空串车后面。可以断定,这种串车是用于一般的小商店拖运货物的。在第一个十字路口道上,走来一辆两头肥牛拉的带有棕盖的大车。《东京梦华录》对这种车作过详细描述:“两轮前出长木作辕。……以独牛在辕内项负横木,人在一边,以手牵牛鼻绳驾之。”此车唤作“平头车”,又作“宅眷车”。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刘斧《青琐高议》别集说:一丧妻书生有一日出东京宋门,见一轻车驾花牛行于道中,车上有一妇人叫他。这些表明这类牛车主要是供妇女乘坐的。在第一个十字路口的房脊后显露出来的牛车的一个侧面亦表明了这一点。只见它:棕毛盖厚重,车上有描画精致类似娱乐场所的那种门、栏杆和垂帘。这与《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可互相参照:
  命妇王官士庶,通乘坐车子。如担子样制,亦可容六人。前后有小勾栏,底下轴贯两挟朱轮,前出长辕,约七八尺,独牛驾之。亦可假赁。
  这种车还有一种用途,请看:“王员外家”招牌前,有一辆两只骡子拉的“平头车”,车上有两个如《东京梦华录》所说的“梢桶”或“长水桶”,此为酒店载酒车。在护城河的平桥上,走过来的两辆“平头车”却与之相反,分别由三头壮牛驾驶,车上有席盖,前后有席门,细细辨认,第一辆车棚内端坐一人,装载何物不明。“平头车”用途之广于此可见。
  在第二条十字街正面道上,一个挂着“刘家上色沉”字样招牌的商店前,两辆各驾四匹壮健骡马的大车驰来,驾车人坐在车中间,只见此车与《东京梦华录》所记分毫不差:“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车辆轮与箱齐”,“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后有两斜木脚拖”。这种车如《邵氏闻见后录》所说:“重大椎朴”,“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则跬步不进,故俗谓之太平车”。周密《癸辛杂识》说这车载量颇大,一般可装四五千斤,所以“前列骡或马十数驾之”。《水浒传》第六十一回说卢俊义从河北去山东贩货,雇了十辆“太平车子”,想来一定是这样类型。图中这“太平车”却只有四匹骡马,大约
  是城内无险峻路坡之故。
  “太平车”也可充作贵族人物出行之用,如宋话本《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宋仁宗就梦见一金甲神人,“坐驾太平车一辆”,“直至内廷”。正因“太平车”有如此广泛的用途,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才有了这样的情形:仁宗朝画院有一专职画“太平车”的画家支选。《清明上河图》展示了13匹驴“驮子”,6辆“串车”,5辆“平头车”,两辆“太平车”。再比照宋代朱锐的《溪山行旅图》、《盘车图》、《雪溪行旅图》,宋人的《盘车图》,还有《闸口盘车图》,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般载”最为集中而又典型。
  自此以后,元代、明代就较为鲜有这样用界尺一丝不苟描绘“般载”的画幅了,清代王翚等画的《康熙南巡图》第九卷,其中虽也有这样画法而成的牛车,但只是局部,作为陪衬,并不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突出。从这一点上看,说《清明上河图》是古代中国“般载”优秀的集大成的表现者,是毫不为过的。《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宋代各种类型船只的详实描绘,因有许多专家发表过研究它的文字,笔者不再赘述,但是想就此转换一下视角,从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小说《水浒传》去找寻一下宋代船舰的踪影。
  小说中的“般载”与船舰
  宦海风云 小说中的“般载”与船舰(2) 作者:伊永文
  那是此书的第八十回。高俅在征剿梁山泊水军失败后,“使人去近处山上,砍伐木植大树,附近州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