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委:贺绍俊 阎晶明
陈福民 李兆忠
周 瓒 王剑冰
吴 双 陶庆梅
秘书:何 鹏 李 旻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意在通过对文学现状进行分门别类的追踪与考察,清点年度文学成果,描绘年度文学风貌,记录年度文学足迹,梳理年度文学脉络,特别是通过对一些倾向性文学现象的捕捉,更为内在地把握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与主要问题。
目 录
前 言
一 这个课题
二 创作鸟瞰
三 批评概观
四 事件述要
一 市场背景下的长篇小说
小说与电影的互坳之后
在市场背景下确立文学尊严
2003年长篇小说阅读笔记
“长篇选刊”及长篇竞争
二 回归平实的中短篇小说
寻找古菜花——找寻理想
英雄回到广场
平民化的人文情怀
深刻的现实感来自个人体验
短篇就是质量
文学期刊中的“绿洲”
三 折射人生百态的散文写作
疫情过后万木荣
“大散文”的新收获
时代的合弦
理性的思索
四 传达时代脉动的纪实文学
大事件的大观照
反贪题材有亮点
来自底层的报告
“报告”与“文学”的争论
名人传记的超越
文人传记的收获
五 行动的诗歌与诗歌的行动
诗歌在行动
女性诗歌:在注视世界和被凝视之间
“发现”的诗学
诗歌SHOW:“甲申风暴:21世纪中国诗
大展”及其他
六 活跃的剧场与失衡的生态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戏剧生产
戏剧的市场与商业的戏剧
《赵氏孤儿》:直面“本土化”的实践
与理论难题
极度不平衡的戏剧生态
七 在低迷中成长的网络文学
低迷中的成长
“木子美现象”与泛网络写作
岁末的一个亮点
无为而治与评价的尴尬 小 结
八 理论探讨与文化批评
“转向”与“想像”问题
“大众文化”讨论
文化批评倾向
九 焦点事件与热点论争
“作家炒作协”为人关注
“木子美现象”引起争议
小说《沙家浜》招致批评
十 作家身影与文学声音
池 莉:有了快感你就喊
毕飞宇:内心是作品的长相
李 洱:我对历史有疼痛感
北 村:“我不会针对市场写作”
贾平凹:文学比的就是精神境界
万 方:浪漫是非常美的
余 华:机遇让我走上文学道路
残 雪:为了报仇写小说
王安忆:我不是上海的代言人
刘 恒:奢侈地期待知音
马 原:“我随和了许多”
周大新:拿战争说事儿
叶兆言:写作也是脆弱的
金 庸:修改原著绝非为版税
阎连科:真实来自作家的内心
青春写作——走近“80后”校园写手
王 蒙:文学期待的是智慧
陆天明:反腐文学需要突破
刘震云:手机,助长了话语喧嚣
张颐武:“中等收入者” 与文学想像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
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
谢 泳:文学期刊应由大学来养
韩石山:在斯德哥尔摩墓地凭吊
蒋 巍:“文学时尚化批判”的异议
洪治纲:文学果真多元化了吗?
陈 冲:文学“面对”市场?
李敬泽: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在遗忘
中老去并且枯竭
李 锐:《致文友公开信》
张石山:我不愿意替他们裱糊门面了
附录一 2003年文学大事记
附录二 2003年文学评奖要目
附录三 2003年文学图书排行
附录四 2003年小说专家排行
前 言
白烨 中国作家网2004年8月10日
一 这个课题
进人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来,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推导之下,文学发生了愈来愈明显,也愈来愈缭乱的变化。有人把这种变化形容为“群莺乱飞”,有人把这种变化比喻为“乱花迷眼”;有人把这种变化概括为“无可命名”,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多元并举”。这其实只是概而言之,具体来看,文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有哪些动因?社会生活给文学带来了什么?而文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这些与现实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学现状,越来越难以把握,也越来越需要把握。
我们这个“文学年度文情报告”,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根据面对现实、研究现状这样的一个切实需要而设计的课题。组织这样一个课题,意在通过对文学现状进行分门别类的追踪与考察,清点年度文学成果,绘描年度文学风貌,记录年度文学足迹,梳理年度文学脉络,特别是通过对一些倾向性文学现象的捕捉,更为内在地把握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与主要问题。这样的一个即时又连续的文学考察,近可成为年度文学的一份忠实报告,远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份历史记录,无疑是有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的。
客观地说,文学的发展与演进不一定与年头的更替和递进有太多、太大的关系。但一年作为一个时间段,毕竟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角度;另外,如从年初就有备而来,分工把口,这样持续追踪到岁末,基本把握一年的文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这个课题组,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和中国作家协会部分专业人士组成,基本都是目前活跃在文学批评前沿阵地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我们在整体的“实证”与“客观”的总要求下,主张适当显现研究者个人“眼光”与“观感”,因此,这份“文情报告”,带有我们课题组成员的“角度”与“个性”,是经由我们的“主观”感受所浸润的“客观”报告,这是特别要加以说明的。
二 创作鸟瞰
2003年在上半年发生的“非典”,作为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给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也使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及其由它所激发出来的生命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张扬,也会作为一次难得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对文学家们日后的文学活动产生应有的深远影响。
总体来看,在文学创作方面,2003年仍然是平稳前进并持续丰收的一年。但各个门类的创作,在辄见佳作力构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新的倾向与新的问题。
在小说创作方面,中短篇小说中有相当一些作品,把镜头投向社会底层的人们,写他们在变革时期的个人生活的艰窘,写他们在艰窘现实中对于理想的寻找,对于精神的坚守。如《寻找妻子古菜花》(北北)、《我们的骨》(陈希我)、《包工头要像鸟一样飞翔》(孙春平)等。这样的作品仍带有很强的写实性,但却因精神内涵的高峻与独到,读来让人既感亲切,又感亢奋。写实性的作品,在过去往往成为庸琐生活的翻版的现象,在2003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应该是个可喜的迹象。长篇小说方面,当人们只为《白豆》(董立勃)、(扎根》(韩东)等作品眼睛一亮,心里不免为沉寂的上半年暗暗着急的时候,下半年接踵出现了《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叶兆言)、《百草山》(李西岳)、《士兵》(兰晓龙)等力作;而到年底,血肉饱满的《受活》(阎连科)、《水乳大地》(范稳)又相继而至,让人们得到了意料之外
的惊喜。《受活》和《水乳大地》已在评论界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是立足于本土经验的文学想像的力作。这两部作品的更多更深的意义还有待于挖掘,但那意蕴上的浑厚、形式上的独到,已经使得它们无法受到轻视。有趣的是,长篇小说在2003年的“市场化”运作方面,同样惹人眼目。先是有毕淑敏的《拯救乳房》,因书名的过于“市场”而引起争议,但在争议声中作品的印数不断上升;后来又有刘震云的与同名电影同步上市的《手机》,先是观众与读者在两相比较中说长道短,后又引来据说遭到了影射的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反唇相讥;《手机》也是在这种一波又一波的争议声浪中,印了又印。长篇小说的“市场化”运作,已成为一个基本的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