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姆摔了一跤,很快他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冲他身旁的翻译王玥咕噜句:“我的上帝呀。”此时的吉姆早已失去了绅士风度,这位自负的英国人,咒天咒地,已经抱怨一路了,他刚开
三
始咒骂他的长官,骂长官不管他的死活,后来他就开始骂天骂地了。他那副白手套早已不知去向了,衣服被树枝划破了一个大口子,不时地飘动,很绅士的胡须横七竖八地生长着,早已失去了绅士风度。脚上那双皮靴早就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像小孩张开的嘴,此时,草叶和雨水从那裂口处钻了进去,使吉姆不住地咒天骂地。渐渐,他已没有气力咒骂了,只一遍遍地叫着“上帝呀”。
终于,他们发现前方的高岗上,有一溜窝棚,那是野人部落,一路上,他们发现了不少这种野人的家,野人的家建得很随意,有时在树杈间,有时在一片高岗上,几个树桩撑起几片草帘子,又用树枝随便地支一下,便是家了、他们的到来,打破了野人宁静的生活,他们弃家而逃,躲到深处暗中观察这伙山外来客的举动。每到休息的时候,能找到这种场所,便是最好的去处了。
那几间草窝棚无疑是黑暗中的—盏明灯,这群摇摇晃晃的军人向那排窝棚摸去。
高吉龙搀扶着李双林第一个来到窝棚旁,下午开始,排长李双林便浑身发冷,牙齿不停地打颤,发烧不止。那一刻起,李双林便小声冲高吉龙说:“营长,我怕是不行了。”“别胡说!”高吉龙喝斥道。从那时起,高吉龙便和李双林走到了一起,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高吉龙搀扶着李双林。
快到窝棚前,高吉龙加快了些脚步,他想为李双林找一间稍好一点的窝棚,让他好好休息一下,也许明天便会好起来,两人来到窝棚前,意外地发现窝棚里已住满了人,不用细看,
他们一眼便认出是自己人。这一发现,使这伙人有些激动。他们终于追上了大部队!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生还的希望了!
他们没有多想,很快便躺在了他们中间,身体刚刚放松,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高吉龙躺在李双林身边,他们的身旁就是那些先他们而到的士兵,高吉龙在即将睡去那一刻,想问一问身边躺着的弟兄们是哪一部分的,看着静静睡去的弟兄们他又不忍心去打扰,又想,反正已经追上了大部队,早问迟问都是一样的。想到这,他头一歪,便睡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高吉龙睁开了眼睛,窝棚外的雨已经停了,天光已经大亮。他坐了起来,他眯着眼向身旁望了一眼,这一眼使他吃惊非小,起初那一瞬,他疑惑自己在梦里,很快,便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惊了。身旁躺着的不是活人而是死人,看那样子他们已死去有些日子了,他们浑身肿胀,有的肚子已经烂了,滚出黄水和肠胃。紧随着一股恶臭扑面而来。
几乎同时,睁开眼睛的人们都看到了眼前这一幕,他们“呀”的一声,一窝蜂似的挤出了窝棚。他们跑出去了一程,跌坐在草地上,张大嘴巴急促地喘气。有几个人,弯下腰干呕着。
吉姆跪在地上,浑身颤抖着,他闭着眼睛在胸前一遍遍划着十字,嘴里喃喃道:“上帝呀。”
王玥呕了半晌,只有胃液在嗓子眼里翻腾了几次,接着她的眼泪流了出来。因为刚才的一番挣扎,心脏慌乱地跳着,此时。她的面色苍白如纸。
半晌过去之后,一双双麻木而又空洞的目光望着眼前莽莽苍苍的山林,山林无尽头,遮天掩日。后来那一双双目光便集中在高吉龙的脸上,他是他们的长官,在这莽无尽头的丛林里,他便是他们的救星。
此时,高吉龙的内心矛盾而又复杂。自从带着队伍走进丛林那一刻,他便恨不能一步就走出丛林。刚开始,他是有信心的,军人只懂得服从命令,可一走进丛林,漫漫无边的丛林
使他动摇了,胆怯了。他不是怕自己会死在这片丛林里,而是想到这支部队,他是他们的长官,便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刚进入缅甸时,他们一个加强营几百人的队伍,融在大部队中,是那样的浩浩荡荡,他们以为能够所向无敌,一鼓作气,收复缅甸,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可谁料到,他们在缅甸还没站稳脚跟便败了,而且败得这么惨,他们甚至都没来得及重新调整部队,便走进了缅北这片丛林。走进丛林是为了生存。一路上的景象使他们感到生存的希望在一点点地破灭。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这支部队再也走不下去了,躺在地上便再也起不来了。一路上,他看了太多太多这样的景象。就在昨天,他还坚信会走出丛林,与大部队汇合。为了稳定军心,他狠下心,枪决了那三个逃兵。眼前的一切,让他动摇了。饥饿已经使他没有气力再往前走一步了。眼前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让他不寒而栗。是生是死,是进是退?他问自己。一股从没有过的悲凉漫过他的胸际。此时,他真想掏出腰间的枪,一枪把自己打死,然后一切都结束了。身体留在丛林,灵魂飘回故乡。
一想起故乡,他的心颤了一下,接着有两行清泪无声地流下脸颊。
四
四
仗没有开打便注定了将以失败而告终。
英国人狡猾多变,猜疑中国军队入缅后有占领缅甸的野心,先是迟迟不肯让中国军队入缅,以至贻误战机。美国人以救世主身份援助中国,但也有着自己的野心。英国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此时缅甸局势已定矣。英国人无心抵抗,匆忙后撤,逃往印度避难,中国远征军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英国人隔岸观火,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军队胜利。美国人只希望中国战区能吸引住更多的日本军队,以减轻西方战场的压力,也就是说,美国人要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在战场上作消耗战,在缅甸把日本人拖住。
中国的指挥员又夹在美、英之间,处处都得争取双方的同意,否则,两方面都不予以支持。为了争取同盟国的支持和援助,明明知道有些决策是错误的,却仍旧要士兵去流血牺牲。
部队进入缅境后,缅甸各地的华侨蜂拥而至,他们看到中国远征军入缅,就像看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亲人,他们一边呼喊着欢迎的口号,一边倾其所有把购买到的物品送给中国军
队。哪里有华侨居住,欢迎中国远征军的标语就贴到哪里,他们自愿为部队当向导、翻译,他们诉说着委屈。他们为生活所迫,侨居缅甸,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从心里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够打胜仗,在缅甸扬威,为中国侨民扬眉吐气一回。
不明真相的缅甸人则是另一种态度,他们恨英国人,早在日本侵占缅甸前,他们的反英运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日本人正是利用了缅甸人反英的心理,才及时地侵占了缅甸。日本人打着帮助缅甸人赶走英国人的旗帜,得到了不明真相的缅甸人的支持。
中国远征军在这种时候帮助英国人打日本人,便受到了缅甸人的反对。他们仇视中国军队像仇视英国人一样,大批的缅奸混居在华侨之中,炸桥梁,搞刺杀,撒传单,谎报军情,
为日本人通风报信。
这样一支远离祖国的部队,在这种状态下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中国远征军200师,先日本人一步,占领了缅东同古。这是一支孤军深入的部队,率先打响了入缅的第一枪。
这支孤军奋战的部队,很快被日军包围了。最后只剩下了血战。只有血战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路了。200师师长戴安澜视死如归,留下了一封绝笔信。
荷馨爱妻如见:
余此次奉命入缅,不禁感慨万千。在国内时,见到日寇侵占我土地,蹂躏我父老兄弟,不共戴天!来到缅甸,又见三十五万华侨,倍受外人欺凌。我炎黄子孙竟至如此,是国威不扬之故!作为军人余倍感职责之重,倘不能消灭倭寇,扬我中华之威,何颜再见江东父老!
目前,余率部固守同古,援军不至,又被包围,唯决心与城池共存亡,以报党国栽培,祖国父老养育之恩。
余若殉职,乃无尚光荣,望爱妻勿过分悲痛,严教子女,忠诚爱国,以雪国耻为己任,以光大我中华为目的,余虽死亦含笑九泉矣。
匆此即颂
平安!
海鸥(戴安澜)手书
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后来200师,接到杜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