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注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原文】
  孔子曰:“待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qian):过失,②瞽(gu):瞎子。
  【译文】
  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阴隐;不察颜观色而说话,这叫瞎子。”
  【读解】
  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也都是适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 
人生三戒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中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读解】
  人生三戒。
  少年时戒的是性的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戒黄色读物和影视对青少年的影响一样,主要是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青少年犯罪,增进社会稳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为中、老年时代留下身体方面的祸根。不少人中、老年时代时的疾病都是青少年代纵欲过度而埋下的病根。
  壮年时戒的是斗的问题。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打跨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之类的病根。
  老年人戒的是得的问题。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有一种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婪。不知这是不是一种偏颇的看法,但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很多就是了。好在圣人一共也只提出了人生三戒(而不像猪悟能那样“八戒”),而且三戒还处于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所以,对每个人来说,随时需要做到的实际上也就只有一戒罢了。
  问题在于,怎么戒?
  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那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
  别乱跑啊,你那奔突的马! 
该不该有所畏?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大人:指地位高的人或德行高的入,这里两方面的意思部有。(2)狎(xia):态度不庄重的亲呢。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
  【读解】
  一个人该不该有所畏?
  有一句话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作狭义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指一个人应该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可畏惧的,那就不一定妥当了。试想,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岂不是连走私贩毒,杀人越货,铤而走险都不怕了吗?
  那我们拿这个人可真是难办了!
  所以,一个人总不是要有所畏才好。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这是孔子所要求我们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和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学,有所畏的辩证法吧。 
君子的九种思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读解】
  这九种思虑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顶上功夫,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教的清规戒律。“
  试想,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省察一番,想想对不对,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吗?
  因此,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诸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处的啊。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得思义”,当你有得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起码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结果就造成孔子在《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吗?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当然,也许想过,也许当时就知道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
  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汤:探,用手试;汤,滚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