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注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②之邦,行矣。官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④于前也,在实则见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6)。
  【注释】
  ①行;这里是“行得通”、“通达”的意思。②蛮貊(mo):蛮,古称南蛮;貊,古称北狄。蛮貊都是古代对边远地区民族的称呼。③州里:与蛮貊相对,指本乡本土。④参:相参,显现。⑤衡:车辕前用于套牛马的横木。③绅:束在腰间并能垂下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边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实’这几个字显现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在辕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够处处通达了。”子张便把孔子的话记在束腰的大带上。
  【读解】
  孔子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子张把“忠信笃敬”作为座右铭‘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这一点,则“无理寸步难行。”
  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的话当然是不错的,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像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或所谓“媳皮士”一样,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很可能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处于尔虞我诈的现实之中,一味地忠信笃敬,不多一个心眼,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当受骗,落入他人所设置的圈套之中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确实要像子张一样记住圣人的教导,把“忠信笃敬”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但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也要多长一个心眼,在忠信笃敬的基础上来一点通权达变,不要愚忠,不要小信,以免成为.“言必信,行必果”的“硁硁然小人哉!”(《子路》)
  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反映在“忠信笃敬”上的辩证法。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①则!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②!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③。”
  【注释】
  ①史鱼:卫国大夫史鳅(qiu),字子鱼。②蘧(qu)伯玉:卫国大夫,名瑷。③卷而怀之:卷,收;怀,藏。卷而怀之即收藏避祸,亦即“舍之则藏”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读解】
  史鱼和蘧伯王都是卫国的大夫。
  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叫儿子不要在正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王,罢免弥子吸。所以,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韩诗外传》的说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叹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读解】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
  是啊,谈何容易。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
  不是知音莫与谈。 
杀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读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然而,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成仁”不一定非要“杀身”,“杀身”也未必尽是“成的道德影响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读解】
  未雨绸谬,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难发现,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说,银行劝大家储蓄说:“钱莫尽花啊,细水长流,储蓄起来既生利息又应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却回答:“好什么啊,今朝有钱今朝花,超前消费还更时髦,只有傻瓜才存钱贬值让你们去发大财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