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由他去操心;学习上遇到困难了,家长与就应帮着出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选择的尝试中得以提高的。家长千万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责备来剥夺孩子的“选择”,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
我曾教过一个很优秀的女学生,名叫陈峥。她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父母无论大小事最终都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他们只作一些点拨;即使出现分歧,他们也充分尊重女儿的意志。陈峥高一担任班长,进入高二后她又准备竞选校学生会干部;她父母考虑到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曾对我说过不主张陈峥当学生会干部。但陈峥觉得自己学有余力,而到了学生会可以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坚持要参加竞选。于是,她父母不但同意了女儿的选择,而且积极为她的竞选出主意。高三毕业前夕,陈峥与父母在填报志愿的问题又产生了分歧。父母希望她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陈峥想报考她所喜欢的化学专业。父母和陈峥坐下来反复讨论、商量,但陈峥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她说:“计算机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毫无兴趣;化学专业虽属冷门,但我热爱。”父母再次依从了女儿,陈峥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我记得事后陈峥的父母对我说过:“我们就是搞化工的,深知其艰苦,而且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但陈峥未来的人生之路毕竟应由她自己走。因此,我们当父母的虽然感到很遗憾,也只能尊重女儿的选择。”
还需说明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与让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是不矛盾的。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却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人意见的榜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发表不同观点并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人也有尊重他人并服从正确观点的义务。权威不属于年龄和辈分,只属于真理。这样的家庭所培养出的孩子,将来很容易成长为善于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等对立统一关系的现代公民。
五民主的家庭教育要避免的误区
家庭的民主教育,要避免几点误区——
民主教育不是放弃引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家庭中的民主教育也不例外。相对无视子女尊严、扼杀子女个性的“专制型家教”而言,“民主型家教”主张尊重孩子心灵、符合孩子个性的教育。这恰恰是一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引导。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已淡化了他的权威色彩,却通过不露痕迹的引导强化了他的教育作用。与孩子一起平等地纵情游玩、促膝谈心、探索尝试乃至激烈争论,都是在对孩子进行义不容辞的引导——只不过在这一系列的引导过程中,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角色是朋友而不是师长,是同伴而不是长官,是参谋而不是皇帝。
民主教育不是迁就孩子。读了本文,可能会有家长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跟小皇常、小公主似的,够受宠的了;如果对他们还左一个“民主”,右一个“尊重”,岂不是太迁就孩子了吗?这个担心实在是对民主型家教的误解。民主教育绝不是“小皇帝教育”(姑且让我这样即兴概括溺爱孩子、迁就孩子的“教育”),它与“小皇帝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小皇帝教育”培养的是依赖性极强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和只知享乐、充满霸气的现代“帝王”,而民主教育教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公民。因此,那种在教育过程中,一味迎合子女愿望,满足子女私欲的做法,绝不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更不是我们提倡的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不是彻底否定传统家教。站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角度,我们对传统家教中封建专制的消极因素进行了批判,并相应地提出了民主教育的主张。但是,这并不意识着我们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家教。相反,在加强和改善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认真分析并大胆吸收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孔融让梨”中所体现的尊老敬长因素,“岳母刺字”中所寄托的爱国教育因素以及“人之初,性本善”的儿童观等等,都是可以融会进我们的新型家庭教育中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通过所有传统美德滋润,又有现代意识熏陶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和新型公民,这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赋予当今每一位家长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所在!
教育,与生命的诞生同步
我不愿意自己少年的梦想托付甚至强加给孩子去实现。在才艺和能力方面,我对女儿当然有许多希望,不过这也仅仅是“希望”而已,女儿的成长和发展还得尊重她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在人品上,我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她以后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她都能凭着自己善良赢得幸福人生。
取好教育的“提前量”
凌晨,小生命开始躁动……二十点十分,一女婴脱胎而出。身高0。49米,体重3。7千克。
——这是我1987年12月1日的日记。
本来按医生推算妻子的预产期,这孩子应该在12月15日出生的,但她却迫不及待地提前半个月来到了人间。这让我有些猝不及防——我脑子里还没有形成“我的孩子”的概念。可是,当产房里传出女儿嘹亮的啼哭时,我一下子有了庄严的自豪:我当爸爸了!
对于生男生女,我和妻子从来不计较。但妻子一旦生下的是女儿后,我就坚定不移地认为,女儿最好!——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八年里,女儿不断地证明着我这一信念。
当天的日记我写得很长很长,详细记录了女儿诞生的全过程。日记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哇——哇——哇——”你的声音嘹亮而高亢,悠扬而有力,这是生命的赞歌,你在向世界庄严地宣告:地球,我来了!
我想,你漫漫人生从此开始!这个世界将给你些什么,而你又将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呢?
我对你当然寄予了许多希望,但最起码的一点是,愿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而又多了一个善良的人!
的确如此。和许多我们这个年龄的家长一样,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也曾有许多梦想都未能实现;但和一些家长不一样的是,我不愿意自己少年的梦想托付甚至强加给孩子去实现。在才艺和能力方面,我对女儿当然有许多希望,比如画画呀、弹琴呀、舞蹈呀、书法呀等等,不过这也仅仅是“希望”而已,女儿的成长和发展还得尊重她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在人品上,我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她以后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她都能凭着自己善良赢得幸福人生。
在我写这则日记的时候,女儿刚刚出生,还在产房里被护士们呵护着。但我这些话,都是为她写的。虽然她现在根本不可能看,但以后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这些记录都是一份珍贵的教育资源。从中她可以读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和期待。这就是教育的“提前量”。
是的,这的确是一种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在孩子出生之时便开始了。做家长的应该善于积累各种教育资源,敏锐地捕捉各种可能的教育元素,为孩子的成长做好教育性铺垫。
当然,这种资源可以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现在有家长将孩子婴儿的毛发剪下来做成毛笔收藏,还有爸爸妈妈把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录下来,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孩子出生的过程摄像保存,等等。这些散发着孩子最初生命气息的东西,以后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孩子将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倾注的情感。
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懂事以后的事,至少也应该是在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以后才进行。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所谓“早期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直接的道德启蒙、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后者指的是间接的父母情感熏陶、家庭氛围感染以及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