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耕地,稳定粮棉播种面积,坚决制止撂荒和乱占耕地的现象。各地都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且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城乡建设要尽量利用非耕地资源,农村多种经营和住宅建设不得挤占粮田。三是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垦宜农荒地,改造中低产田。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进一步改革农产品的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促进粮食供需的地区平衡和结构平衡。要坚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负责“米袋子”就是负责本省的粮食供应,这就要求保证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储备,调剂供求,稳定价格。六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推广优良品种、节约用水、科学施肥和使用农家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适用技术,对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稳定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七是积极扶持化肥、农药和农机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整顿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秩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抑制价格上涨。八是支持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多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好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九是认真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多安排一些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修建公路和基本农田,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十是继续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米袋子”问题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摆到了各级领导的面前,不能掉以轻心啊!正如明代吕坤在《呻吟语·存心》中所言:“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本是千真万确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荣辱》)
这是个很浅薄的道理。
“米袋子”系人心啊!
“上海有400万企事业职工,如果每人上班因抱怨‘菜贵’耽误5分钟,就要损失产值几百万元。”上海市农委张燕代表用这个形象的“小算盘”,谈都市与郊区的唇齿相依的关系。
张燕代表慷慨陈词,滔滔不绝地述说着上海重点兴农的新招,早在1987年,上海提出了上策:“菜篮子工程大家建!”所有的企业,每人每月拿出5元钱,这样一年可筹措两亿资金用于“菜篮子”。如今已是第8个年头了,功效卓著。为防止“菜贱伤农”,上海还建立了“生产风险基金”,补贴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这个基金会没有失信于民,几年内已拿出400多万元补偿农民。市里考虑得周到,可以说,对农民体贴入微。农民进城,市民一百个欢喜。对农产品的收购,不打白条子,那是最起码的。买农民的生猪、牛奶必须付现金,且有明文规定。高档商品可以进入超级市场;农民进城卖菜、卖水果,也设有漂亮的摊位,而且定人定位,发有专卖卡片,不收一分钱的管理费。农民竖起大拇指赞口不绝:“城里人视乡下人为朋友,阿拉干得更有劲!”
“咬定农业不放松!”新疆自治区党委代理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王乐泉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农民的儿子,当过社长。当“官”不离土,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依旧恋着农业,主管农业,对土地仍然情有独钟。
他用农民那种朴实的语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新疆的土地面积全国之最,人均占有面积也最多。可提起农业,最为忧虑的仍是土地许多人不惜以牺性耕地为代价,牺牲农民的切身利益,占用大量的耕地,致使粮棉产量减少。”
王乐泉谈到这里,眼圈都红了,脸上的忧郁显得更加深沉。
头发花白的孙浮凌副主席成天都很忙。在1994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发表了成熟的意见,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4月份,他又奔赴农村,西行陕西,南下江苏,跑田埂,钻农舍,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着实考察了他们种地的难处与艰辛。
回到京城,他立即着手写提案,把农民反映的农村种植效益低、农民不愿种庄稼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协常委会上正式提了出来。
他和记者见面时第一个问题就提到了农业。他严肃地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粮食是根本问题,农业是重中之重。”
孙老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农业,始终把农业当作一件大事情给予关注。他说,依我看,农业不是一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5年把粮食增加到一万亿斤的事,至少到2010年农业都是重中之重。
谙熟经济的孙老,如同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博大精深的理论,讲得津津有味。
在理论上,孙老是有其独到见解的。他说,我建议应该像开发工业小区一样来开发土地,可以把荒地划出来出租使用权50年到70年,收入的钱,有计划地用于搞农田基本建设,这样可以省去国家的开支,又增加了可耕地的面积,同时,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占用,减少土地浪费。我们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同样也应该把节约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两会期间,会上、会下,代表们、委员们张口闭口无不议论一个“粮”字、一个“菜”字。
政协委员沈桂芳把一份专家建议带到了农林界小组讨论会上。这份材料上面,密密匝匝地写着几位农业专家给中央领导的重要意见。
1995年3月5日下午,北京西郊宾馆综合楼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坐满了政协农林界的委员。他们围着《政府工作报告》谈及的热点、难点问题,竞献诤言良策,最后聚焦到一点,就是如何大力发展农业,如何保证让“米袋子”丰盈起来。
正在激烈的争论中,沈桂芳接过话题。这位刚卸下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研究员,拿出了该院教授梅方权写的一份题为《粮食生产需作战略性调整》的建议。
沈桂芳委员对这份建议作了这样的解释。她说我国到2000年人口将猛增到13亿,要能吃饱饭,粮食就必须进行结构改革。梅教授在建议中指出,我国将来粮食的增产幅度大,实际上大部分属于饲料。如何达到增产这个目标呢?当然有各种方法和思路。但是最迫切的是要作战略性调整,即从现在的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三元结构”,尽快实施“三元结构工程”。
代表和委员们非常理解。过去,我国人畜不分的粮食生产结构,对我们这样一个耕地匮乏、粮食短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有效增长和粮食综合效益的提高。所以,粮食生产亟待作战略性调整,“三元结构工程”势在必行,而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将会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总体生产能力。
在会上,安徽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成荃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全国粮食输出量第一的安徽已采纳了实施“三元结构工程”的建议。会后不久,该省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上,这项工程已经进入了省委的红头文件中:
“大力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从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工程’。”
人们难以忘怀的1995年,是中华民族的农业观念大转变的一年,也是全国上下齐心大造舆论的一年。
历史,刚刚翻开新的一页。全国上下一遍呼声:农业、农民、粮食喊得震天响!
1995年,一个崭新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确立;3月18日,“两会”在“咬定农业不放松”的口号声中结束。
接着,在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加强农业各项决策,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至3月底,江泽民总书记风尘仆仆踏上了南行路---江苏、广东等省,实地考察农业。
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统一认识,狠抓落实》,强调全党全国大抓农业的意义和它的艰巨性。“我们应当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看待农业问题。只有夺取农业丰收、丰富‘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