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的快乐,让我感动不已。而一旦拿了冠军,成了体委帐本上下次比赛的金牌的预算,多半就要坏事了,那一脸的紧张和痛苦,让我辛酸,让我想大喊着告诉他们:
你们的快乐呢,只有笑着的人才会被幸运女神亲吻的!
让我和全国的体育迷约定,下次我们不喊加油好不好,我们喊:茄子。
一支球队不会快乐总还是件小事,但我发现不快乐的体育背后其实是不快乐的中国人。一个种群,一个民族如果没有80%的人天天说自己很快乐,是很严重的事。
中国人要拿了金牌才快乐的,对于一个其他国家的奥运选手来说,什么牌都没拿到,一无所获,他还是会把那张参赛证恭敬地裱好,挂在客厅里,乐上一辈子的,而我听到过不少拿了银牌的中国选手说遗憾,有加上终生两个字的;
35岁当上科长却没有快乐,他在抱怨处长的职位也有让28岁的家伙占了的;
嫁一个四平八稳的老公不快乐,因为美娟的老公有车而小丽的丈夫名下有三套房;
……
中国人要快乐就这么难吗?
也许五千年的生存的事实和其中相当的辉煌已成为中国人的快乐的参照物,而近百年的屈辱和前些年的困苦也如误信庸医而吞下的蛇胆,虽能明目,但难以消化,且苦汁不绝如缕……
我们手牵上下的历史,看哪一头都快乐不起来的,而这世上又哪有等一个民族自个想明白了,慢慢地乐起来的好事呢?
要想不再输掉不应该输或者根本就输不起的比赛,只有先忘掉一切,乐起来,赢了,什么就好说了。
我是一个病人,且病至如此,该是能说说快乐的,如果我悲切从得病的那一天起,想必早就成为一些肥料什么的,而我快乐,各位就得多担待我的唠叨,并为我的废话和可能的自得其乐投之一笑。
快乐起来吧,朋友们,不要为年龄、健康、容貌、金钱、职务、公平之类的事情而不快乐,因为,你也看了女足的比赛了?你也知道快乐其实是赢得这一切的前提。
话再说回来,我们追求这些不也是为了所谓的快乐吗?如果你不会快乐自己,那世间事岂不变成荒唐事,比如,无论你多么有钱都没用,因为你不快乐。
现在的天气预报正变得日渐复杂,各种指数纷纷亮相,好广告创意。我建议再设一个公正的快乐指数,采集数据的方法可借用收视率调查的那一套,只是把仪器安在抽水马桶上,统计一下有多少的中国人在早晨的卫生间放声高唱的。
唱吧,这是真正的自寻快乐,哪怕昨晚老公逃夜,妻半夜回了娘家。
与金庸同房
2000年9月23日 天气:晴
昨日由朋友百里相送到了莫干山风景区,意在换一个环境,继续保持良好心态的。
莫干山于我也是旧地重游,同样是十几年前,细想起来那一次是我的浪漫和少年英雄主义式旅游终结的一游,但终是那处处的竹林更关情的。
到了以后才知道,这次去的是莫干湖,而非上次的山顶,相距不远,对我却是新旧之间的。接待的朋友十分盛情,给我安排了观景套房,有弧型大窗的那种,正好面湖临山,画样的风景。主人向我介绍很多名人达官住过这套房,其中有些闻名遐迩的,但当提到金庸先生的大名时,我心—动。
晚饭、聊天、奥运,很平静地上了床,—夜至天明,及至早上捧着肿胀得斗,大的脸准备起床时,有一个;念头忽至脑际,而后便一个人很艰难但其实是很开心地笑了:“我这算与金庸先生同过房了?”
同房的概念既确切又暖昧,我忽而觉得住这样的房间该有点什么文字记下来,不管前辈是否有缘看见,我总是表达了那种讨教和致敬的意味。
辛苦地吃完早饭(我现在的每一餐都因喉咙作梗而艰难),我急忙打开电脑,亢写了几个关键词:金庸、日记、武侠、莫于山。我仔细地读它们,想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没想到近牛个小时过去,我依然无力将它们串成项链那种成型的东西,它们还是各管各地在我眼前游动。
忽然明白,这本是几篇的题目,而为文——道,犹如做父亲.难的不是多生几胎,而是在众多的孩儿当中选
太子,选得一个外圆内方的,多余的就要干掉。
忽然又明白,我不是在编教科书,金庸先生倒是报人,政客们什么样的言不及义没见过,至于日记的渎者,知道日记本就是性情文字,不会拿出查字典的心态看的,何必要大珠小珠串好了炒的,炒一盘农家菜吧。
十几年前的莫干山之旅,较之我以前的游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我和同班的郑维明、蒋水荣君同行,不知何故,我们奢侈地借住了10元钱一晚的客房,在当时在当地,这好像已是将军楼的级别。从那一次的奢侈之后,我对外出住宿的条件一路讲究,最终为我们国家的旅游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那年夏天,我们是带着全套露营的装备,上山的.幻想着至少有几天我们会住在那些竹林里的,或通夜不眠淡点心事,或伴风雨枕蛇而眠,我们有帐篷、塑料布、甚至还有颇专业的那种砍竹子的刀……
但我们没有离开那10元钱—晚的房间,只是在竹林边久久地散步,感受那竹叶间透出的瘴气一般的水雾,感受着自己的衰弱。
郑、蒋两位的详情我不十分清楚,但我的浪漫和英雄之旅:是在这里划上句号的,从此,不论我走多远,都是不需要别人操心的,像个老资格的外勤人员。
如此的一个“胜地”,在我故地重游的时候,却避也避不开地撞上了“侠”的命题,真叫我不知说什么才好。其实,最近发生在我生命中种种类似的巧合或者是暗合越来越多,绝大部分我没有写在日记中,因为太过私人化了,对此,我的理解是冥冥之中有——个高人或神秘力量在点化我。
我的日记陆续见诸于报章之后,众多热心的读者对此评价不低,更有冠之以“侠”
“勇”之类的字样,实令我愧不敢当的,勇字尚可跳一下够着点边角的,而侠之一道,想都没想过的。
今天想了,因为这莫干山和金庸先生的缘故。
“侠”者为何?
中国字里面有不少这样的字,像一团浓极了的墨,化开来,是要写一大篇的,而题起字来,却只适合大大的一个,单独地挂上墙的。若要化解开来,写一些诠释的文字,一大篇讲不清一个字是常有的事。
“侠”就是这样的一个字。
我决定不做这样的傻事,在莫干山和金庸先生的面前,我只谈侠给我的一些感受。
从小吃母亲做的菜,母亲为了让我们多吃进去一些,每每找些理论来支持,有均衡说、补充说等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国粹的“以形补形”,即我们劝菜时常说的吃啥补啥,猪蹄长脚力,蛇皮助美容,反正也没有人深究,不去想真蛇的花样是没有一家美容院对付得了
以形补形是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信着一点的,这种相信跟个人的学识和经历、见解什么的无关,因为谁都觉得它是一门辅助的学问,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武侠”一道和这种形补理论在中国受到的待遇很有点相似:没有统一和标准的理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和了解它的内涵、需要运用时我们都可以拿来,而后……
金庸先生是中国第一个把散落在各地的武侠原料做成满汉全席的,我在这里再次向他的博学和报人的机敏致敬:博学尚可追,而机敏则是天赋一样的有形无迹的,金先生面对全国上下对武侠半懂不通的行家,干脆收起自己的独特见解,做一席满汉全席,让食客们各取所需。
这情形有点像在巴西国当足球教练,全国都是教练级的球迷,搞理论就难了。
金庸先生著作等身的武侠作品中写了不同的侠,真如一席丰富而风格并不单一的大菜,吃客们可各取所需,并且认为这是地道的某某风味,百味中百客,这是金先生的机敏,也是金氏作品风行天下的奥秘。
而中国人对金氏武学的接纳则活脱脱是形补学的翻版了,可谓缺啥取啥,取啥补啥。
中国人惧怕战争却爱好争斗,还有比武侠小说更过瘾的竞技场吗?
中国人仇恨世袭的统治者,偏又天性散乱难以聚成合力,于是便有了比一般朝庭更组织严密和无所不能的道门帮派;
中国人痛感文化传播的途径单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