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悄悄地问:“怎么?母老虎让你写检查?”
我说:“没有,写电话号码。”
榔头以为自己没睡醒:“到底怎么回事?”
我诡异地说:“情况很复杂,等促膝再谈。”
午饭的时候,刘红路过,对我们莞尔一笑:“同志,垃圾不要乱扔哦。”
我提着一根鸭骨头:“您看。”说着轻轻地放到垃圾盘里,又用征求的语气说:“同志,满意不?”
榔头看得直想吐,刘红一走就对我大骂:“我呸,受不了你们!”
对山歌
火车穿越广西的时候,我被大好河山吸引得陶醉了。整座整座的山,就是整块整块奇异的石头;整条整条的水,就是碧玉琢磨的练。窗外的一切让人误以为不是画在临摹景物,而是老天悄悄把山水画的美景取下来,直接放在了漓江边上。但天地总是公平的,这样美的山,却让土壤因多石而贫瘠,因此山脚的庄稼不多,只长着些颜色黯淡的杂草。几头大黄牛在铁道边用膳——毕竟这里不是大草原,牲畜也没有草原的同类自由,脖子上都拴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有个木桩钉在土里,以限制黄牛的活动范围。一条尖瘦的小狗冲着火车“汪汪汪
”地喊个不停,似乎在说:“你们声音轻点,黄牛没吃饱的话,主人会拿我卧轨的。”看来,高楼大厦和喧嚣的车流是永远不会让人真正思考的,走出它们的包围圈,来看看泥土和杂草,倒是发现空气中的氧气不少,任你呼吸,任你凭借花草的芬芳飞起来。
要是火车能停,我现在就跳下车去放牛了。
火车行至桂林站,车厢中挤进一伙伯伯奶奶,后面跟着个举小旗的导游。他们都操着清一色的昆明话,估计是组团出来玩的。这伙人安顿好以后,似乎游兴不减,嘻嘻哈哈地吹牛。讲着讲着,一个人忽然起立,在车厢走道里手舞足蹈地唱起了滇剧。车厢顿时活跃了,有人从铺里伸出头来看,有人索性就走过来看,连在中铺冬眠的那个男子也被吵醒了,好奇地观望。我给他掐了一下表,乖乖,足足睡了三十个钟头,换作青蛙都饿死掉了。
第一个伯伯唱完以后,主动去拉第二个。第二个扭捏一阵,站起来又唱,接着是第三个。很明显,他们都是些业余选手,但是凭借老化的记忆,竟能一字不漏地背出大段大段的唱词,准确地哼出旋律,而且谁唱得都不差,令人咋舌。
观众认真地听,时而热切地鼓掌。也许车厢里其他省份的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唱啥,但是这帮老头老太的热情,已经感动了所有人,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为自己的毫无生气羞愧不已。
大约是第五个唱完以后,忽然有老人对我们笑:“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别光听不练,也哼几首来听听吧。”周围的老人立刻被点醒了,尤其是刚才表演过的,反应比较强烈,似乎感觉吃亏了,一定要我们唱,以弥补他们的损失。
我坐在最前线,成了冲突点,只能硬起头皮代表车厢的年轻人回答:“听了你们的戏,我们唱的那些简直称不上音乐。”老人们大度地挥挥手:“管他什么歌,自己唱的就是好歌。”
说着纷纷把矛头转向我,点名让我首轮献艺。我感觉再回绝就有些不通情理,又对自己的公鸭嗓子不甚满意,于是提出:“我先起个头,年轻的会唱就合进来。”这一建议得到双方的同意后,我开始唱了: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
唱了快一半也没几个人加进来,我有些不安,以为自己走调了,其实很多年轻人是不好意思开口。等我干涩地把歌词念完,老人们没有吝惜掌声,也没有吝惜夸奖,让人觉得受之有愧——在这样的情景下唱《狼》,有点不伦不类,甚至老土,倒是正好验证了庸俗的定义——时尚被无数人重复一百遍的结果。
“好,我回敬年轻人一段。”一位老太自告奋勇地站起来,掐一掐咽喉,用她依旧清亮的嗓音唱道:
一只螃蟹么八只脚,
两个大夹夹么一个硬壳壳
……
哦,这段我听过,是昆明花灯的名段子。我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外婆唱这段,可惜现在把词忘干净了。
等老太唱完,我们再唱了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此乃超级大合唱,因为所有人都读过小学,就算有人没加入过少先队,如果他说没唱过这支歌就显得太虚伪了。听着这熟悉的歌声,令人想起小学时的自己是如此那般的革命,任过光荣的大队委(我记不清这个职务的全称怎么念,反正是三条红杠杠挂在手臂上,类似于人大常委),做过明星旗手——这个明星称号可不是自封的,是因为第一次升旗的时候,我没把握好火候,国旗升一半国歌放完了。我们校长从来都夸我有前途,然而这次我令他失望了。望着那国旗尴尬地挂在旗杆半中央,校长恨不得过来掐我的小脖子。好在那时候人小,不懂得面子之类的虚物,我也全没领会周围的紧张空气,依旧在寂静中神情专注地把国旗拉到顶,最后博得了满操场的喝彩。从此,每每轮到我升旗,校长就异常地紧张,直朝我挤眼睛,慌得我使劲使劲地扯绳子,国歌刚唱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五星红旗已经在旗杆顶上迎风飘扬了,我只能百无聊赖地站在原地听音乐。
接下去又站起来一个老太。
小乖乖来小乖乖,
我们说给你们猜,
什么长长长上天,
什么插在水中间,
什么有腿不走路,
什么有嘴不唱歌?
唱完以后,老婆婆得意地说:“快快对来听听吧!”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别人对山歌,谁想今天被搬到火车上来了。这下子可难住了众书生,抓耳挠腮的有,向后退缩的大大的有。我估计只有榔头能解围了,于是使劲地拽他。就差把他的衣袖扯到我手里拿着的时候,榔头才勉为其难地站起来:“这个——这个——有腿还不能走路?有此物吗?有嘴为什么不唱歌呢?这个——怎么说好呢?这样行不——”
小乖乖呀么小乖乖,
我们这就猜出来,
高楼长长长上天,
桥墩插在水中间,
板凳有腿不走路,
喇叭有嘴不唱歌。
“好!”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喝起彩来,但老太太只是暧昧地笑。
榔头看见那种笑,有些心虚,试探着问:“对么?”
老太太说:“对当然对,只是少了山歌原始的韵味。年轻人们,听好了——”
小乖乖呀么小乖乖,
我们这就猜出来,
状元长长长上天,
荷叶插在水中间,
地主有腿不走路,
茶壶有嘴不唱歌。
“怎么样啊?”
“高,实在是高!”众书生纷纷叹服。
相识何必要相逢
听着家乡的戏,哼着相识的小调,感觉离家不远了。火车喘着粗气爬上了云贵高原,土壤开始呈现出红色。松树占满整片的山坡,只给杂草留出不多的生存空间。若是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这些杂草丛里会长出各色的菌子。那些最漂亮的往往有毒,误食后会让人眼冒金星,胡言乱语。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哥哥在这样的林子里捡拾菌子,然后拿回家做菜吃,其味道鲜美无比。但是有一次,我们把有毒的也带回去了,其他人吃了没事,惟独哥哥整整两天在家里胡闹。一会儿用竹竿戳天花板,说上面有小人搬东西;一会儿用手抓空气,说有好多
蜻蜓在家里飞。一家人被他逗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能不停地对他解释:“此乃幻觉。”他根本听不进去,说着就指着你的手:“看见没有,好多的蜻蜓歇在上面。”
不过,现在是冬季,山上显得沉寂,没有鸟,也没人弯着腰找菌子。
我望着窗外,问榔头:“你闻到没有?”
“闻到什么?”
“松针的味道。”
“没有,我只闻到你的脚气。”
“你小资一点好不,同志?”
“不管闻到什么,反正我们回来了。”
“是啊,回到家,脚气也芳香扑鼻。”
望眼欲穿的时候,昆明坝子终于进入眼帘。旅客们开始忙乱着收拾行李,然后互相道别。
我们给中铺的睡神道别,给对面的三口之家道别,给旅行团道别,当然了,也给刘红道别。火车进站前的几分钟,所有人都背着包站起来,面对着正前方。这让人联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盟军准备登陆的场景,只是前者喜上眉梢,后者紧张万状。
走下火车,我深深吸了口气。榔头兴奋得像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