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屠城,前科累累,《三国志》有些避讳未写,须综合其他数据,拼出全貌。
诛三族不算,光屠城纪录,至少有下列各项: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曹操打造的宽容形象(2)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若无曹操默许甚至下令,部将岂敢屠城?
招降纳叛,宽大的曹操
灭门、屠城,都是极其残暴的行为。但曹操常常清醒地知道应该提升形象。曹操迎献帝那年(建安元年),刘备在徐州被吕布赶跑,狼狈地逃到许都,投奔曹操。曹操待之以礼,智勇双全的程昱建议:“刘备有英雄之志,不早杀了他,必为后患。”
曹操回答道:“我们正在收揽天下英雄,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不可。”
智多星郭嘉也同意曹操的看法,他进一步分析说:“刘备有英雄之名,趁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时杀他,我们会落得迫害贤才的恶名。如此,主公身边的英才贤士将起疑心,另谋出路,主公您如何争天下呢?所以,除去一人而灭了四海的威望,这么做关系到安危存亡,不可不慎。”
于是曹操给刘备增加兵马,供应军粮,让他攻打吕布。
对祢衡的态度又是一例。祢衡这人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曹操很无礼,曹操很想杀他,却碍于形象,不得不忍。曹操曾经对孔融说:“我杀祢衡这小子,像杀雀鼠般容易。但他颇有虚名,我杀他,会被人以为我没有容人雅量。”
于是曹操把这烫手山芋转给刘表,刘表又转送给黄祖,祢衡死在黄祖手里,曹操借刀杀人,除去眼中钉。
从以上二例曹操夫子自道,以及谋士分析,很明显,曹操不杀刘、祢,不是爱才,无关宽容,只是怕人说闲话,怕影响天下人对他的观感。一言以蔽之,顾及形象而已。
同样的,官渡大战前,张绣归降曹操,曹操亲热得拉着张绣的手,设宴款待,并要求结为亲家。张绣之前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大将典韦也殉难,曹操仿佛忘了。于是,官渡之战,张绣力战袁绍,以报答曹操。《三国志》作者陈寿赞扬曹操“不念旧恶”,大概跟这事有关,殊不知曹操的用意在“招降纳叛”。
又,官渡大战,曹操击败袁绍后,搜出得好几封部将私通袁绍的信,他看都不看全烧了。他说:“袁绍那么强,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这是多动人的一幕。实际目的却是安抚内部,以免官逼兵反。
曹操焚书,多少受汉光武帝刘秀的影响。刘秀击溃劲敌王郎之后,把将吏私通王郎的书信全数销毁,看都不看。
哪些人有叛背的念头,曹操不好奇吗?《三国志·赵俨传》裴注引《魏略》写,曹操彻底铲平袁氏势力后,派人搜查逢纪(昔日袁绍的谋士)的衙门,为的正是当初的通敌信件。裴松之不相信这段记载,认为和陈寿本传所写曹操不念旧恶的精神相悖。
裴松之想得太单纯了,忽略了曹操复杂的心思。事实的真相是,并非曹操笨得留下刘备这个后患,也不是宽厚得容纳祢衡撒野,更非纵容部属通敌,一切如他自称的,是为了形象,为了口碑,为了展示容人海量。
孔明舌功破曹操武功(1)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曹操大军南征,攻占荆州,刘备一路溃亡。曹军顺流东下,意图歼灭刘备,以及江东的孙权。燃眉之际,诸葛亮建议向孙权求救。
难就难在,刘备新败于曹操,自身难保,如何说服孙权和刘备合作?
能够担任这重责大任的,莫过于诸葛亮自己了。诸葛亮要怎么说服孙权?
激将法反将一军
诸葛亮透过鲁肃,来到孙权面前,展开说服工作,也踏出《隆中对》联合孙权的第一步。
诸葛亮开门见山说道:“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孙权)您起兵,据有江东;而我们刘将军(刘备)在汉水南岸招集兵马,与曹操共争天下。如今曹操力克群雄(袁术、吕布、袁绍等),北方大致被他平定了,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由于无法抗衡,刘将军才避难到这里。”
一开始,诸葛亮除了凸显曹操的赫赫功业,并把刘备从荆州仓皇逃亡、投靠孙权的经过重新演述,看起来只是你知我知的废话,实则另有用意。诸葛亮巧妙地暗示,刘备败逃,不是刘备不行,而是曹操太强了,你看袁术、吕布、袁绍等一方之霸,不都成为曹操争霸的祭品?这一点认知,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发挥不小的功用。
诸葛亮接着展开激将法:“将军可以量力而为,作出选择:如果能抵抗曹操,不如及早和曹操断绝;如果抵抗不了,就该放下武力,向曹操称臣。如今将军您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犹豫观望,事到临头还不能决断,祸难就要来了。”
诸葛亮一语点破孙权的矛盾,可以想见孙权当下的心虚。孙权不服地反讥:“那么你们刘豫州(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呢?”
这一问,正好落入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慷慨答道:“田横,只是齐国壮士,却能坚守大义,宁死不屈,何况刘豫州是皇族之后,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若举事失败,那是天意,怎么可以向曹操低头呢?”
田横是秦朝末年齐国人,楚汉相争时,田横自立为齐王,对抗项羽、刘邦。刘邦得到天下后,田横率部属五百人逃到海岛,刘邦派人召唤,他不愿称臣,半途自尽。消息传出,岛上五百人也都自杀。诸葛亮以田横为例,说明反抗到底、不屈不挠的节义,反衬出孙权如果投降,且不说比不上落难的刘备,堂堂一方君主,比小小的田横还不如,这样不丢脸吗?
孔明舌功破曹操武功(2)
诸葛亮用田横反将孙权一军。到此为止,这场辩论,孙权已经屈居下风了,他已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对抗曹操。于是孙权向诸葛亮表明决不投降的决心。但他心里还有疑虑,如何抵抗曹操大军?虽想结合刘备,但刘备残破的战力,能有多少加分效果?
三分天下的美丽蓝图
接着,诸葛亮必须分析双方军力的对比,必须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作战的利益,孙、刘军事联盟才能成立。
诸葛亮先从己方说起:“我军虽然新败于长坂,但陆续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合起来有一万人。刘琦集合江夏郡的战士也有一万人。”
先前诸葛亮强调刘备实力不弱,在此时发挥了功效。刘备军力凑一凑也有两万人,然而曹操军容壮盛,刘备区区两万,以卵击石,又有何用?诸葛亮相信孙权必然有这层顾虑,因此在孙权质问之前,诸葛亮必须先堵住这个漏洞。
诸葛亮进一步分析曹操大军虽多却不足惧,理由是:
一、曹军已如强弩之末:曹军远来,疲于奔命,为了追击刘备,轻骑兵一天一夜赶了三百余里,好比强弩发射的箭到了尽头,劲力已失,连鲁国的细绢也穿透不了。曹军犯了兵法大忌,《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奔驰五十里之远展开袭击,一旦遇到意外,先头部队的将领将受挫,只有半数队伍能到达目的地。
二、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上作战。
三、荆州民众虽然投降曹操,但只是形势所逼,不是真心降服。
最后,诸葛亮给孙权画了一张美好的蓝图:孙、刘联军,曹操必败,三分天下的形势成形。从投降葬送大好江山,到击败曹操,三分天下,一冷一热,两相对比,孙权怎能不心动?
综合诸葛亮的辩论手法,他先用二分法,让孙权产生一个印象,要么投降,要么和曹操切八段,没有第三种选择。继而用威胁法,告诉孙权,如果犹豫,祸患来临。然后用激将法,刺激孙权,表明刘备不可能那么没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