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个选项是,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话,“可能是真心话,也可能是一种权谋”。
标准答案为“是”。考生必须和出题者一样,认定刘备说的可能是真心话,可能是权谋,否则就答错了。
为什么刘备托孤的伟大情怀,后人起疑?
且看刘备这段话,说得情真意切,表明了只要国家强盛,如果刘禅(阿斗)不成材,扶不起来,诸葛亮便自立为王,废了刘禅。
然而矛盾的是,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己任,打拚全为了重振刘家天下,若把国家让给姓诸葛的人,和曹魏有何两样?从此师出无名,先前的流血流汗,所为何来?
刘备虽然病笃,但头脑清楚,不容这种事情发生,因为以他对诸葛亮的了解,诸葛亮不可能答应。
果然,诸葛亮涕泣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岂敢不竭尽心力,忠贞效命?
刘备又交代刘禅,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这是多么漂亮的两手策略!一来,很自然逼使诸葛亮输诚立誓,将来不致功高震主,不会废掉阿斗而自立(不管有无可能);二来,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的器重和信任,遂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志;三来,刘禅再昏头昏脑不会也不敢铲除、排挤父执辈的诸葛亮。于公于私,刘备交代后事,仿佛为可能的政争浪潮筑起防波堤。
刘备做得漂亮,不尽然是天纵英明所想出来的,早在十五年前,刘表病重,便把荆州托付给投靠他的刘备,说:“我儿不才,而诸将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裴注引《魏书》)。
刘表不让儿子、心腹继承,反而托付给寄人篱下的刘备,刘备哪好接受?刘表只好托请刘备好好帮助他的儿子。后来曹操南征,继掌荆州的刘琮(刘表的儿子)投降,有人劝刘备攻刘琮,取荆州。刘备推辞,因为有负刘表生前托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违背信义,只图私利,这种事我不干。否则死了哪有脸见刘表?)
被托孤拖垮的曹魏家业
刘表让位刘备一事,违逆常情,史实或有争议,托孤却合情合理,而这招也将了刘备一军。刘备既已答应,便不能反悔,即使刘琮投降曹操,也不能攻打刘琮,占有荆州。当刘备逃亡时,十余万荆州居民紧紧跟随,刘备赢得民心,和他忠于嘱托,不乘人之危,不无关系。日后刘备回想,必然有所领悟,托孤啊托孤大有用。聪明的刘备有样学样,临终时也来这么一下,学得快,学得好。
如果用权谋角度来看刘备托孤,那么孙策托孤给张昭,也是同一类型。《三国志·张昭传》裴注引用《吴历》写孙策临终前,把十八岁的弟弟孙权托付张昭,明白表示,如果孙权不成器,张昭便取而代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忠心耿耿的张昭当然不会答应,(就算想取而代之也难,因为张昭并未掌有兵权。)除了效死报答孙策的知遇之恩,还能怎么样呢?
讽刺的是,君可取而代之的假惺惺,得到受托者效死的效果,刘备、诸葛亮、张昭都没有自立夺位的言行。反倒是魏明帝曹叡死前把八岁的曹芳托给司马懿、曹爽,没有“君可自取”的做作遗言,只有托孤的诚挚请求,曹氏基业最后竟然被司马家给拖垮了。
一颗头颅的离间计和反间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关羽北征襄樊,势如破竹,后来却败走麦城,失守荆州,以捷报始,以噩耗终,成为骄纵大意的负面教材。而相对于孙权、吕蒙、陆逊擒服关羽的风风光光,曹操在整个过程中似乎显得很蹩脚,大将庞德被斩,于禁投降,樊城被围,内有魏讽谋叛,外有民变掣肘,关羽又一路挺进,吓得曹操一度打算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
然而,细看曹操的演出,却展现一流的智谋,和一流的政治操盘,离间计运用娴熟,反离间也运作自如,只占便宜,不吃暗亏,和孙权既联合又斗争,和与战的分寸掌握得恰如其分。
一石二鸟,两面人情
就在曹操有意迁都时,司马懿、蒋济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孙权和刘备结盟,“外亲内疏”,彼此内部矛盾,互相提防,若关羽得志,不是孙权所乐见的。不如笼络孙权,晓以利害,和孙权结盟。
司马懿和蒋济说对了。刘备占据荆州不还,又夺益州,取汉中,并且称王(汉中王),孙权心里嘀嘀咕咕,很不高兴,先前提议和关羽结为亲家,反遭关羽羞辱,而今关羽大军震动中原,更让孙权没有安全感,于是十年来孙、刘结盟的态势破局。孙权和曹操打了十年仗,这回决定和曹操连手,对付气焰很盛的关羽。
联合次要的敌人,对付主要的敌人,是合纵连横的基本法则。诸葛亮、鲁肃的高度共识,促成孙、刘合作。如今,孙权转向曹操,一方面递送降书,一方面出兵袭取荆州,攻打江陵、公安两座城。孙权要求曹操保密。
曹操喜出望外,但并未被喜悦冲昏了头。曹操何等厉害,他要来个“一石二鸟”之计。表面上答应孙权保密防谍,暗地里却泄露军机给关羽知道。
提出这项建议的是董昭。董昭在军事会议独排众议,反对保密,他认为相反的,应该让关羽知道孙权的袭击计划。
“关羽获悉吴军的意图后,如果回防,樊城自然解围。让他们两方相斗,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董昭说:“更何况,樊城守军不知会有救兵,粮尽援绝,心中惶恐,万一生变,大势不好。”
董昭最后分析:“关羽为人强悍,自恃江陵、公安二城防务坚固,不会即刻退兵。”
于是,曹操把孙权的书信,分别射进樊城和关羽阵营。(瞧,曹操多会做人,同时卖人情给关羽。)果然,樊城守军知道救兵将到,咬紧牙关紧守,关羽攻不下来,而后正如董昭所料,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南返荆州,守护江陵、公安。
关羽不撤,却传来江陵、公安生变,已向孙权投降的讯息。关羽急急撤军。
底下曹操的谋划,再度展现他善于离间的一面。曹操听说关羽撤退,并不如一般预期的下令追击,反而要求按兵不动。曹操清楚得很,孙权岂会那么轻易上书降服?还不是想乘关羽和曹军相持不下时,进击荆州,又担心关羽率军回救,两虎相斗,魏军从中得利,因此恭恭顺顺,要求军事合作。如今关羽败走,魏军反守为攻,擒服关羽大有机会,但隔山观虎斗的一方变成孙权,对魏不利。
孙权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好,曹操的锦囊妙计使得更妙,他干脆不理会关羽,把关羽留给孙权,让他们捉对厮杀。
后来的发展,三国迷耳熟能详,孙权杀了关羽,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曹操比照诸侯的葬礼,厚葬关羽。(曹操曾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这段经过,正史寥寥几笔带过,未能多加着墨,《三国演义》添血加肉,灌魂输魄,把一颗人头可能引发的政治效应,和魏、吴智囊的较劲斗智,描绘得栩栩如生,精彩之至。
烫手山芋的头颅
《三国演义》七十七回写孙权杀了关羽后,不知祸害即将上身,因为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雪恨,必定和曹操联军攻吴。张昭点醒孙权,同时建议把关羽首级转送曹操,让刘备以为是曹操所主使,刘备必然把矛头指向曹操。
孙权的诡计逃不过司马懿的法眼。曹操接到装有关羽首级的木匣,为除去这心头大患而心安,司马懿却指出,这是孙权的移祸之计,破解之策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礼”。如此一来,刘备必定南征孙权,曹操只须以逸待劳,落井下石,攻打落败的一方,再徐图发展,摆平幸存的另一方。
本来关羽的头颅像烫手山芋,谁接到谁倒霉。曹操厚葬关羽,把嫁祸的受害者丢还给孙权,乃有之后刘备大军伐吴之事。
从以上例证来看,可知曹操阵营人才济济,曹操见识不及之处,总有谋士建议。然而说曹操本身智谋平平,全靠谋士,这说法不对。领导人贵在裁夺,在众说纷纭中做出正确选择,决断力行。换了庸才主子,董昭、司马懿、蒋济的建议再好,也不会被采纳。
布局要有宽广的眼界
曹操写过一首诗《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对象为“沐猴而冠带,知(智)小而谋彊(强)”。讲白一点就是,像猴子一般却硬充人样,脑子少根筋还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