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到排名70的金融半奖,会很高兴地接受,但是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就是因为你的目标比别人的更高。我非常乐意帮助你建立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但这些东西只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不一定保证你实现目标。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
能给你提供这种保障,需要你自己去理解、去实践。但是我相信,你的申请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随后,太傻又说:〃首先,我们来看看,你以前是怎么做留学申请的。在你的两次留学申请中,到底做过什么事情,做事的重点又放在什么方面。你简要地总结一下吧!〃
第7节:误区留学申请的迷雾(3)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我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我前两次申请的经历:
〃2003年秋季的入学申请,我的申请目标定得比较高美国大学TOP20的金融学全奖。事实上,那个时候我已经非常清楚金融学申请奖学金的难度,TOP20的大学金融学申请更是竞争惨烈。这也是美国人自己申请的热门专业,一些欧洲
国家,比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申请者也很多,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体系完善,大部分申请者都在金融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申请金融专业的中国学生人数相对少些,很多原先学金融专业
的中国学生在了解到他们在申请奖学金以及被录取方面处于劣势之后,通常都转而去申请经济学专业,有工作经验的人则去申请MBA。因此,除了金融学博士之外,很少有中国学生申请TOP20成功的例子。有至少一半的TOP20大学,金融
专业近三年都没有录取中国学生。而那几个被录取的人,我都通过各种途径联系过。他们要么有至少三年以上的金融工作经验,要么就是与录取他们的学校有一定关系。奖学金很高,可是能被录取已经是难上加难,能获得奖学金者更是
凤毛麟角。
〃我在确定第一次申请目标的时候,已经把这些问题了解得很清楚了,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可以说,最后的结果虽然让我吃惊,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在预料之中。毕竟,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不管背景多么好,都
是没有强大竞争力的。这种状况,不只是金融专业所特有,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如此。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永远是处于劣势,除非你在本科学习期间成绩特别优异,或者你在学习期间已经做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并且你的研
究成果与那些从事实践工作者的水平相当,甚至超过了他们。
〃第一次申请,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冲击最高目标。我努力克服自己在职业经验上的劣势,并且突出自己个人校园背景的工作经验,其中我特别强调了自己曾在国际辩论大赛上获奖。我尝试着用这些与众不同的细节打动美国的学校
,最大限度地说明自己的发展潜力,希望借此增强我的竞争力。当然,如果申请失败,我打算马上进入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从事金融方面的实际工作,并在2004年秋季的入学申请中再次冲击最强。
〃当我定下个人目标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熟悉我的人都认为这个方案万无一失,加上我所有的硬件背景,如我在GMAT、TOEFL、GPA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缺陷,所以大家都相信,就像我以前取得的那些令人炫目的成绩一样,我将再次创
造奇迹。
〃于是我信心百倍地准备所有的东西,尤其是我的PS、推荐信和简历。我的PS数易其稿,找到最专业的英文教授逐一修改,并且与众多已经在海外留学的师兄师姐反复讨论,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反复修改。我还找专门的文书写作
公司写过两个版本的PS。在推荐信方面,我找到最牛的人和最熟悉我的人,写成推荐信六封,其中一封是中国金融领域的元老写的,一封是银监会的副总写的,一封出自一家世界500强的金融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之笔。余下的三封推荐信,
分别由我就读本科时所在学校的教授、院长和我的指导老师写成。
〃在申请哪几所学校的问题上,我找到在TOP20学校金融专业学习的中国人,他们中有硕士,有博士,有助教,还有教授。这些人非常了解这些学校每年招生的实际人数、招生的风格、审核程序,以及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和奖学金发放
的可能性,他们为我的申请提供了翔实可信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还弄到了那些在申请程序中起决定作用者的联系方式,我甚至知道了这些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他们交往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在材料包装、成绩寄送时间、学校联系方式,以及申请的每一个细节,我都竭尽全力做到一丝不苟。
〃11月份,我将材料全部完成,并且及时寄出,开始了和教授的进一步'套磁'。事实上,我从9月份开始,就已经和教授联系了。然而,我邮出的大部分邮件如泥牛入海,音讯全无。只有一小部分教授热情回复,这让我获得了一点点安
慰。
第8节:误区留学申请的迷雾(4)
〃与教授以及学校的联系,花费了我后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时期,我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研究教授论文方面。
〃2003年4月,我基本知道了所有的结果:除了两个学校给了我AD,其他的学校都拒绝了我的申请,基本的理由都是我的专业背景不具备强大竞争力。当然,这些话不是写在给我的回信上的,而是我直接打电话问院系主任得到的结果
,他们都告诉我,金融专业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专业,建议我在申请前最好有一些工作背景。
〃从2003年3月,我就已经开始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实习了,之后也成为这家公司的正式员工。我清楚地知道我之前申请失败的原因所在,并开始全力弥补不足。我积极地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
〃我所在的公司给了我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使我有机会参与到事务性的实际操作中。我的同事、老板都知道了我的目标,并鼓励我继续为留学而努力。
〃2003年8月我重考TOEFL,再次获得高分,我的自信心又树立起来了。于是,我正式开始了2004年秋季入学的申请。这次我降低了学校标准,把目标改为TOP50,实际TOP20的申请了六所,20~50的申请了六所,50之后的申请了两所
。我告诉自己,奖学金太不现实了,只要TOP5的给我AD,我就会接受。至于其他的学校,我尽量争取半奖。
〃在上一申请过程中,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研究如何能被录取。我把自己半年多工作的经验总结一下,写进我新的文书,让它更充实。同时,我在申请学校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我的实际工作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把这些细节作充分的描述。我同样积极地和学校教授联系,获取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我的申请资料,以便让它更能吸引校方的注意。
〃从2003年的9月到12月,我在工作和申请过程中耗尽了精力,每天最多只睡五个小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功,否则……其实,我当时想不出'否则'应该怎样。在我的座右铭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中,我的确找不到'更加努力'应
该怎样做。我相信,在中国做申请的人,不可能有几个比我更加努力的,他们中大部分申请的是生物、物理、化学、EE、CS、经济、教育专业。对于这些专业,我相信只要有我付出现在10%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他们所追求的结果。但是
,我不想转换专业方向,因为我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无论在哪个领域,我都不会因为目标任务的艰巨而降低自己的标准。我相信自己的努力最终会换来成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这条原则,一直激励着我去追求梦想的
最高境界。
〃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第二次的申请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好多了,TOP20的学校,我申请的六所,有四个AD,后面的学校给了四个AD,两个半奖,当我看到最后一个TOP20的学校的结果时,我就知道自己还是失败了。我为自
己定的目标而自豪,但这种目标无法达到,这又让我苦恼。
〃于是,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真的像我当初想象得那么优秀吗?或者应该学会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去逃避,我应该去面对问题。肯定是我哪里出了问题,问题肯定有解决的办法。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呢?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