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的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礼记》第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ADAFAGAIAJLC 《道藏》第28册19页,第18册42页,第17册111 ~112 页,38页,第19册641 页,642 页,第19册571 ~572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138 、167 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3 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⑥⑧LB 《丛书集成初编》第0278册194 页,第1209册59页,第3957册3156~3157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⑦ 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十七
  ⑨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今乃以玄武为真圣,而作龟蛇于下,已无义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圣真君作四圣,殊无义理。”
  AB 避圣祖讳,见于《朱子语类》和《云麓漫钞》等。《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真武,本玄武,避圣祖讳,故曰真武。”
  《云麓漫钞》卷九云:“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号为真武。”除此说之外,《续文献通考》又称为避真宗讳,曰:真武“本号玄武,宋避庙讳,改曰真武。”因据《宋史》,宋真宗生于太祖开宝元年,初名德昌,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改名玄休,端拱元年,改名玄侃,至道元年,又改名恒。此说于理不通,因宋真宗已于至道元年改名恒,在后祥符间改玄武为真武,自非避其讳而为,故当以前说避圣祖玄朗讳为是。
  AC 转引自《全宋文》第7 册16页,巴蜀书社,1990年
  AE 《文献通考》第824 页,中华书局,1986年
  AH 《笔记小说大观》第6 册114 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AK 《续文献通考》第3495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①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②
  “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③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④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种道书,又以两汉流行的元气论对其神格进行刻画。《三元品戒经》称“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⑤据南北朝所出之《因缘经》等所载,三官大帝的主要职责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间善恶,给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⑥《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⑦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设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开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⑧据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万类种种,皆归三官大帝管辖。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⑨
  注:
  ① 《三国志》第1 册264 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 《十三经注疏》上册109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④⑤⑥⑧ 《道藏》第2 册26页,36页,210 ~211 页,第17册98页,第11册414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 此二书实为南朝宋前所出灵宝古经《三元品戒经》之一部分。
  ⑨ 《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13 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①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蟹  汤汤,黄帝是食是飨。”②《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③《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⑤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⑥《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⑦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⑧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⑨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