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ぃ么朴帧俺鲎猿な罚ㄖ感碲住咦ⅲ室嘤诮鍪馈!雹茏苤髡呶锨迮傻朗俊8么谌荼靖鸷椤渡裣纱罚性鲆妗
(一)增写了三茅祖、父辈之履历。谓:“高祖父讳濛,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隐遁华山。……曾祖父讳偃,字泰能,濛之第四子也, 秦昭王之世,位为舍人,稍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父讳嘉,字正伦,仕秦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嘉辅帝室,……以嘉为德信侯。‘父’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
(二)增写了茅盈从师学道事迹。谓:“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朮而饵服之,……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明辰……径到西城……卒见王君。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⑤《茅山志》卷二十收载上清派道士张绎于梁普通三年(522 )所立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所记三茅事较简约,系年稍异。
约于唐代成书的《集仙传·大茅君》称,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盈室,顷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阙圣君分别派使者赐茅盈以衣冠、玉玺、金铃、神芝及爵位,并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为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又说,在此之后,“王母命上元夫人授 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 部宝经,……
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⑥至此,三茅君的事迹也基本定型,此后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张雨《玄品录》卷二《三茅君传》、《茅山志》卷五《三神纪》等,皆据上述诸传以成篇,无大增益。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 サv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祐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祐真君”。⑦总称三茅真君。
注:
① 《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②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1册280 ~282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③ 《四库全书·神仙传》提要云:“此本为毛晋所刊,……征引此书,以《三国志》注为最古,然悉与此本相合,知为原帙。《 何捍 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抄合而成,《广记》标题,问有舛错,……其本颇有讹漏。”
④ 《道藏源流考》上册9 ~10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⑤⑦ 《道藏》第22册707 ~710 页,第5 册561 ~562 页,572 ~573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 《太平广记》第1 册78~79页,中华书局,1961年
麻姑
麻姑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继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又说:“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麻姑传》全抄上文,仅在传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
《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内容略同。但上述二传皆无王远与麻姑有亲属关系的记述,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却谓:“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为后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传》以其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而闻名于后世。
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更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
在此《麻姑传》和后世文人称引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又有称名麻姑的女仙出现。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一引《齐谐记》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 ~396 )时人,称“太元八年,富阳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所记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④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⑤,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会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
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⑦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⑧《异苑》卷五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⑨大都亦为托名麻姑而来。
注:
③ 《太 广记》第2 册369 ~370 页,第3 册926 ~927 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 《道藏》第5 册465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 《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140 页,62500 页,62186 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⑥ 《全唐文》第4 册342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⑧ 《夷坚志》第1 册391 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⑨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520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一作“骊山姥”,或“黎山老母”。道教崇奉的女仙。《太平广记》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其事。略云: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余发半垂,敝衣扶杖,神壮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尅。’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①于是命李筌坐树下,为其说《阴符》之义。谓“《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之常典耶!”②遂对《阴符经》之出世和内容,进行长篇解说。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飘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却至树下,失姥所在,唯于石上留麦饭数升。”③筌乃食麦饭而归。此从绝粒求道,注《阴符经》,著《太白阴经》行于世。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实有其人,非乌有也。《史记·秦本纪》:‘申侯言于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汉书·律历志》载张寿王言:‘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考骊山女为 胥轩妻,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