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谈书事 作者:李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无论过去多少年,重读马原,譬如重读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拉萨的小男人》的系列作品。仍然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它们是当代小说中最令人惊异的小说。最令人惊异的,是作者的想像力,他的写作技艺和他的小说所提供的种种可能性。马原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创造了现代“汉语小说”的一种写法,确立了现代“汉语小说”的一种形式。而在此之前,这种写法和这种形式,在现代汉语写作中是没有的。但马原决不仅仅是一种小说形式的开创者,他在艺术上的博大与丰厚也是其他小说家所难以企及的。马原对自己的小说有着自信而深刻的认识,曾经在一篇七千字的名叫《小说》的文章里,用异常明确的文字表达出他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理论,他对近世世界小说家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小说的解释。
  马原说:“每个作者都密切关注着多种技法。最常见的是博尔赫斯和我的方法,明确告诉读者,连我们(作者)自己也不能确定、认定故事的真实性——这也就是在声称故事是假的,不可信,也就是在强调虚拟。当然这还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供可信的故事细节,这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相当扎实的写实功底。不然一大堆虚飘的情节真的像你所声明的那样,虚假、不可信、毫无价值。这种技法表面上看很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主要是对作家基本功要求很高,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这样的方法往往是最具效果的方法。”这种切身的写作经验确实比一些评论家的高头讲章说的痛快明白。
  站在这个无比荒凉的大地上,面对一些真正的大师,用他们的勇气、人格、受难的姿态,尽其所能地在废墟上把人类残存的希望与信心聚拢起来,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基础关怀人、解释未来新的生存。而马原是不是大师,这其实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马原的小说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为小说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我们在这一扇窗户里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风景。正如某学者所云:以往我们接受的是这个世界的A面,而马原的小说偏偏呈现了这个世界的B面,于是震惊产生了。
  已故的上海评论家胡河清曾经说过:“马原是具有比较敏锐的‘文化意识’的一人。”胡河清偏爱马原的早期小说,他在《马原论》一文中对马原有极为漂亮的评价。其云:“佛家有雪中芭蕉之喻,喻‘金刚不坏之身’;我倒愿意马原修成如雪海中不凋生命之绿的大芭蕉树那般的金身,虽然进入神秘冷峻的世外仙境,却又能有朝一日回归到象征感情生命之美丽的凡界之火焰山。这是比佛法的涅更大的道行。马原能成此果否?”淡出小说创作的马原已经无法完成胡河清先生的遗愿了。
  “我就是哪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马原小说《虚构》中的第一句话)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感受到的那种简练直接和对于操控一个故事的自信。那时我就敢肯定,这是一位不错的小说家。现在写小说的马原,他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可能马原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真正的小说家并不会在意所谓文学史上的定位与肯定。然而正如马原所说的那样:人世间的上下并不平坦。许多发生的事你自己并不能控制,如此,你只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思想在河谷中的穿行
                      ——《书屋》2002年第8期札记
  shidi发帖时间:2002091520∶35∶00
  喜欢旅游的朋友,你到过那些荒寒的河谷吗?那是汪洋大水的源头,是万涓流泉的驿站。在那里,鬼斧神工的造化不屑精雕细刻,让生命保持着生动的粗;自以为是的文明不愿冒险造访,放纵了美的恣肆和天然——森然成阵的群山突然撕开一个裂口,雪浪簇拥的湍流在斩关夺隘;危崖乱石桀骜不驯,荒烟水气舞蹈弥漫,林莽长啸,惊风乱穿,人遗世而孑立,心惊悸而惕然……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程中,也有这样的“河谷”。它不像精神财富的展馆,陈列着定论凿凿的精品;也不同于学术思想的公园,整饬得那般赏心悦目。它或显粗放,或有缺失,却自有盎盎然的生机和沉甸甸的问题,能拽引长久的注视,能揪住人的灵魂。泰勒斯仰望星空之时大胆宣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水做的”,现在看来实在可笑;老聃遗世独立之际慨然斥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未免有点以偏概全。然而泰勒斯把人类的思考从神话中解放,使米利都学派成为灿烂的古希腊思想的滥觞;老子揭櫫的道家思想,挑战专制主义数千年,为中华民族深深打下了自由的烙印。近代的尼采、皮尔士,现代的弗洛伊德和萨特,后现代的福柯、德里达,都是始则聚讼纷纭,继而蔚然大观……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逆溯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开宗立派源远流长的学说,都曾在它的开山巨擘手中穿行过这样的“荒河谷”。只因有深刻的智慧和殷切的热望为根基,它的粗糙和偏失就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必须接受的。以此为鉴,我们就得慎用学问家的理路去苛求思想者,更不能拿规范的窠臼去拘制卓越的心灵。刻舟求剑易,沧海探珠难;按图索骥的章法,何如天马行空的灵感?
  在我看来,《书屋》的道德文章,以思想的冲击力和震撼性见长,一如那浑朴粗砾却揪人魂魄的“思想的河谷”。谓予不信,请为君言——
  一 黎鸣:《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走向死亡的最后历程》
  宣判一个学科的“死亡”,在学术界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其意义绝不压于公布一门学问的诞生;而作者胆敢向含宏万汇光焰夺目的“西方哲学”下死亡判决书,这风险可就冒得实在太大了,以至于我看到这文章标题的第一感就是:又从哪儿跑来一个二愣子?只是出于对《书屋》编辑水平的信任,我才没让这种反感导致遗珠之恨,并在始而惊奇、继则深思的研读中,收获了许多顿悟、许多赞叹……
  文章首先诉诸于稍涉哲学者都熟知的常识,概述了儒学、神学、古希腊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兴衰,并总括为“学问的生、死、原、伪与交配”,让你不敢小觑那人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力,其中一段极具统摄力的话激起了我的阅读兴奋——“神学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学反思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力量,人学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的中国人几乎完全把智慧理解成了人与人斗心眼、斗权术、斗谋略、斗机变的充满了非理性的工具,这与西方人所理解的哲学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又令人服膺其见识。在用货真价实的洞见打消了我们对作者是否清醒、是否够资格来发此宏论的怀疑之后,洋洋洒洒的文字开始对林林总总的西方哲学流派一一叫板,还举重若轻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维特根斯坦的“让哲学安息吧”、卡尔纳普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命题都是不可由经验证实的伪问题”、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这些绝对重量级的援军信手拈来,以不由分说的强力向壁垒森严的“西方哲学”压过去,恰似惊风穿林、狂涛拍岸,许多豁然贯通的警语、睿眼撩人的智慧,则如清心涤魂的林涛、赏心悦目的浪花,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思想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不过,要说这“死刑宣判”就可立即执行,我可没这胆——在那华美强悍的行文之间,立论的偏失也十分刺眼。例如作者情有独钟、使之在全文首尾呼应的“人学”,竟然不加阐释;被作者定为替西方哲学自掘坟墓的两大罪魁之一的“还原论”,也是语焉不详;宣称逻辑实证主义是自然科学对哲学的“弑父杀戮”,却不剖析马赫、罗素们的自然科学背景——这都使作者那力求庄严的宣判,显出些趔趔趄趄的慌张。把马克思归于“社会科学家”、说什么“还尚未出生的胎儿”,也似乎该算作学术和语言的硬伤?即以行文风格而论,读起来也有些不尴不尬:当成学术论文去读,略嫌其粗疏;作为思想随笔来看,又似乎略感艰涩,真好比是一个谈天论道说理抒情的“四不像”。不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四不像”可是珍稀动物,是不该轻易猎杀的。
  古往今来,哲学与宗教双峰对峙,在人类的精神归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