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凤还巢”工程
这就是在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里那些“建设砖块”在自动完善系统的过程。
此举比较明显的是湖南、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有的省把它叫做“回归”工程,有的省称做“凤还巢”工程,叫法各异,做法一样,就是致了富的民工们把钱投到家乡来创业。
拿安徽言之,外出的民工有1120万人(安徽省劳动厅告知我的最新数据),现在已有30万的民工回乡创业,开办了20多万家民营企业。安徽的一位“返乡创业之星”郭德军说:“3年前,我结束了8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休宁县,承包了濒临倒闭的东洲茶叶加工厂。开始投资经营,去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
在笔者采访过的无为县,1996年,实施了一项“凤还巢工程”,鼓励在外打工积累了资金、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个县目前有近万名外出人员创办或参股兴办的100多家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22.8亿元,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34.9%,入库税金1亿元。
不仅仅是无为县,近年来,安徽全省各地都把“引凤还巢”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2002年来,安徽省乡镇企业新增投入中有30%是由返乡人员引进的,总额达到了60亿元。
小富了的民工一回流,便产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打工潮开始转化成创业潮。民工不再是自己单人独马地挣钱糊口了,而是转化成了创造企业、创造产值的行为。其时成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负责人李沛瑶、王郁昭等人便适时地发起了评选中国的“创业之星”活动,迄今为止已评了7届。仅安徽省,这样的创业新星已升起了58颗。
“凤还巢”工程,华星电缆厂是“创业之星”创业,其实就是创造财富,他们把沿海城市的技术与资金带回来作为“晶种”,然后在内地省份发芽开花,再结出硕果,于是,富裕的幸运开始扩散,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变成了全民的富裕,尽管原始的欲望是先让自己富起来,却在客观上起着遍洒富裕的效应。对于这一点,“创业之星”们是功不可没的。
安徽省“凤还巢”工程,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华星电缆厂的一个车间他们不再是原来的那些乡镇企业了,“昨日的星辰已坠落”,而新的星辰正在闪烁。这些“星辰”是出去见过世面的,有了技术、资金,重要的是懂得了管理的经验。因此,安徽省的“创业之星”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中有昔日在军营中建功立业的战士18人,榜上无名的高考落榜生26名,巾帼女将6名,致富路上的领头雁8名。他们创办的企业,有全省最大的建材市场,有填补省市空白的自然博物馆、儿童游乐园,有传统的机械工业、电器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还有新型的房地产开发、环保产品。他们每一个人,在开始创业之始,都是为着填补市场的“空白”,让自己的产品增加销路,能够多挣钱的,但最后的结果,却使一个经济与商业系统变得更加网络化,更加多样化。
2。经济效益高。2001年共实现税收2748万元,平均每个企业48万元。其中年税利500~1000万元的有15人,1000万元以上的有7人。
3。社会效益大。这些“创业之星”一般在获得成功之后,对社会的“反哺”明显。他们不仅帮助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的还大量吸纳了城镇下岗职工;有的办学培训劳动力,还有不少人捐资办学、修桥筑路、兴修农田水利。如阜阳国富技校校长赵国富创业后紧接着创办了希望小学,免费为失学儿童提供返校的机会。临泉县翠芳特种养殖场董事长韦翠芳免费为周边农村的农民提供狐狸、獭兔等名贵动物幼仔,向他们提供技术,使每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000元。
4。经营规模大。因为他们已经懂得经营、管理,知道用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以法治厂、以德治厂,所以比当年的乡镇企业都上了一个档次。即使在那些环境偏冷的边远地区,也仍实现了资本的快速积累。他们中有的从生产单一产品发展成跨行业的股份制公司,在3~5年内,由办一个厂发展到几个厂,甚至10多个厂;有的由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58名“创业之星”所创办的企业,2000年固定资产合41280万元,平均每个企业670万元;销售收入达87240万元,平均每个企业1455万元。如合肥的张良锦、淮南的吴君锁都已成为有上亿元资产的农民企业家。
在无为县,值得说一说的是缪其满和何帮喜。
缪其满,45岁,是安徽无为四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他自1975年无为中学毕业后,到铜陵市有色金属公司当了一名内包合同工。5年后回到家乡,联合6户村民建办了竹园食品厂,当上了只有12名员工的一个家庭手工作坊的厂长。一年后,员工扩展成36人,总资产由原来的6000元增加到36000元。干了三年半时间后,他觉得再也不能这样干下去了,因为股东们文化素质低、技术力量有限,成不了大的气候。他于是跑到了南京市汉中门农贸市场从事个体屠宰业。后来因为市场拆迁,转地马鞍山经营,到1989年,他手头攒了6万元的资金。一心想要自己开个厂的他跑回家来,创办了玻纤瓦厂,雇工12人,当年创造了产值27万元,利税5.2万元。后正逢无为的轮窑制砖行业不景气,资金回笼十分困难,就断然停厂。
1990年他再度外出打工,仗着手头有些钱,开办了经营无为特产板鸭的两处门面,初次经营做板鸭,从生产工艺到香料配制,从单一的卤板鸭到逐渐开拓新的花色副食品,生意开始做旺了。在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张家港市奶牛场场长许德祥。两人一见如故,第二个月他就搬到许场长家中去住,从此许便成了他的房东和兄长。
他边做生意边去奶牛场学习奶牛养殖、配料、配种、鲜奶加工和奶牛疾病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市场销售经营学问。因为在他心里,已经有了要回家办一个大的奶牛养殖场的想法。
两年中,缪其满在做板鸭生意上赚了约5万多元,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学习了江苏省的乡镇企业管理条例和经验,为他后来回家办企业奠定了基础。1991年年底,他开始不满足张家港这块土地,将所有经营的产权交给他带去的亲戚,然后带着妻子去上海金山县再去创办一家卤菜店,实行自己采购、宰杀、加工、销售一条龙,当时缪其满请了6个工人。渐渐又打开了市场,最后工人增加到18人,每天平均加工烤鸭200只。截止到1995年4月份,他累计存款达到了70多万元。
他又开始返乡了,这次他申请办一个无为县的奶牛养殖场,第一次征地3.81亩,投资60万元,一次购买30头奶牛,筹办鲜奶加工车间和消毒设备。
请来专家论证,专家同他唱了反调,他们一致认为,在无为想办起一座上规模的奶牛场是不行的,道理是:奶牛繁殖快,光靠鲜奶供应市场有困难,而且鲜奶保质期短,没有冷库和成套设备是肯定行不通的。他很崇拜专家,所以经这一说,他立即转换项目,决定办“无为面粉厂”,总投资为127万元。
第一年的3个月亏损7万多元,他觉得主要是没有技术力量造成的,学习三顾茅庐的精神,他请来了阜阳粮油食品厂的面粉车间主任,全面管理面粉车间的人事、生产和加工任务,又去请来了襄安镇的老黄师傅当面条车间的技术指导,日夜培训该厂职工。这样,到1997年,总计两个车间(面粉和面条)收益90多万元,缪其满的创业到这时才算有了起色。
现在,缪其满的企业总资产有2000万元,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产值突破5700万元,上缴利税超过百万,成了无为县的支柱产业。
从缪其满的创业过程,我们完全能看见一条清晰的成长轨迹。他在三起三落、三出三进中,不断在积累资金、积累见识、积累经验,并完善自己的设想,在这样的不断失去与获得之中,最后走向了成功。他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富了自己,富了家乡,也富了当地的民众。这些年里,他先后吸纳了40